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实验专项练习(3)实验分类综合训练之探究类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实验专项练习(3)实验分类综合训练之探究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实验分类综合训练之探究类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酶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B.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的缓冲液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取五支试管,各加入2mL0.5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按下表要求分别加入试剂或材料。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号 | 1 | 2 | 3 | 4 | 5 |
过氧化氢 | 2ml | 2ml | 2ml | 2ml | 2ml |
试剂或材料 | 唾液 | 绣铁钉 | 生土豆块 | 熟土豆块 | 生土豆块和稀盐酸 |
实验现象 | 无气泡 | 少量气泡 | 大量气泡 | 几乎无气泡 | 少量气泡 |
A.用2号和3号组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用3号和4号组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C.用1号和4号组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D.用3号和5号组对比,可以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pH和温度影响
3.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图中曲线a表示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b表示温度与酶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将这两个作用叠加在一起,使得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呈曲线c。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温度升高,活化分子逐渐增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t1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与t2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相同
C.t1~t2条件下酶活性相对较高,但该条件不适合保存酶制剂
D.酶促反应速率是反应物分子能量和酶空间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4.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
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5.为研究在细菌抗药性形成中抗生素的作用,某小组完成了下述实验:将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划分为①~④四个区域,其中①区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纸片,②放置含卡那霉素的纸片,③放置含有青霉素的纸片,④区域放置同时含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纸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四个区域均会出现抑菌圈
B.细菌的抗药性是由抗生素定向诱导出来的有利变异
C.只有④区域才存在同时具备抗卡那霉素基因和抗青霉素基因的大肠杆菌
D.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性基因频率提高
6.某同学将新鲜金鱼藻置于盛有NaHCO3溶液的烧杯中,改变灯泡与烧杯的距离,测定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在15~45cm时,气泡的释放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
C.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小于60cm时,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D.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在60cm时,光线太弱,导致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7.向5m质量分数为1%的H2O2溶液中加入0.5mL马铃薯块茎提取液,在pH=7.0、20℃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第1组曲线;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实验,得到第2组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原理之一是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含有H2O2酶
B.将H2O2溶液与马铃薯块茎提取液混匀后立即放入水浴锅中保温
C.改变的条件可能是提高了H2O2溶液的浓度
D.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了H2O2溶液的体积
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探究淀粉酶的最适pH,设计了相关实验(所有溶液均用蒸馏水配制,实验已证明25℃条件下,短时间内H+、OH‑对淀粉的水解基本没有影响),主要包含如下操作:①取12支试管,分别标为1~12号,分别加入0.5mL质量分数为0.1%的淀粉酶溶液;②25℃条件下保温5分钟;③向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④向1~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mLpH为1、2、3、4、5、6的HCl溶液,向8~1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mLpH为8、9、10、11、12的NaOH溶液;⑤从各试管中取出0.5mL溶液,同时滴加碘液进行观察,对比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温时间、可溶性淀粉溶液浓度和酶浓度等都是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B.上述实验操作的合理排序是①→④→③→②→⑤
C.7号试管应加入1mL蒸馏水
D.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每支试管中还应加入等量的同一种缓冲液
9.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培养时,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需要在锥形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取样并求平均值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0.在盛有100mL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培养瓶中加入少量活酵母菌,将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通气良好等条件下恒温培养24h,每隔一定时间抽取1mL样液检测酵母菌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h) | 0 | 3 | 6 | 9 | 12 | 15 | 18 | 21 | 24 |
酵母菌数量的对数 | 3.2 | 4.1 | 5.2 | 6.5 | 7.5 | 8.1 | 8.7 | 8.3 | 7.1 |
A.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在第18h左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C.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先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中方格内部的酵母菌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在相应条件下完成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0h之后,a组种群数量无K值
B.随着时间的推移,d组种群的增长率(△N/△t)先变大后不变
C.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30~50h内种群的增长率逐渐降低
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活酵母菌计数时,计算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小
12.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向a、b组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13.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CO2,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图是不同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凋落物中的能量可直接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
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C.土壤表层凋落物的覆盖情况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能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14.某班同学进行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对大蒜瓣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组分为五组,每组用相应浓度2,4—D处理大蒜瓣,每一组2,4—D浓度下处理多个大蒜瓣,最后将各组记录数据统计取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zxy867
A.大蒜瓣本身含有与2,4一D功能类似的植物激素
B.每一组2,4一D浓度下处理多个大蒜瓣,这属于重复实验
C.浓度为10-10g・L-1的2,4-D溶液对大蒜生根有促进作用
D.该结果说明2,4-D对大蒜生根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15.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 所用生长素类调节剂为2,4 - D,并进行了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过程中预实验的浓度梯度小,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大
B.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
C.预实验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D.实验中要注意找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上下端,防止颠倒
二、填空题
16.大地之所以能滋生万物,是因为土壤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土壤是培育植物的重要基质,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等的主要来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经过数年精耕细作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生存,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植物是__________。
(2)若要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蚯蚓的活动有利于农作物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原因如下: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的“化作春泥”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关。现从甲地和乙地分别采集土壤并制成土壤浸出液。请以纤维素的分解为例,设计实验比较甲地和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实验室提供纤维素粉和斐林试剂)
请写出大致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图填空题
18.为研究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IAA是一种可在植物顶端合成,通过________到达根部,________植物根生长的化学信号分子。
(2)由于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________作用,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拟南芥__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②RGA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的降解可受GA调控。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RGA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GFP-RGA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乙所示。用GA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GA时,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推测顶芽合成的IAA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碘液可鉴定淀粉是否被水解,但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水解,所以不能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A错误;
B、过氧化氢在常温下也能分解,而且温度不同、分解速率不同,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鲜肝匀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氯化铁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是无机催化剂,所以可利用过氧化氢、鲜肝匀浆和氯化铁研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
D、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在pH为7和11的环境中变性失活,其pH梯度设置不合理,故无法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用2号和3号组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A项正确;用3号和4号组对比,只能说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B项错误;4号试管熟土豆块中的过氧化氢酶已经失活,应该用1号和3号组对比,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项错误用3号和5号组对比,可以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不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影响,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化分子逐渐增多,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t1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与t2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相等,但是根据曲线b可知,t1与t2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性不同,且根据a曲线,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不同,说明t1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与t2条件下酶分子活性不同,B错误;保存酶制剂一般选择低温条件,C正确;根据曲线,酶促反应速率是反应物分子能量和酶空间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4.答案:C
解析: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多肽,由于但被指和多肽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甲、乙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被分泌液中的蛋白酶水解而消失,丁因无蛋白酶而不发生水解,C项正确。
5.答案:D
6.答案:B
解析:该实验改变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即改变光照强度,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A错误;金鱼藻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进行了呼吸作用,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气泡中的气体为O2,气泡释放速率可代表O2释放速率,故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在15~45cm时,气泡的释放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B正确;当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小于60cm时,随着距离缩小,光照强度增强,气泡释放速率加快,说明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错误;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在60cm时,光线太弱,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但光合作用没有完全停止,D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具体实验案例,以图形为信息载体,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结果分析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该实验的原理之一是马铃薯块茎提取液中含有H2O2酶,A项正确;将H2O2溶液与马铃薯块茎提取液混匀前应各自先在20℃水浴锅中保温,混匀后再在20℃水浴锅中保温,B项错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实验,得到的第2组曲线高于第1组曲线,说明O2的产生量增多,提高H2O2溶液的浓度或增大H2O2溶液的体积都会使O2的产生量增多,C、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探究淀粉酶的最适pH”,可确定自变量是pH,因变量为淀粉分解速率,无关变量为保温时间、可溶性淀粉溶液浓度和酶浓度等,A正确。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需要先调节试管中酶的pH,然后将酶和底物混合,最后在恒定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观察,故上述实验操作的合理排序是①→④→③→②→⑤,B正确。本实验自变量为pH,则需要设计酸性环境、碱性环境和中性环境,分析题干信息可知,1~6号试管设置的是酸性环境,8~12号试管设置的是碱性环境,则7号试管应加入1mL蒸馏水,设置中性环境,作为对照组,C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试管内的溶液要有一定的pH梯度,而缓冲液能使溶液的pH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故每支试管中应加入相应的不同pH的缓冲液,D错误。
9.答案:D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A错误;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B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小误差,B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情况,D正确。
10.答案:B
解析: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抽样调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A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数量从第0h开始增加,第18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受营养物质等因素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时的正确操作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走多余的培养液后,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与样方法一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方格内的酵母菌采用的统计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11.答案:C
解析:由于空间及营养物质的限制,40h之后,a组的种群数量仍有K值,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K/2之前,d组种群的增长率增大,种群数量达到K/2后,增长率逐渐降低,B错误。根据曲线可知,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30~50h内种群的增长率逐渐降低,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对活酵母菌计数时,会将已死的酵母菌计数在内,从而导致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12.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a组高压灭菌,没有土壤微生物,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无需增加不喷入“敌草隆”的一组实验,A错误;a组经过高压灭菌,不含土壤微生物,不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a组的“敌草隆”基本不变,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可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b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错误;不同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C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和培养条件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所以应向a、b组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D正确。
13.答案:A
解析:凋落物中的能量可直接供给分解者和部分第二营养级生物利用,A项错误。碳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项正确。土壤表层凋落物的覆盖情况会影响土壤中分解者的分布,从而会影响有机物的分解速率,C项正确。土壤表层的覆盖物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所以可以提高土壤呼吸速率,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在本实验中,不加2,4—D的一组仍会生根,说明大蒜瓣本身含有与2,4-D功能类似的植物激素,A项正确;实验中同一组2,4—D浓度下处理多个大蒜瓣,这属于重复实验,B项正确;从图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浓度为10-10g·L-1的2,4-D溶液下,大蒜生根数仍多于对照组,这说明此浓度下,2,4—D对大蒜生根仍起促进作用,C项正确;图示实验结果中,和对照组相比,2,4一D对大蒜生根及芽生长均起促进作用,没有出现抑制的现象,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插条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在预实验时2,4-D的浓度梯度较大,正式实验时2,4-D的浓度梯度小,A错误,B正确;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同时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正确;实验中要注意找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上下端,防止颠倒,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D正确。
16.答案:(1)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样方法;①蚯蚓作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农作物再利用;②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O2浓度,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无机离子的吸收
(3)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甲地、乙地的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纤维素粉,放入相同且适宜地方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检测(比较两者颜色深浅);若甲砖红色比乙深,则甲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较强;若甲砖红色比乙浅,则乙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较强;若甲砖红色与乙相同,则两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无差异
解析:(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生存,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蚯蚓可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农作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属于分解者;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O2浓度,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因此蚯蚓的活动有利于农作物对无机离子的吸收。
(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4)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浸出液的种类,反应物是纤维素,若纤维素能被土壤浸出液中的酶分解,产生的还原糖可以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比较甲地和乙地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
17.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2)营养物质
(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解析:(1)由于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
(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8.答案:(1)极性运输(或主动运输);调节
(2)协同;①GA合成缺陷型;促进;减弱;②IAA不引起RGA蛋白降解;IAA通过GA的调控降解RGA蛋白
(3)顶芽合成的IAA运输到根部,通过GA的调控降解RGA蛋白,从而解除RGA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
解析: (1)IAA可在植物顶端合成,并主动运输到根部,调节植物根生长。
(2)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协同作用。①以拟南芥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②用GA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GA时,IAA不引起RGA蛋白降解。实验结果表明IAA通过GA的调控降解RGA蛋白。
(3)综合上述实验,顶芽合成的IAA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顶芽合成的IAA运输到根部,通过GA的调控降解RGA蛋白,从而解除RGA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探究设计类实验-备战高考生物实验专项突破,文件包含专题05探究设计类实验-备战高考生物实验专项突破解析版38docx、专题05探究设计类实验-备战高考生物实验专项突破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高考题型考法突破专项训练 题型五 实验探究类(含答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确解答实验设计题的一般思路,学会甄选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