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书第74~75页例1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难点:根据图意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1+4= 6+2+1= 3+2+2=
8-2-3= 10-4-2= 8-5-2=
师:“3+1+4=”是怎么算的?
生: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得数和第三个数相加。
师:“8-2-3=”是怎么算的?
生: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把它们的得数和第三个数相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4页例14的情境图,并做动态演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在乘车,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自由发言。
生:有3人上了车,有2人下了车。
师:你能算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吗?引导学生正确地算出:车上原来有7人。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指导学生说一说:车上原来有7人,后来有2人下了车,又有3人上了车。
师:那么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3.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车上原来有7个人,有2个人下车,“下车”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下车”我们用减法,“又上来”用加法,因此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教师板书:加减混合)
4.学生小组讨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等于多少?
学生反馈:先算7减2等于5,再算5加3等于8,因此最后等于8。
(教师板书:7-2(=5)+3=8)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科书第74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引导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第74页“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小组内先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4.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算一算,再连线。
5.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根据“上、下车”这一情境图,认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后根据生活实际场景,与同桌、父母一起做做加减混合的计算练习。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看图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生看图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表达机会,引导学生对探索的过程多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8.14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复习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及反思,共3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认识加法,理解含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实际应用,深化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