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陆在变迁,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和地震的应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版本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探索的意义与影响。初步培养对科研探究的崇敬和为科学研究而奋斗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
材
分
析
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
“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地球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有的你能感受得到,有的不能。
一、海陆在变迁
[师]运用图片举例,说出海陆变迁:1.日本火山喷发形成新岛屿。(火山造岛)
2.福建漳州海域发现海底森林。(陆地下降)
3.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陆地抬升)
4.迪拜人工岛。(人类活动造陆)
5.我们身边的学校、道路和小区航拍图。(身边的海陆变迁)
成语: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体现了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学生小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时候剧烈,有的时候缓慢,有的时候抬升,有的时候下降。
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你能解释以下现象或预测吗?(课表41页活动题)
【学生解释】1.喜马拉雅山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海洋变陆地,抬升)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陆地变海洋,下沉)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陆地张裂分开)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陆地合拢挤压)
二、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师]展示一块写有文字、线条的纸片,模拟大陆的分裂。
展示拼合在一起的大陆的图片。
看着拼好的一整块陆地,你会有疑问吗?是巧合,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的科学家家魏格纳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
【学生表述】1.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
2.魏格纳通过哪些证据证明他的大陆漂移理论?
古生物一致,古地层一致。
3.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魏格纳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精神;魏格纳为了探索科学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等等。
[师]播放图片、动画,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
三、板块构造学说
屏幕显示课本43页图2—55“六大板块示意图”。
【提问】1.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六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六大板块是静止不动的吗?板块内部和边界地壳运动有何差异?图中“← →”表示 ;“→ ←”表示 。
3.板块之间进行张裂拉伸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板块之间碰撞挤压会形成什么结果呢?
4. 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师生总结】学生结合画地图、找分界、找山脉等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1.全球主要分布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
3.板块之间有的碰撞挤压;有的张裂拉伸
【当堂练习】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练习讲评,巩固知识。
【学生探究】根据“全球近一年的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全球主要山脉分布图”,对比“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探究板块运动与山脉、地震带的关系。
1.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屿、海沟。
2.板块边界处形成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观察厦门的位置——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侧。
[师]图片展示汶川地震的破坏和灾害数据。我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边界附近,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要学会地震来临时的避震防震措施。
四、火山和地震的应对
【学生游戏】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不同场合下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模拟演练。
①商场、教室(墙角、远离灯和玻璃)
②家庭室内 (躲在坚固的床下、桌下或黄金三角安全区域)(高层就地躲避)
③野外山区(倚靠大石堆)
④街道路边(选择空旷处)
……
2. [师]模拟地震警报,观察学生突发状态下的防震反应。
【师生小结】:地震来临时,要冷静应对,快速反应,在教室要选择合适的躲避预防措施,减少自身伤害。
【课堂总结】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记住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举例说明板块的运动。学会选择合适的避震措施。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完成,揭示科学研究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论→找出依据应证假设
布
置
作
业
1.填充图册填图。
2. 查阅详细资料: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板书设计
§2.4 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
六大板块 碰撞挤压 1.环太平洋
内部稳定,边界活跃 → 火山地震带
张裂拉伸 2.阿尔卑斯-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
教
学
反思
这节课内容详实,形式灵活,读图用图说图画图相互结合,既完成了课表要求,也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课堂能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运用大量的和生活贴近的图文资料,结合科学研究的情感熏陶,再配合学生喜爱的小游戏,进行重点难点突出,课堂高效、生动、有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火山与地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