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66 二项式定理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 考点65 排列与组合问题 试卷 3 次下载
- 考点74 正态分布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考点71 古典概型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考点73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模块四空间几何体练习题
展开模块四 空间几何体
一、解答题
1.已知点,分别是正方形的边,的中点.现将四边形沿折起,使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如图所示.
(1)若点,分别是,的中点,求证:平面;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如下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正方形,平面平面,,.
(1)求与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证:.
3.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平行四边形,,M,N分别为的中点,.
(1)证明:;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4.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矩形,底面,M为的中点,且.
(1)证明:平面平面;
(2)若,求四棱锥的体积.
5.如图,
(I)求证
(II)设
6.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AA1=AB,D为BB1的中点,E为AB1上的一点,AE=3EB1.
(1)证明: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
(2)设异面直线AB1与CD的夹角为45°,求二面角A1﹣AC1﹣B1的大小.
7.如图,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矩形,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
(1)证明:平面ACE;
(2)设,,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求四棱锥的体积.
8.在四棱锥中,底面是正方形,若.
(1)证明:平面平面;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9.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E为棱BC的中点,F为棱CD的中点.
(I)求证:平面;
(II)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III)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10.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矩形,底面,,为的中点,且.
(1)求;
(2)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11.已知直三棱柱中,侧面为正方形,,E,F分别为和的中点,D为棱上的点.
(1)证明:;
(2)当为何值时,面与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最小?
12.如图,与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平面平面,平面,.
(1)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
(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
13.如图所示,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菱形,PA⊥平面ABCD,∠ABC=60°,E,F分别是BC,PC的中点.
(1)证明:AE⊥PD;
(2)若H为PD上的动点,EH与平面PAD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
求二面角E—AF—C的余弦值.
14.
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倍,P为侧棱SD上的点.
(Ⅰ)求证:AC⊥SD;
(Ⅱ)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
(Ⅲ)在(Ⅱ)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15.如图,在三棱柱-中, ,, ,在底面 的射影为的中点, 为的中点.
(1)证明:D 平面;
(2)求二面角-BD-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参考答案
1.(1)证明见解析;(2).
【分析】
(1)要证明线面平行,可转化为证明面面平行;
(2)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平面,再结合线面角的定义,可得得到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详解】
证明:(1)连接,
设点为的中点,连接,,
在中,又因为点为中点,
所以.
同理可证得,
又因为,分别为正方形的边,的中点,
故,所以.
又因为,所以平面平面.
又因为平面,所以平面.
(2)因为为正方形,,分别是,的中点,
所以四边形为矩形,则.
又因为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则为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因为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不妨设正方形边长为,则,
在中,,
因为平面,平面,所以,
在中,,
,
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1);(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得 即为SA 与 BC所成的角,根据余弦定理计算即可;
(2)结合面面垂直的性质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可证明.
【详解】
【考查内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解】(1)因为,因此即为与所成的角,在中,,
又在正方形中,因此,
因此与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2)因为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在正方形中,,
因此平面,又因为平面,因此.
3.(1)证明见解析;(2).
【分析】
(1)要证,可证,由题意可得,,易证,从而平面,即有,从而得证;
(2)取中点,根据题意可知,两两垂直,所以以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再分别求出向量和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即可根据线面角的向量公式求出.
【详解】
(1)在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所以,.由题意且,平面,而平面,所以,又,所以.
(2)由,,而与相交,所以平面,因为,所以,取中点,连接,则两两垂直,以点为坐标原点,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又为中点,所以.
由(1)得平面,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从而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睛】
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线面垂直的相互转化,要证明,可以考虑,
题中与有垂直关系的直线较多,易证平面,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第二问思路直接,由第一问的垂直关系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根据线面角的向量公式即可计算得出.
4.(1)证明见解析;(2).
【分析】
(1)由底面可得,又,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再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出平面平面;
(2)由(1)可知,,由平面知识可知,,由相似比可求出,再根据四棱锥的体积公式即可求出.
【详解】
(1)因为底面,平面,
所以,
又,,
所以平面,
而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2)由(1)可知,平面,所以,
从而,设,,
则,即,解得,所以.
因为底面,
故四棱锥的体积为.
【点睛】
本题第一问解题关键是找到平面或平面的垂线,结合题目条件,所以垂线可以从中产生,稍加分析即可判断出平面,从而证出;第二问关键是底面矩形面积的计算,利用第一问的结论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可得出,从而求出矩形的另一个边长,从而求得该四棱锥的体积.
5.见解析
【详解】
(I),
,
(II)
,,
第一问主要是根据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然后再利用线线垂直得到线面垂直.第二问首先是利用已知条件得到一个平面,然后去证明面面平行,进而得到线面平行.
【考点定位】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6.(1)见解析;(2)arctan
【分析】
(1)欲证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即证DE与异面直线AB1与CD垂直相交即可;
(2)将AB1平移到DG,故∠CDG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夹角,作HK⊥AC1,K为垂足,连接B1K,由三垂线定理,得B1K⊥AC1,因此∠B1KH为二面角A1﹣AC1﹣B1的平面角,在三角形B1KH中求出此角即可.
【详解】
(1)连接A1B,记A1B与AB1的交点为F.因为面AA1BB1为正方形,故A1B⊥AB1,且AF=FB1,
又AE=3EB1,所以FE=EB1,又D为BB1的中点,故DE∥BF,DE⊥AB1.
作CG⊥AB,G为垂足,由AC=BC知,G为AB中点.
又由底面ABC⊥面AA1B1B.连接DG,则DG∥AB1,故DE⊥DG,由三垂线定理,得DE⊥CD.
所以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
(2)因为DG∥AB1,故∠CDG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夹角,∠CDG=45°
设AB=2,则AB1=,DG=,CG=,AC=.
作B1H⊥A1C1,H为垂足,因为底面A1B1C1⊥面AA1CC1,故B1H⊥面AA1C1C.又作HK⊥AC1,
K为垂足,连接B1K,由三垂线定理,得B1K⊥AC1,因此∠B1KH为二面角A1﹣AC1﹣B1的平面角.
B1H=,C1H=,AC1=,HK=,tan∠B1KH=,
∴二面角A1﹣AC1﹣B1的大小为arctan.
【点睛】
本试题主要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与空间角的求解,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与推理计算的能力.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7.(1)证明见解析;(2).
【分析】
(1) 连接交于点,连接,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知,结合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证明平面.
(2)由题意可知,再运用锥体体积公式可求得四棱锥的体积.
【详解】
(1)连接交于点,连接. 在中,因为,
所以,因为平面,平面,则平面.
(2)因为平面ABCD,所以就是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所以,
又,,所以,
所以四棱锥的体积,
所以四棱锥的体积为.
8.(1)证明见解析;(2).
【分析】
(1)取的中点为,连接,可证平面,从而得到面面.
(2)在平面内,过作,交于,则,建如图所示的空间坐标系,求出平面、平面的法向量后可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详解】
(1)取的中点为,连接.
因为,,则,
而,故.
在正方形中,因为,故,故,
因为,故,故为直角三角形且,
因为,故平面,
因为平面,故平面平面.
(2)在平面内,过作,交于,则,
结合(1)中的平面,故可建如图所示的空间坐标系.
则,故.
设平面的法向量,
则即,取,则,
故.
而平面的法向量为,故.
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故其余弦值为.
9.(I)证明见解析;(II);(III).
【分析】
(I)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及平面的一个法向量,证明,即可得证;
(II)求出,由运算即可得解;
(III)求得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即可得解.
【详解】
(I)以为原点,分别为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因为E为棱BC的中点,F为棱CD的中点,所以,,
所以,,,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令,则,
因为,所以,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
(II)由(1)得,,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则;
(III)由正方体的特征可得,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
所以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10.(1);(2)
【分析】
(1)以点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由已知条件得出,求出的值,即可得出的长;
(2)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利用空间向量法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可求得结果.
【详解】
(1)平面,四边形为矩形,不妨以点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则、、、、,
则,,
,则,解得,故;
(2)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
由,取,可得,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由,取,可得,
,
所以,,
因此,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点睛】
思路点睛:利用空间向量法求解二面角的步骤如下:
(1)建立合适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二面角对应的两个半平面中对应的点的坐标;
(2)设出法向量,根据法向量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求解出平面的法向量(注:若半平面为坐标平面,直接取法向量即可);
(3)计算(2)中两个法向量的余弦值,结合立体图形中二面角的实际情况,判断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从而得到二面角的余弦值.
11.(1)见解析;(2)
【分析】
通过已知条件,确定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建立合适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借助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垂直和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最大,进而可以确定出答案.
【详解】
因为三棱柱是直三棱柱,所以底面,所以
因为,,所以,
又,所以平面.
所以两两垂直.
以为坐标原点,分别以所在直线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所以,
.
由题设().
(1)因为,
所以,所以.
(2)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因为,
所以,即.
令,则
因为平面的法向量为,
设平面与平面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则.
当时,取最小值为,
此时取最大值为.
所以,
此时.
【点睛】
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相关计算,能够根据题意设出(),在第二问中通过余弦值最大,找到正弦值最小是关键一步.
12.(1);(2).
【详解】
解法一:(1)取CD中点O,连OB,OM,则OB⊥CD,OM⊥CD.
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则MO⊥平面,所以MO∥AB,A、B、O、M共面,
延长AM、BO相交于E,则∠AEB就是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
OB=MO=,MO∥AB,则,,
所以,故,
所以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
(2)CE是平面与平面的交线.
由(1)知,O是BE的中点,则BCED是菱形.
作BF⊥EC于F,连AF,则AF⊥EC,
∠AFB就是二面角A-EC-B的平面角,设为.
因为∠BCE=120°,所以∠BCF=60°.
,
,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正弦值是.
解法二:取CD中点O,连OB,OM,则OB⊥CD,OM⊥CD,
又平面平面,则MO⊥平面.
以O为原点,直线OC、BO、OM为x轴,y轴,z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OB=OM=,则各点坐标分别为O(0,0,0),C(1,0,0),
M(0,0,),B(0,,0),A(0,,2),
(1)设直线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
因(0,,),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有,所以,
即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
(2),.
设平面ACM的法向量为,
由得.
解得,,取.
又平面BCD的法向量为,则
设所求二面角为,则.
13.(1)证明略(2)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详解】
(1) 由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60°,
可得△ABC为正三角形.
因为E为BC的中点,所以AE⊥BC.
又BC∥AD,因此AE⊥AD.
因为PA⊥平面ABCD,AE平面ABCD,所以PA⊥AE.
而PA平面PAD,AD平面PAD且PA∩AD=A,
所以AE⊥平面PAD.又PD平面PAD,
所以AE⊥PD.
(2) 如图所示,设AB=2,H为PD上任意一点,连结AH、EH,
由(1)知,AE⊥平面PAD,
则∠EHA为EH与平面PAD所成的角.
在Rt△EAH中,AE=,
所以,当AH最短时,∠EHA最大,
即当AH⊥PD时,∠EHA最大.
此时,tan∠EHA===,
因此AH=.又AD=2,
所以∠ADH=45°,所以PA=2.
方法一 因为PA⊥平面ABCD,PA平面PAC,
所以,平面PAC⊥平面ABCD.
过E作EO⊥AC于O,则EO⊥平面PAC,
过O作OS⊥AF于S,连接ES,
则∠ESO为二面角E—AF—C的平面角.
在Rt△AOE中,EO=AE·sin30°=,
AO=AE·cos30°=,又F是PC的中点,
在Rt△ASO中,SO=AO·sin45°=,
又SE===,
在Rt△ESO中,cos∠ESO===,
即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方法二 由(1)知AE,AD,AP两两垂直,以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又E、F分别为BC、PC的中点,所以
A(0,0,0),B(,-1,0),C(,1,0),
D(0,2,0),P(0,0,2),E(,0,0),F(,,1),
所以=(,0,0),
=(,,1).
设平面AEF的一法向量为
m=(x1,y1,z1),
因此
取z1=-1,则m=(0,2,-1),
因为BD⊥AC,BD⊥PA,PA∩AC=A,
所以BD⊥平面AFC,
故为平面AFC的一法向量.
又=(-,3,0),
所以cos〈m,〉===.
因此,二面角E—AF—C为锐角,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4.(Ⅰ)见解析(Ⅱ);(Ⅲ)2:1.
【分析】
(I)连BD,设AC交于BD于O,由题意知SO⊥平面ABCD.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O-xyz,设底面边长为a,求出高SO,从而得到点S与点C和D的坐标,求出向量与,计算它们的数量积,从而证明出OC⊥SD,则AC⊥SD;(II)根据题意先求出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和平面DAC的一个法向量,设所求二面角为θ,则,从而求出二面角的大小;(III)在棱SC上存在一点E使BE∥平面PAC,根据(Ⅱ)知是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设,求出,根据可求出t的值,从而即当SE:EC=2:1时,,而BE不在平面PAC内,故BE∥平面PAC
【详解】
(I)证明:连BD,设AC交BD于O,由题意SO⊥AC.在正方形ABCD中,AC⊥BD,所以AC⊥平面SBD,得AC⊥SD
(II)设正方形边长a,则.
又,所以∠SDO=60°.
连OP,由(I)知AC⊥平面SBD,所以AC⊥OP,且AC⊥OD.所以∠POD是二面角P-AC-D的平面角.
由SD⊥平面PAC,知SD⊥OP,所以∠POD=30°,
即二面角P-AC-D的大小为30°
(III)在棱SC上存在一点E,使BE∥平面PAC.
由(II)可得,故可在SP上取一点N,使PN=PD.过N作PC的平行线与SC的交点即为E.连BN,在△BDN中知BN∥PO.
又由于NE∥PC,故平面BEN∥平面PAC,得BE∥平面PAC.
由于SN∶NP=2∶1,故SE∶EC=2∶1
考点: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2.二面角求解;3.线面平行的判定
15.(1)详见解析;(2).
【详解】
(1)根据条件首先证得平面 ,再证明,即可得证;(2)
作,且,可证明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再由
余弦定理即可求得,从而求解.
试题解析:(1)设为 的中点,由题意得平面,∴,∵,
∴,故 平面,由 ,分别 ,的中点,得 且
,从而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故 ,又∵
平面,∴ 平面;(2)作 ,且,连结,
由, ,得,由,
,得 ,由,得 ,因此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由 ,, ,得,
,由余弦定理得,.
考点:1.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2.二面角的求解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11.1.2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11.1.2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课时练习,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讲解_空间几何体的结构_基础练习题: 这是一份知识讲解_空间几何体的结构_基础练习题,共10页。
知识讲解_空间几何体的结构_提高练习题: 这是一份知识讲解_空间几何体的结构_提高练习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