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1. ( 2分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陪合 口哨 B. 韵味 朱红 C. 清澄 歉弃2. ( 2分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我们开辟荒地种花生。 ②科技发展为人类生活开辟了新天地。
B. ①桂花树的姿态不像梅树那样有诗画风韵。 ②我们将以全新姿态迎接新学期。
C. ①张老师是一位脾气温和的老师。 ②南方气候温和 , 适宜养花。
D. ①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日渐走向成熟。3. ( 2分 )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框(kuānɡ) 白鹭(lù) B. 榨油(zà) 便宜(pián)
C. 杭州(hánɡ) 爱慕(mó) D. 眼睑(jiǎn) 雏形(chú)4. ( 2分 ) 《落花生》一文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A. 议花生、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
B. 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吃花生
C.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5. ( 2分 )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句话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6. ( 2分 ) 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B.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C. 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D.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7. ( 2分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B.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C.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D.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8. ( 2分 ) 下列横线上依次搭配最合适的一项是( )
解放________________ 解决________________解散________________解除________________A. 思想问题组织痛苦 B. 组织思想问题痛苦 C. 思想组织痛苦问题 D. 痛苦问题思想组织二、填空题9. ( 5分 ) 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妈妈在后园的半mǔ________空地上种了花生,并fēn ù________我们兄妹要好好照看。 (2)我很爱吃shí liu________。 (3)我家新买了一个zhà________汁机,让阿姨来品cháng________苹果汁。 10. ( 4分 ) 按句意写出用同音字组成的词语。 yáo(1)使东西来回摆动。 1 (2)指没有事实根据的话。 1 (3)对远距离的人、事、物实行控制。 1 (4)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1 11. ( 6分 ) 排句子顺序。________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________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疾,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________他14岁自学数学,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________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________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论文。________在清华大学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成了著名的数学家。12. ( 6分 ) 根据课文《珍珠鸟》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它先是 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 近,然后 到我的杯子上, 下头来喝茶,再 过脸 我的反应。13. ( 5分 )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1)分辩 分辨 ①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________出来它有没有果实。②小宁说:“花生的果实挂在枝上。”小林________道:“不对,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所以又叫落花生。”(2)居然 固然 既然 ①________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一起种花生吧。②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________收获了。③花生的好处________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14. ( 8分 )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看到下图的摄影作品,不由得让人想起作家郭沫若的描写:白鹭是一首________的诗。色素的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一切都很________。 (2)《桂花雨》一文,作者借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之情。 (3)《蝉》中表现“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5. ( 3分 ) 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排比 比喻
①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________
②我摸它,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________
③它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________ 16. ( 4分 ) 选词填空。
开辟 开垦
①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________出来种花生吧。”
②经过人们辛勤的________,北大荒变成了万顷良田。
固然 居然
③我家屋后的半亩隙地经过开辟,过了几个月,________收获了。
④花生的用处________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 17. ( 2分 ) 我会把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1)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 。 (2)它躲进藤蔓,就像 。 18. ( 8分 ) 多音字组词
空:kòng________、kōng________
便:pián________、biàn________
种:zhòng________、zhǒng________
散:sàn________、sǎn________ 19. ( 1分 ) 阅读课文《珍珠鸟》,填空: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________,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0. ( 9分 ) 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茂盛的________ 繁茂的________ 清楚的________
幽深的________ 银灰色的________ 奇丽的________
可爱的________ 细长的________ 微弱的________ 21. ( 8分 ) 多音字组词。 挨 āi________ái________ 笼 lóng ________lǒng ________蔓 wàn ________màn ________ 待 dāi________dài________三、判断题22. ( 4分 ) 判断正误。 (1)《桂花雨》这篇文章,描写了桂花飘落的优美样子,点明家乡的桂花很多。 (2)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告诉我们,家乡的桂花比别的地方的桂花要香,因为,家乡的桂花品质好。 23. ( 4分 ) 判断正误。 (1)“长喙”的“喙”读huì,不读yuán。 (2)“韵味”的“韵”读jūn,不读yùn。 24. ( 2分 )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父亲说的,教导孩子们要好好做人。( ) 四、写作题25. ( 5分 ) 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里面有什么故事呢?那就请你写一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吧!注意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在文字里。请你拿起笔,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B 2.【答案】 D 3.【答案】 D 4.【答案】 C5.【答案】 B 6.【答案】 A 7.【答案】 D 8.【答案】 A 二、填空题9.【答案】 (1)亩;吩咐
(2)石榴
(3)榨;尝 10.【答案】 (1)摇摆
(2)谣言
(3)遥控
(4)瑶族 11.【答案】 1;4;2;5;3;6 12.【答案】 离;挨;蹦;俯;偏;瞧瞧 13.【答案】 (1)分辨;分辩
(2)既然;居然;固然 14.【答案】 (1)精巧;配合;身段;适宜
(2)桂花;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5.【答案】比喻;拟人;排比 16.【答案】开辟;开垦;居然;固然 17.【答案】 (1)一只蓬松的球儿。
(2)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18.【答案】空地;天空;便宜;便捷;种植;种子;散步;散装 19.【答案】信赖 20.【答案】吊兰;绿蔓;景象;丛林;羽毛;景色;小鸟;爪子;声音 21.【答案】 挨近;挨打;鸟笼;笼罩;瓜蔓;蔓延;待一会;等待 三、判断题22.【答案】 (1)错误
(2)错误 23.【答案】 (1)正确
(2)错误 24.【答案】错误 四、写作题25.【答案】 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综合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随堂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全册综合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