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对称图形——圆2.1 圆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对称图形——圆2.1 圆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考中分值占有一定比例。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已学过的旋转及轴对称等知识的巩固,为本章即将要探究的圆的性质、圆与其它图形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圆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初步体会到圆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这对进一步探究圆的定义及相关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圆的相关性质掌握较少,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较差,所以重在要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新课标》指出: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采用迁移法,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关于圆的图片,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有圆存在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用“引导法”与导学案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圆的定义及相关知识。2.学法分析:充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1.探索圆的定义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过 程和方 法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情 感态 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教学重点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教学难点圆的两种定义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微课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圆规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一:情景引入古 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观察下列物体,他们都给我们什么图形的形象?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吗? 活动二:动手操作 探究:你会画圆吗? 学生用圆规、用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固定在笔上等。 探究:(1)观察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 如如何用符号表示圆? (2)圆上点有什么特点? (3)圆将平面分成几部分? 活动三 总结归纳: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活动四:实际应用 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吗? 活动四: 探究: 爱好运动的小华、小强、小兵三人相邀搞一次掷飞镖比赛。他们把靶子钉在一面土墙上,规则是谁掷出落点离红心越近,谁就胜。如下图中A、B、C三点分别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你认为这一轮中谁的成绩好? 在平面内任意取一点P,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若⊙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那么:点P在圆 d r 点P在圆 d r 点P在圆 d r 活动五:例1 已知⊙O的半径为4cm,如果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4.5cm,那么点P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如果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4cm、3cm呢? 例2.已知点P、Q,且PQ=2cm,⑴画出下列图形:到点P的距离等于1cm的点的集合;到点Q的距离等于1.5cm的点的集合。⑵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等于1cm,且到点Q的距离等于1.5cm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表示出来。⑶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1cm,且到点Q的距离≥1.5cm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画出来。 活动五:课堂练习(见导学案成果展示部分) 活动六:当堂检测 活动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布置作业P42 练习第1、2题. 学生举例 师生共同欣赏,具有圆的形象物体美的同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进行交流总结演示小组的画法. 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演示教师给予评价表扬. 学生观察画圆的过程,用文字语言叙述出来.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的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叫做圆心,线段叫做半径.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从中归纳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由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能推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也能推出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后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后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进行练习并讲解。 使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提出能否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物品做成圆形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出课题. 学生通过动手尝试画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通过画圆使学生经历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中感受定点与动点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圆.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观察出圆上点的特点,加深对圆的认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知识应用的成就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找出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板书设计24.1.1 圆1探究画圆的方法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根据圆形成的过程,探究圆的定义 5 应用 3探究圆的特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对称图形——圆2.1 圆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1 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反馈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上册2.1 圆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