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精品ppt课件
展开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①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那么“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二者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因为节俭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志向,实现目标。
2.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淡泊明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静心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珍惜时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 远?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恬淡的心境,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在这个时代,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也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做到宁静、淡泊,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可以过得充实、轻松。
1.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有轻有重、徐疾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出对称美、变化美、 音乐美。
2.肯定句与否定句相结合。先肯定,后否定,否定后再从正面强调。这种将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起来的写法,不仅使问题论述得更全面,而且增强了表达效果。
(1)原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原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译文: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就像一天中很难有第二个早晨。我们应当趁年富力强及时勉励自己,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言传身教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向儿子讲述尚廉节俭的道理。他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治国治家的警句名言。
同学们, 下节课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教学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作品简介,疏解字词,新课讲授,古今异义,三知识积累,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5教材习题课件ppt、15诫子书第1课时pptx、15诫子书第2课时pptx、15诫子书朗读mp3、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flv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