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句子默写,选择题,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字词书写
    1.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孩提时我常在心fēi____上画自己的肖像:我骑着一匹野马,没有马镫,没有笼嘴。黄昏时分,在盗贼岀没的原野上纵横奔chí____,马蹄扬起尘土,大地在后面挥动纱巾呼喊。黄昏星在天边闪烁。犹如shǔ____光的征兆,走入我的生活,在我的心底cháng____徉。
    (节选自泰戈尔《最后的星期集》)
    二、句子默写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鸟下绿芜秦苑西,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_______,小人长戚戚。(《论语》)
    (3)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样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我们读到李白失意中不乏希望的乐观豪迈;《水调歌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读到苏轼精神世界的博大,祝福天下离人的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的则是范仲淹面对得失,不喜不悲的淡然。
    三、选择题
    3.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岀处的词语,下列诗句没有引用典故的是( )
    A.闲来垂钓碧溪上B.怀旧空吟闻笛赋
    C.我欲乘风归去D.半卷红旗临易水
    四、综合性学习
    4.学校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请判断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并简述理由。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者先要有疑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五、名著阅读
    5.结合《水浒传》的阅读,完成阅读任务单。
    六、现代文阅读
    重拾“戒尺”,能否让教育更完整
    11月22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规则》公布三天,围绕讨论的焦点、操作的难度、未来的方向,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惩戒的理性讨论。
    现实有点难:“孩子犯了错,老师说不得、碰不得、惹不得”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政认为,这里有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随着‘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感教育’的兴起,再加上一些类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教育名言无限制夸大教师的作用,使学生犯错的压力部分转嫁到了教师身上。”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还有家庭对孩子养育“质量”需求不断提升的原因。“家长对孩子成材提出高要求,但是对如何面对孩子犯错又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很多孩子家庭教育这一关就没有过,没有养成良好的规范,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这些责任全都到了学校、教师身上。久而久之,本该家校之间共同分担的教育责任愈加失衡,其实,受害者是孩子。”
    北京市101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说,还有教师压力过大导致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失衡”问题。某些法律法规规定了一些行为的底线,“压力之下,一些教师确实只敢‘引导’,不敢‘惩戒’。”
    指引明确了:“当孩子犯错时,老师这么做没问题”
    在国外,不少国家对于惩戒权有自己的标准。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使用的惩戒方法一般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
    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此次的《规则》规范了哪些行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
    《规则》也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力,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
    用好需功夫:“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需要社会各界参与”
    山西省特级教师刘补明认为,选择和把握惩戒的权力对教师来说,具体实践中能不用则不用;情况不清楚、证据不确凿不用。同时,切勿滥用。有错即惩,小错重惩等均属滥用。第三,切忌乱用。即要严防惩戒的失度与失范。这要求所有基础教育工作者深入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和执行规则。
    有了规则,如何用好?赵刚认为,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需要“共担责任”。“可以向国外学习的是,家长和教师应该有一个共同组织,对一些教学过程中的争议进行评估界定。目前我们有家委会,但和教师是分开的。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一起。”
    “首先,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信任教师,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空间。其次,应该改变评价方式,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应该回到教育本源,避免因为成绩、升学压力等给予他们一些不适度、偏颇的评价标准。总之,让教学活动真正回归教育本身。”申素平最后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选)
    6.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孩子犯了错,老师不敢惩戒的原因有很多,高政认为,一些无限制夸大教师作用的教育名言也有一定的责任。
    B.《规则》明确告诉教师,批评、留校、体育训练、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都是适当、适度的惩戒。
    C.在刘补明看来,选择和把握惩戒的权力对教师来说,具体实践中尽量不用。有错即惩,小错重惩等均属乱用。
    D.申素平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回到教育本源,避免评价孩子的成绩,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空间。
    7.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理清全文脉络。
    8.对于“重拾戒尺,能否让教育更完整”这一议题,你怎么看?写一段话论述你的观点。要求:①观点鲜明;②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③论证要合理;④100字左右。
    (甲)
    海的梦
    关露
    (1)小时候,我生长在有山的地方。成年看见黄色的土山,覆着灰沙的路。
    (2)我没见过海。有一次我听见了海的故事,听说海的离奇。海会呼啸,海岸连天。海水是蓝的,波浪是白的。从那时起,我对海就发生了慕恋,我想看海,想听海的呼啸,看海岸连天。因为不曾见过海,就把海想象得更离奇。我想海啸像音乐,像小学里唱的那支校歌。当海在唱歌时,风就给它打拍子。船行的响声,海燕的叫声,许多声音都合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一个乐队。
    (3)我只见过黄河,黄河的水是黄的。我没有见过蓝色的水,我没有见过白色的波浪,黄河里的浪也像黄河的水一样,看上去是一片尖而细微的黄土垄。
    (4)海连着天又是什么样呢?我想了好几天,但都不得要领。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坐了一只小船,那只船像风筝一样,漂漂荡荡,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漂到海中间去了。于是我就过起海的生活来,我看见了和天连在一起的海岸。忽然之间,天黑了,起了一阵大风浪,我的风筝船在海面上翻呀翻的,我就醒了。醒来之后,我发觉自己睡在床上,白色的夏布帐子四面连接着,就像梦里不见边的大海。
    (5)梦想了多少年的海,我终于看见了。
    (6)有一年夏天,我乘船到广州去。在上船之前,我想:“我要看见真的海面了!”行到海中间,果然,我看见了蓝色的海水和白色的海波,遥远而模糊的海岸。还听见风起时,像音乐一样的海的呼啸。在夜里,看见月亮从海边上升起,升到海面的天空上,一个神仙的世界!
    (7)我想,海的世界是比任何世界都要美和幸福多了。这时,风浪大起来,船波动起来。不惯于航海的人都头晕起来,慢慢地,都躺到舱里去了。
    (8)在船上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了,从窗子里看出去,海面上闪着亮光,泛出金子的颜色。想走出去,呼吸早上的风,得一点海的气息,但头是沉重的,像一座冰山,身体却是轻的,像一个风筝一样。(A)把冰山搁在风筝上,风筝就会立刻倒下来。
    (9)站起来,还没有走到外窗去,一样也不曾看见,就仍然睡下了。
    (10)我是一个人去旅行的,但是在船上结识了几个同伴,他们是一家子,除开一个老人,都是不曾见过海的,但都梦想着海,和我一样。
    (11)他们也跟我一样,在船航行以后就站到甲板上,去倾聆海的故事。也跟我一样,以为海是美的,人一到海上,就可以欣赏它的美景和享受幸福。但海还有一种威胁,就是海浪的威胁,由于海浪的威胁,他们也躺下来,静静地,不能行走,也不能进餐,像一个害病的人一样。
    (12)第三天,一个可爱而晴朗的日子。天空没有云彩,风是微和的,船身不很震荡,我们又起来了。我又到甲板上去,又看见了那一群同伴。老人问我,他是他那一家中顶老的一个。
    (13)“你怕晕船么?”
    (14)“我怕!”我说。
    (15)“你觉得怎么样?”
    (16)“我觉得很痛苦!像害了病一样。”我说。
    (17)“那么你希望什么?”
    (18)“我希望早一点到。”我说。
    (19)“但海景多好看呀!你不是说,没见过海景,现在要来欣赏么?”同伴说。
    (20)“本来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在不想了。我想安安静静坐在家里。不看海景,但也不受罪。”
    (21)我的同伴没有说话,大家都沉默了。
    (22)“你觉得怎么样呢?”我反问那个人,那个年老的。“你也害怕晕船么?”
    (23)“也怕过,”他说,“但现在不怕了。”
    (24)“为什么呢?”我问他。
    (25)“许多怕过的事我现在都不怕了。经验多了,惯了!”
    (26)“你也喜欢海吗?”
    (27)“喜欢过,但是现在不喜欢了!”
    (28)“为什么呢?”我问他。
    (29)“看惯了,平凡了!”他微笑着。
    (30)“那么你厌倦海吗?”我问。
    (31)“也不!”
    (32)“为什么呢?”
    (33)“因为我要在海面上找我需要的东西,海水,和波浪以外的东西!”
    (34)“除开波浪和海水,海上有想的东西吗?”
    (35)“有,我的生活。每一次航海,我都可以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这是我需要的。”
    (36)天黑了。狂风又怒吼起来。我的头又像小山,身体又像风筝一样。但我不怕了,这是我的生活,也像我欣赏蓝色的海水和金色的海波一样生活。
    (有删改)
    (乙)
    海的梦
    曾卓
    我曾经有过海的梦
    ——当我幼小时
    在朝霞的光华中
    坐在故乡的小溪旁
    我折一支纸船丢进小溪
    看它远远地流走。梦想着
    我将当一名勇敢的水手
    去征服很大很大的海洋
    我长大了,告别家乡
    去寻找梦中的海
    我一面艰难地跋涉
    一面欢乐地歌唱
    我有时在阳光下
    有时在风雪中
    我有时穿越沙漠
    有时攀登高岗
    [B]我跌倒过,而歌声
    从未折断
    我曾经失去一切,只留下了
    永远闪耀着的希望
    只是,渐渐的
    海在我的梦中淡漠了
    它在哪儿呢?
    遥远而又渺茫
    有一天,我有些劳累了
    在夕阳的晚照中
    坐在山坡上
    遥望走过来的道路:
    看啦,波涛起伏,激流汹涌
    如此壮阔,如此美丽
    呵,原来那正是我梦中的海
    原来我一直就飘航在梦中的海上
    速读文章•梳理情感脉络
    9.梳理散文《海的梦》中“我”的情感脉络,用文中词语填空。
    批注品析·聚焦“陌生化”
    10.从语言陌生化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A.把冰山搁在风筝上,风筝就会立刻倒下来。
    B.我跌倒过,而歌声/从未折断
    小贴士:陌生化,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采取的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陌生化”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常情、常理、常事,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
    细读文本·解读“海”之意象
    11.结合两篇《海的梦》,从以下意象中选择一组,谈谈你的理解。
    A.海与波浪(波涛)
    B.海与风(风雪)
    联读拓展•感受“人”之情怀
    12.散文《海的梦》中的老人说:“每一次航海,我都可以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这是我需要的。”请联系诗歌《海的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节选)
    (宋)曾巩
    景潭年,家尊受诏为是邑宰,仆侍偕来。至未周岁,居甚无事,思有以远览,为尘外之乐者,得是小岩焉。其状略曰:距寺西南隅四十步有奇,逾小桥西北至于岩下,隆①然而有门,初若隘局不可通者;入其中,辟而益广。其道盘屈崄巇,而无光明,隆超俯降,登陟艰难甚。乃命仆人秉烛,破其晻翳昧默②,群而入焉。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1)(A.列 B.起)者;有势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有鳞累羽缀,委其旁而(2)(A.列 B.起)者;有壁峭刃攒③,缭其隅而倚者。森然巍然,瑰玮奇怪,与珉瑊④甚远。探其穴,犬牙交峙;视其形,若圭璧联植。若瞻浮云,枝偃叶丽,错置旁列乎空旷。
    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訏⑤乎《韶》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⑥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选文有删减)
    (注释)①隆:山地中央高起的地方。②晻翳昧默:形容光线阴暗不明。③攒:聚拢。④珉瑊(mín jiān):像玉的石头,一种美玉。⑤同“吁”,表示感慨。⑥轩冕: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
    14.请按要求填空。
    (1)(积累迁移法)我们由《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积累迁移可知,“犬牙交峙”中的“犬牙”是______之意。
    (2)(查阅词典法)遇到疑难字“累”,查阅《古汉语词典》发现有如下义项:①léi捆绑。②lěi堆叠,积累。③lèi带累,牵累,劳累。文中“有鳞累羽缀”的“累”是______(填序号)
    (3)(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进行推断,“有忘形绝累之趣”中“绝”是______之意。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道盘屈险巇其真无马耶(《马说》)
    B.乃命仆人秉烛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峨然覆于空而存者 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D.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16.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行 十 馀 步 上 下 有 水 声 潺 然 若 急 鸣 玉 而 趋 者 非 丝 竹 也
    17.作者描绘“石之异”,用了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为文中空白处选择合适的动词。
    18.结合节选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尘外之乐”的理解。
    九、作文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只有偶像没有英雄的时代。你怎么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对“英雄”的定义是什么?
    请你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参考下面的作文构思思维导图,看看你的思维能发散到哪里,善于写哪类文体。
    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岀现考生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认务
    检索目录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1)《水浒传》有丰富的武打内容,要了解古代武士“比武”的情景,可以选择“资料助读”中的哪几回?
    关注结构
    《水浒传》采用链式结构,其中有些章回在情节上起到了“链接”两个人物的作用:在这一回里,上一个人物的故事结束或暂告段落,借助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下一个人物,并开始下一个人物的故事。
    (2)从第七回到第十三回中选择合适的章回并简要概括该回中起链接作用的故事情节。
    探究主题
    (甲)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乙)
    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作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脖,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3)故事通常用人物去化解宏大命题。请结合助读资料,联系林冲的人生轨迹,探索《水浒传》的主题。
    听见海的故事
    梦见大海
    初见大海
    海上晕船
    听老人谈论海后
    ①_____
    新奇
    惊喜
    害怕
    ②______
    参考答案
    1.扉 驰 曙 徜
    2.蝉鸣黄叶汉宫秋 君子坦荡荡 湘水无情吊岂知 云横秦岭家何在 沉舟侧畔千帆过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C
    4.⑴示例一:我选①,“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指个人不以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以国家发展、百姓忧乐作为自己拼搏奋进的目标。我觉得“古仁人”的这种胸怀,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示例二:我选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未来仍怀美好的希望。他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充满乐观的情怀,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
    5.(1)第九回、第十三回
    (2)示例一:第七回 花和尚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倒拔垂杨柳,陪妻子来大相国寺进香的林冲正好撞见,大声喝彩,两人结识,故事由鲁智深转到林冲。
    示例二:第十二回 林冲上梁山落草,王伦不愿收留,让林冲缴纳投名状,林冲下山抢劫,遇见杨志,两人相斗,不分胜负,王伦请两人上山,林冲落草,杨志赴东京城。故事由林冲转入杨志。
    (3)示例:林冲看到是高衙内调戏自己的妻子,手“软”,可以看出林冲的隐忍,小心翼翼、逆来顺受;即使遭奸人陷害,刺配沧州,林冲依然抱着幻想,野猪林鲁智深救了林冲后,林冲还帮董超、薛霸求情,林冲的一再退让,换来得却是“火烧草料场”,林冲无奈“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这里的几个动词,表明林冲抛弃幻想,在绝望中走向“反叛”,落草梁山成了林冲人生的必然选择。林冲从隐忍、逆来顺受走向叛逆、反抗,较好地诠释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
    6.A
    7.⑴规则出台的原因或背景 ⑵教育理念发生变化 ⑶列举国外对惩戒权的标准 ⑷家校合力,共担责任。
    8.示例一:我认为,重拾“戒尺”能够让教育更完整。出台《规则》,重拾“戒尺”,能让我们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某学生因学校缺乏惩戒教育而殴打其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正常的约束管教换来的却是学生的“狠下死手”,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对老师来说,出台《规则》,重拾“戒尺”,能明确老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力,让教师既能“润物细无声”,又能“严师出高徒”。所以,我认为重拾“戒尺”能够让教育更完整。
    示例二:我认为,重拾戒尺,未必能让教育更加完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惩戒失度和失范,有错即惩、小错重惩就会失掉“戒尺”的意义,如有学生被老师踢打,造成右眼肿胀左耳裂伤,“戒尺”只是一种手段,教育的完整更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评价的方式,解开成绩、升学压力的枷锁,让教学活动回归到教育本身,才能让教育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真正实现其价值。
    9. 慕恋 不怕、勇敢
    10.A句将脑袋想象成冰山,将身体想象成风筝,运用新奇的想象违反常理地把脑袋和身体进行了对比,极度夸张地将“我”晕船时头重脚轻、极度眩晕的难受感觉强烈而贴切地传达了出来,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
    B句中“歌声”本来是用“中断”来形容,但诗人却用“折断”来修饰,在词语搭配上违反常理,十分新奇地化无形的“歌声”为有形,更能表现出“我”在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后从未丧失梦想的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心态。
    11.【示例】我选择A组,两文中的“海”都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想、幸福等;两文中的“海波”或“海浪”都意味着威胁、危险或者挫折,但“海波”或“海浪”本身也是海的组成部分,可见抵达理想彼岸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向往海的美好,需无惧海之“波浪”。
    【示例】我选择B组,两文中的“海”都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想、幸福等;两文中的“风”或“风雪”意味着危险、困难、挫折甚至寻梦路上的灾难,但“风”起时,【甲】文中的“海”的声音也会如音乐一般,可见向往海的美好,既要能欣赏风的呼啸,也要能抵抗路上的挫折。
    12.【示例】老人说:每一次航海,都会“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诗歌《海的梦》中的“我”,年少时,做与海相关的梦;长大后,为寻找梦中的海,一次次出发,经历风霜、穿越沙漠、攀登高岗,体会生活中的艰辛与磨难、挫折与迷茫。海是对“生活”的一种隐喻,而“航海”也是“我”之需要,如散文《海的梦》中老人与“我”的对话中所言,当航海成为一种习惯,便会“不怕”,会成为生命的需要。诗歌《海的梦》中的“我”也是如此:经历了一次次寻梦,老了回望过去的岁月时,终于体会到生活就是一次次航海,我们无时无刻不飘航在梦中的海上,无时无刻不在“海”的壮阔与美丽中。梦中的海,早化为现实的海,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诗歌中的“我”就是散文中的老人,他们都曾有关于“海的梦”,也都在一次次的航行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海都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航行中实现自我。对于青少年而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海”,我们需要在追梦的过程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只要坚定前行,便能找到自己的那片“海”。
    13.(1)暮禽相还 凄清悲苦
    (2)【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14. (1)像狗的牙齿一样 (2)② (3)断绝
    15.C
    16.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
    17.(1)B (2)A
    18.“尘外之乐”既指作者游历玉山小岩,欣赏奇石异水等自然美景的乐趣,也指作者在自然的山水脱去尘俗之气,内心获得了恬静与淡泊,有了更高品格追求的精神上的愉悦。
    19.参考例文:
    英雄,国之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是国家的灵魂。英雄撑起民族的脊梁,英雄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添一笔壮丽。
    何为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古有三皇五帝、陈涉起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火海救人的王锋等为人民、国家付出的大写的人。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正是英雄的写照。野有蔓草,情深至烈。明月照劲草,魂梦寄大国。一株株知疾风的劲草正是一个个精忠报国的英魂。
    凭谁问:“为何尚英雄?”忠勇赴国难,壮士唯死战,浩气冲云霄,英魂照万里。英雄用鲜血铺垫出通往和平的道路,英雄缔造出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争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崇尚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们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我少年应不负《少年中国说》中之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少年人应像“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一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老骥伏枥志未灭,犹向苍穹寄深情;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为剑,划破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不求名利只求天地间存一份心,放在农民身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们应像军人一样,守疆卫土,保家卫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后辈人将继承英雄的精神,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英雄,我们国家的灵魂,我们的榜样!

    相关试卷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希望您进行完善,“不负”有不辜负之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5页。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六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六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阅读以下语段,完成小题,根据文意,补全故事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