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20章 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5)(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3866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20章 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5)(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3866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上册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展开1、知识目标:
(1)解释柳苗生长之迷,
(1)简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
(3)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区分相对性状。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二、教学重点
(1)区别性状与相对性状。
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任何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2)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普遍性。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学生普遍比较熟悉的现象,但如何从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和生物学术语中形成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这需要老师的引导,然后总结归纳概念的内涵,因此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得出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本节课的内容中主要涉及到四个基本概念,学生即熟悉又陌生,学生熟悉的是基本事实和一些术语,但如何从中形成概念的定义,这是学生不容易形成的,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因此生物体的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实物(苹果),多媒体课件,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
时间科学家实验成果
17世纪比利时的海尔蒙特使植物增重的唯一物质是( )
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能( 净化 )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79荷兰的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在( 照下 )才利用二氧化碳,释放气体
1782瑞士的瑟讷比埃绿色植物在放出( )同时吸收( )气体
1804瑞士的索绪尔绿色植物生长需要( ),这结论与海尔蒙特相吻合
1864德国的萨克斯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不仅能够放出( ),而且能够合成( )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利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从生活现象设疑,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提出做出这样的导语:如果老师种了一棵花生,到了有收成的时候,同学们认为老师会收获什么呢?为什么种了花生只能收获花生?怎么自然界有这样的规律呢?俗语中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在听到这些常见的现象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顺利进入主题。然后就进一步导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这一节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设计目的: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开始导入,激发兴趣的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既学到了知识又领略了大自然的奥妙。
(二)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总结性学习
1、关于遗传和变异,同学们都有所了解,知道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用实物(苹果)让学生按照要求去找外貌特征和内部特征,让同学们进行总结。学生很容易找到苹果的外部特征有颜色、形状、体积大小等,内部特征一般有味道、气味、口感等,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自己喜欢的动物有没有特征,再延伸到人:同学之间从不熟悉到熟悉,是如何去辨认这么多同学的呢?学生一般想到外貌特征,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对照课本P96页完成自我性状的调查并记录在课本上。
完成下列活动,并思考下列问题。
活动步骤: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起立,请班长或自愿者逐项报告自己检查的结果。
2、报告者逐项报告检查结果时,每报告一项,请和报告者本项特征不一样的同学坐下。
3、最后统计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的同学有多少。
思考并讨论:
(1)在这项活动中,如果最后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什么?
(2)如果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继续检查他们的其他性状是否相同。
(3)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学生活动: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人的每一种性状是不是只有一种表现类型,其他生物每一种性状是不是也只有一种表现类型呢?
教师播放生物体不同性状的比较图片。
学生活动:(想一想?)
通过观察生物体不同性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生物的每一种性状是不是也只有一种表现类型呢?
讲解相对性状的概念。
教师提问:相对性状是只有两种不同表现吗?你能举例吗?
(需要特别提醒学生:相对性状不代表只有两个不同变现类型,可能有两个不同表现类型,也可能有多个不同表现类型。如:菊花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红色等。)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苹果,总结其特征,然后延伸到动物、人,归纳出生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生物学就称为性状,而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由于这个规律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不但容易接纳,而且能很好地理解。关于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理解,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来进行对比,通过活动的方式和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自己理解不仅每种生物体都有各自的特征区别去其他的生物体,就是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同一个性状也存在差异,让学生在游戏中把现象上升到了理论水平。这样寓教于乐,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趣味,学生易于接受。
3、用多媒体放映几幅亲子间的照片让学生帮孩子找父母,然后让学生自己评说亲子间可能存在的相似特征。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和父母之间完全像还是有区别,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大家会积极参与,努力发现自己与父母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就是遗传的现象,性状存在的差异性就是变异的现象。
设计目的:用贴近学生的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从生活的现象中去找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明白,并上升到了理论水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教师可简单讲清漫画中各人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父亲、母亲,新生儿和助产士。然后让针对漫画小组进行讨论:
(1)《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2) 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设计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新理念。
(三)知识的学以致用和能力的培养
用几张动物的亲子图片,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平常所见到或者是听到的俗语并解释这种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猫生猫,鸭生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等。
设计目的:要学生通过现象找到对应的理论,对于初二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让学生在思考中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
(四)课堂小结,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要求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和父母一起去找你们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特征。
生物北师大版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共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册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