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线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中形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宏观观察和微观想象两个视角对溶液的概念进行表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媒体的教学功能,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课堂生成得以呈现。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一级主题的主要内容。前面的章节学习了空气、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和金属等物质,在学生掌握了初中化学大部分重要概念、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化学语言、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的认识溶液的形成。该部分内容既是对微粒观的具体应用,又是对混合物分类学习的开始。为后面酸碱盐的学习和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好铺垫。
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乳化等概念。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通过观察、想象、模型化等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溶液形成的本质。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解现象。 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溶液概念的理解。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有深刻印象,学生在生物课程中也有“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对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这一事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溶液也有一些粗浅认识,知道自然界的水是分散了许多物质的混合物,但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学生关于溶液的知识是很笼统的、浅层次的,尤其是对物质的溶解过程,不论宏观认识,还是微观理解都几乎是空白,故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利用学生的这些前科学认识,从化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溶解现象,观察比较得出溶液和浊液的特征。初步学会从宏观现象区分溶液和浊液的方法。
2、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
3、通过观察、想象、推理知道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从微观上理解氯化钠的溶解过程。
4、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两个角度形成对溶液概念的科学理解。通过实验观察乳化现象,并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及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的组成。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观看视频,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
银川湖城美景
【问题提出】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物,是分散了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浑浊的我们称之为浊液,澄清的可以认为是溶液。
溶液是怎么形成的,溶液有什么特征?
【观察思考】
欣赏银川塞上湖城的美景,观察老师展示的水样,思考溶液和浊液的特征。
本环节让学观看视频,既让同学欣赏身边湖城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情景引入课题,让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生。
【环节2】实验驱动,启发思考
【演示实验】
氯化钠分散到水中。边振荡,边在激光笔的照射下进行观察。
【小结】
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固体小颗粒逐渐消失,形成澄清的氯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学习方法】
学习用激光笔照射观察液态混合物的方法
【形成认识】
溶液是澄清的
通过演示在激光笔的照射下观察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形成混合物的过程,初步学会本节课主要的实验和观察方法。启发学生探究溶液特征的兴趣。
【环节3】
分组实验
探究特征
【提出问题】
硫酸铜和植物油分别分散到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分组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观察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加以指导。 展示于白板。
【小结】
浊液有什么特征?溶液有什么特征
【实验探究】
比较溶液和浊液
【汇报结果】
硫酸铜分散到水中形成溶液,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浊液。
【得出结论】
硫酸铜溶液透明不分层。油水混合物不透明,静置以后出现分层现象。可以看到有油滴分散到水中。
浊液不均一、不稳定。而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通过实验观察溶液和浊液的特征。能从宏观现象上判断溶液和浊液。
【环节4】微观想象
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
植物油以小油滴的形成分散到水中。氯化钠以什么形式分散到水中?从微观角度氯化钠是怎么样分散到水中的?
【启发思考】
展示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动画模型
【引导】
从微观角度给溶解下定义。从溶解和被溶解角度给出溶质和溶剂的定义。从特征和的形成过程给溶液下定义。
【思考】
氯化钠以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启发想象,模型构建】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氯离子和水分子结合,然后均匀的分散到水中,并且自由的不断运动。
【概念形成】
形成溶解、溶剂、溶质、溶液的概念。
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溶液:溶质溶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通过微观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溶液的认识引入到微观层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溶液概念。
【环节5】实验探究
丰富概念
【提出问题】
碳酸钙能不能溶于水?
植物油能不能溶于其他溶剂?
【引导总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启发】
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
【提供资料引导判断】
碳酸饮料和医用酒精标签,引导判断溶质种类和状态。
【提供情景】
干洗衣服
【实验探究】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汇报结果】
碳酸钙不溶于水,植物油不易溶于水和酒精,植物油易溶于汽油。
【形成认识】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形成认识】
溶质可以不止一种。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水是常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以作溶剂。
【讨论判断】
干洗衣服常用四氯乙烯做干洗剂,溶解油污。
丰富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了解溶液的应用。
【环节6】
问题驱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洗洁精是如何去除油污的?
【引导思考】
乳化现象
【实验探究】
洗洁精去除油污的原理
【汇报结果】
洗洁精使分散到水中的大油滴变成小油滴,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形成认识】
加入洗洁精会对油水混合物起到乳化作用
通过可观察的宏观现象,形成对乳化现象的认识。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环节7】
交流表达
【提供资料】
有关溶液和乳化的资料
【应用知识解释现象】
1、医疗上注射用氯化钠溶液起到溶解药物的作用。
2、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使反应更加充分。
3、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4、无土栽培技术用到的营养液是溶液,便于植物吸收。
5、洗发水起到乳化作用,容易洗掉头发上的油脂。
从化学到生活,从原理到应用,拓展思路。
课后任务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并指出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解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网络资源查阅溶液在医疗和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课题: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特征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二、溶解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三、溶液的定义
溶质溶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四、乳化现象
初中化学1 溶液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1 溶液的形成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德育融合点,评价任务设计,主问题设计,教学过程,主问题处理过程,成果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2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2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夯实基础,中考链接,方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粗盐的提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