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高中生物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题组训练+专题强化练
- 第5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 第2章 神经调节第4~5节综合拔高练 试卷 3 次下载
- 第2章 神经调节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4 次下载
- 第2章 神经调节达标检测 试卷 10 次下载
- 第1节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神经调节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神经调节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
专题强化练1 神经生理实验手段及实验设计1.(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反射弧的效应器B.实验Ⅰ、Ⅱ和Ⅲ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C.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D.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2020福建泉州高二期末,)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同B.静息状态时,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任氏液C.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D.往任氏液中加入Na+内流阻断剂,A处将不能产生兴奋3.(2020山东潍坊高三期末,)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属于脑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B.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完全相同C.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一定相同D.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4.()为研究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任氏液成分NaClKClCaCl2NaHCO3NaH2PO4葡萄糖含量(g/L)6.50.140.120.20.01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的值与体液中 的Na+/K+的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6)若在图中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这种收缩反应能不能叫作反射?理由是什么? 。 5.(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节选,)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实验组号处理室温,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 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Ⅰ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Ⅱ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 min6565Ⅲ10 min5025Ⅳ15 min400 (1)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 (填“高”或“低”)。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 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这被称为“突触延搁”,延搁的原因是突触前膜以 的方式释放 ,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 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 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 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用作 (填选项前的字母)。 a.降糖药 b.麻醉药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答案全解全析1.B2.D3.A 1.B 根据题意分析,实验Ⅰ中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实验Ⅲ中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该反射形成的过程中铃声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在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效应器,A正确;实验Ⅰ和Ⅱ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是非条件反射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实验Ⅲ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反射弧与实验Ⅰ、Ⅱ不同,B错误;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C正确;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2.D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都为正电位,没有电位差,A错误;不管是静息状态时还是兴奋状态时,细胞内的Na+浓度始终低于任氏液,B错误;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错误;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往任氏液中加入Na+内流阻断剂,A处将不能产生兴奋,D正确。3.A 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说明迷走神经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造成另一个蛙心的心率下降,A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刺激迷走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下降,刺激交感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加快,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不同,B不符合题意;刺激迷走神经和刺激交感神经后,两个蛙心的心率变化不一致,推测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反复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可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完成题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突触,D不符合题意。4.答案 (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6)不能。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解析 (1)分析表格中的成分可知,NaHCO3和NaH2PO4是弱酸强碱盐,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显碱性,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显酸性,进而维持pH的相对平衡;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任氏液模拟的是神经细胞生活的组织液,因此Na+/K+的值与体液中组织液的Na+/K+的值接近。(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如果过高,则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活力下降,甚至失去活性。(3)由题意可知,标本包括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没有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入神经,因此该标本仍然发挥作用的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4)刺激坐骨神经,产生兴奋,并传至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5)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而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6)图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在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但是这种收缩反应不能叫作反射。5.答案 (1)低 胞吐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抑制 (3)b、c、d解析 题表是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获得的结果,其中实验Ⅰ是对照组,Ⅱ、Ⅲ、Ⅳ组使用河豚毒素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的效果越来越明显。(1)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即膜外比膜内电位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故兴奋在突触处会出现“延搁”现象。(2)根据Ⅱ、Ⅲ、Ⅳ组实验结果可知,使用河豚毒素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若河豚毒素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即对受体无影响,则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3)根据(2)分析可知河豚毒素能影响兴奋的传递过程,故可用作麻醉药(b)、镇痛剂(c)、抗肌肉痉挛剂(d)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新高考生物专题强化练 16: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设计,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年新高考生物专题强化练 11:基因定位的遗传实验设计,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年新高考生物专题强化练 14:研究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