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常见的动物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常见的动物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观察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课题中的第二个课题,是对第二章《观察生物》这章的拓展延伸。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饲养、观察等方式了解动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偏重形象的、具体的,通过具体的实践——饲养和观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动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七6班学生总体性格活泼,许多学生有饲养小动物的经历,通过交流、汇报,可以获得更多有关动物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增强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前面两课时主要是分组、分工,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第三课时主要安排小组汇报和交流。
三、课时安排
《观察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可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对观察的动物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确立小组。组内同学交流讨论,明确各成员分工以及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主要是中期指导,学生汇报活动进展,并将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以便学生继续观察。
第三课时安排各小组总结汇报,通过在课堂上的展示,让学生除了能了解自己组,还能了解其它组的内容,深刻理解环境会影响生物,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必须有相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形态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同时在评价反思过程中学习研究方法和展示形式,小组总结完善,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描述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过程与方法:
学习观察方法,增强观察能力;
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形成小组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点
学会整理、分析、汇报观察动物的特征。
六、教学难点
将记录的现象进行整理总结。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提问:无壳孵小鸡,是真的吗?
提问:如何做到?需要什么条件?
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动物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动物为了适应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上阶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了小组,并对一些动物进行观察研究。
倾听
环节二:
小组汇报与交流
布置汇报时不同角色学生的任务。
1.汇报员:思路清晰,突出重点
2.提问者:学会倾听思考
3评价者:可从表述和内容等角度分析
一组汇报结束,总结该组汇报的内容,整理框架。(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必须有相应的结构,有适应环境的功能器官)
小组汇报
第一组:哺乳动物,代表动物为猫、狗、仓鼠。方法:饲养观察。
第二组:爬行类,代表动物蛇、乌龟。方法:饲养、观察。
第三组:鱼类,代表动物金鱼。方法:观察。
第四组:鸟类,代表动物鸽子。方法:观察、采访。
第五组:两栖类,代表动物青蛙。方法:饲养。
第六组:无脊椎动物,代表动物:蜗牛、蚕、蚂蚁。
老师指导组织各组汇报,学生对汇报小组进行提问、评价。
学生通过汇报获取除自己组之外的更多信息,并主动参与讨论,给其它组建议。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三:
总结归纳、反思再完善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交流,你知道你的同学为了获取事实都用了哪些方法?
提问:你觉得自己组在哪些方面可以再改进?
学生总结本次活动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最终汇报的呈现形式。
学生根据同学们提的意见在小组开展讨论、反思,再完善,形成自己的成果。
小组汇报讨论后的收获。
根据6组成员汇报的情况,学生总结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饲养、采访、实验等;总结活动最终的呈现方式可以用表格、PPT、讲故事、手抄报、表演等形式展示。学生在沟通、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反思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6组的汇报结果并结合本组实际情况继续补充、完善本组成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科学测量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