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梳理,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图片欣赏——张掖的老照片和新照片,大家熟悉的张掖建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一) 聚落的形态
1.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小结: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或城市称为聚落。(进一步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人们的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
练习1:两幅图分别表示哪种聚落形式?
观察城市图片,思考回答:
(1)城市的概念(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明显。)
(2)城市有什么特点?
(3)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举例说出主要的城市问题及建议。(同学们补充)
(4)补充:城市的不同类型。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改造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向自然索取的也就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所以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
过渡:让我们再来看看聚落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乡村。
(5)出示乡村景观图片,思考:什么是乡村?乡村有什么特点?
乡村的不同类型?(A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B房屋一般不是很高,但经济适用;C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其中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住在乡村的人们比起城市的人来,拥有大的多的活动空间,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和田园沃野。集镇实际上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聚落形态,我们现在仍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活动一:学生讨论。观察图片,城市和乡村景观有哪些差异?(教师启发:主要从建筑式样、高度、密度、道路以及植被等情况加以区别。)
学生归纳他们的差异。
活动二:练习巩固——练习2:引导学生说出乡村与城市存在着哪
些不同。(建筑高度密度、人口密度大小、交通发达程度、生产方式等。)
练习3:学生填表。
活动三:读图描述从乡村到城市的景观和空间的演变过程。(地表的地理事物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落发展成集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小结: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变过来的。
(二)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渡: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聚落的分布在世界各地极不平
均。选择聚落位置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什么样的地区才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呢?换句话说,如果任意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首先考虑什么条件?
学生畅抒己见。
读图探究活动:(1)读地图册上的“世界主要聚落分布图”
(2)探究: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举例。
小结: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是谷地,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水、地形、气候、交通运输等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聚落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分布。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除受自然环境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
补充:聚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河网密集地区的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2.聚落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渡:聚落的建筑样式和用材也受环境制约。民居,我们俗称房屋建筑,有的分散,有的集中,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读图活动:(1)地图册“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聚落形态图”及课本活动题及图。
(2)问题探究:出示5个问题。
北非民居:窗小,多采用石材和泥土修建。墙体厚实,平顶。与北非气候干旱,光照强,气温高有关。
东南亚:干兰式民居,高脚、窗大、墙薄,有利于排水散热。在热带地区的海岸或河边造房,方便乘船生活。
湿热地区:雨水多,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
寒冷地区: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小结: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都表现出与当地的自
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关系,特别是世界各地的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讲述: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
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但是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例如,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消失;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传统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指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它们是各民族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活动的忠实记录。(世界自然遗产: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并在其中形成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自然环境,它通常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拥有别具一格的美丽景色。)
到2014年,中国有33个世界文化遗产、4个双重遗产、10个自然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50个),居世界第二位。
出示图片:列举更多的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九寨沟、张家界、西双版纳、雅典卫城、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罗马大斗兽场、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复活节岛的石像、比萨斜塔等。
思考: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三、课堂梳理
板书为纲,引导学生小结。
游戏:“七嘴八舌话聚落”。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问题。
例如:聚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形式及差别。我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聚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北冰洋的冰屋和当地寒冷的气候有关。我们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哪些条件。人们一般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地,为什么(早期人们利用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弱,共同生活在一起,利用集体的力量,互助合作,更好防御野兽和自然灾害、繁衍后代、获取资源),等等。
四、练习巩固
PPT练习。
五、拓展延伸:1.你理想的居住地。2.交流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问题,研究分享,深度构建,巩固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