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虽然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稳定的、均一的混合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系统且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及其原理,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四、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分析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1)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七、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课件有不能超过20M,故没有插放在PPT中。)
2、教学后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五瓶试剂: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这些颜色各异的液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
观察、思考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蔗糖、硫酸铜晶体、水、粉笔灰。
仪器:玻璃棒、100 mL小烧杯(4)、药匙。
蔗糖
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晶体和蔗糖
粉笔灰
现象
结论
【提问】
1、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观察蔗糖溶解的微观示意动画。)
【小结】构成蔗糖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讨论,观看动画
听讲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的形式存在。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获得了三种溶液,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思考,这几种溶液有什么共同特征?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硫酸铜溶液各部分颜色深浅是否一样?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小结】
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解释均一性、稳定性)
【投影】
判断: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
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概念】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
【练习】判断实验探究一中三种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发现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根据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边讨论,边总结出溶液的基本特征。
P27划概念
思考回答
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水溶解了。
P27划概念
记录
思考回答:
溶质都是固体,溶剂都是水。
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
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过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因此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
序号
溶剂
溶质
现象
①
水
碘
②
水
高锰酸钾
③
汽油
碘
④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提问】
1、对比实验①和②、实验③和④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对比实验①和③、实验②和④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应用】
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其原理是什么?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讨论、回答
总结
认真听讲
思考、回答
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欲望。
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探究活动三】乙醇溶于水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溶剂
溶质
振荡
静置
结论
前
后
水
酒精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练习】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
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
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回答:
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做好记录
思考回答
在交流发言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
【小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认真听讲、总结
做好记录
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过渡】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大家仔细观看P27的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
【板书】3、溶液的用途
【小结】3、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自学课本
总结归纳
联系生活发言: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来叙述。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过渡】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
【探究活动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前
后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提问】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板书】二、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提问】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配合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2、乳化现象
【提问】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回答:洗涤剂
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回答: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记录。
认真听讲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
②洗发水洗头。
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溶液,知道了溶液的形成和组成,并且了解了溶液在生活的实际应用,初步认识了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作业】(1)课本33页1-3题
巩固练习学生对于溶液的判断,加深学生对溶质状态的理解。
属于开放性习题,旨在让学生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包括其组成,巩固对于溶液的基本认识。
检验学生对于溶液的微观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家庭小实验:使用不同方法清洗晚餐后的餐具,看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清得最干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全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五四制)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新课引入,畅所欲言,学生1回答,学生2回答,归纳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