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3 庖丁解牛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3  庖丁解牛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第1页
    1.3  庖丁解牛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第2页
    1.3  庖丁解牛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课后复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向”同“ ”,
    2.技盖至此乎“盖”同“ ”,
    3.批大郤“郤”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族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③士大夫之族
    2.中①莫不中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百发百中
    3.为①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②视为止,行为迟 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4.而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③提刀而立 ④善刀而藏之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天然的道理。
    2.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吾见其难为
    古义:
    今义: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4.因其固然
    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5.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6.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7.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
    今义: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良庖岁更刀
    2.族庖月更刀
    3.视为止,行为迟
    4.而刀刃者无厚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如土委地。
    句式:
    译文:
    2.怵然为戒。
    句式:
    译文:
    3.视为止,行为迟。
    句式:
    译文: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句式:
    译文:
    5.技经肯綮之未尝。
    句式:
    译文:
    6.臣之所好者道也。
    句式:
    译文:
    7.良庖岁更刀,割也。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厨师的名。庖丁就是指名为“丁”的厨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其职业的词。( )
    七、微写作。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个不少于250字的文段,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能结合社会生活,适当引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说出两条你从文本中得到的启示,并加以阐释。
    启示(1)
    启示(2)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因不能鸣而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也表明:人生于世,凶险很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样做才能规避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①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②,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节选自《庄子·达生》,有删改)
    [注] ①觞深:渊名。②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


    (2)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


    6.()庄子借操舟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一)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纟希。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节选自《庄子》,有删改)
    (二)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C.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即禅让,中国古代产生统治者的一种方式,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B.尸祝,一种称谓,指古代殡葬时对死者读经文的人,也指主祭人。
    C.列子,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
    D.旬,在古代可以指十天、十岁,在选文中指十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拒不接受的故事,说明了“圣人无名”的道理。
    B.文本(一)中,善卷追求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乐享适意人生,天下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C.文本(二)中,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赞誉与责备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庄子认为他的修养仍然不够,仍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D.文本(二)中,列子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其心灵也没有什么束缚,庄子认为他真正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请根据选文(二)简要概括。(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一词多义
    (2018北京,8—1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 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 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全解全析
    庖丁解牛
    基础过关练
    一、
    1.响 声音
    2.盍 何、怎么
    3.隙 空隙
    二、
    1.①众 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类
    2.①合乎 ②内,里 ③射中目标
    3.①做,这里指“下刀” ②两个“为”均是介词,因为,后面均省略“之”③介词,替,给
    4.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递进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顺承
    三、
    1.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2.两个词,行,动作、行为;为,因为。
    3.这里指难以下刀。
    4.这里指本来的结构。
    5.碰到。
    6.即使这样。
    7.两个词,未,表示否定;尝,尝试。
    四、
    1.名词作状语,每年
    2.名词作状语,每月
    3.视,动词用作名词,眼睛/行,动词用作名词,动作
    4.形容词用作名词,厚度
    五、
    1.句式:省略句,应为“如土委于地”。
    译文:好像泥土散落在地上。
    2.句式:省略句,应为“怵然为之戒”。
    译文:戒惧地为它提高警惕。
    3.句式: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译文: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
    4.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译文: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那样。
    5.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译文:不曾拿刀去尝试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6.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我所追求的是天道。
    7.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割肉。
    六、

    七、
    写作指导 对《庖丁解牛》寓意的思考,可以论证题干中给出的相应观点,也可以纠正、补充题干中的观点,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观点时,首先应结合寓言谈一谈文中何处体现了这一观点,再结合社会生活进行适当引申。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同其他的观点进行简要比较,从而更加客观、审慎地得出结论。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1)“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2)而且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
    (3)我就会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解析 (1)闻:听到。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即“以为莫若己者”,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即“谓我也”,说的就是我啊。
    (2)少、轻:都是“轻视”的意思。弗信:不相信。
    (3)见……于……:表被动。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
    2.答案 (示例)启示(1):人应正视自己。当河伯见到“百川灌河”的壮丽景象时,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直到见到“不见水端”的“北海”,才认识到自己“以为莫己若者”的自大与狂妄,于是有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感叹。
    启示(2):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河伯没有亲眼看到大海,也就无法明白自己的微不足道,就可能会被大方之家耻笑。
    解析 选文是《秋水》一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的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的。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如: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满招损,谦受益;③人贵有自知之明;④有比较才有鉴别;⑤知耻而近乎勇;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⑦自大源于无知;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等等。答题时先写出启示,然后结合选文内容简要阐释即可。
    [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随着时令到来,许多河流的水都汇入黄河。黄河水流浩大,从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隔水望去),分不清牛马。于是河伯自己感到十分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一看,看不见大海的边际。这时候,河伯改变了他的脸色,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就会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3.B 语段主要讲“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当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若夫”为发语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当断开,据此排除D项。
    4.A “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的是“材与不材之间……故未免乎累”,由此可知,庄子认为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不能免于“累”。
    [参考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的人停在树旁却不去砍伐它。问他们是什么原因,回答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
    庄子从山中出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道:“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日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请问先生您将怎样处世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假如能顺应自然而游于虚无之境,就不是这样了。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守,以顺应自然为原则,游于万物产生之前的混沌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的情况,人类的传续,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也就有分离,有成功也就有败坏,刚直就会受打击,尊贵就会招来非议,有所作为就会蒙受损失,贤能就会遭到别人的谋算,无才就会受到欺侮。谁又得知荣辱福祸必然来临的缘由呢!可悲啊!弟子们要记住,(想不为外物所累)恐怕只有进入清静无为的大道境界了!”
    5.答案 (1)我曾经渡觞深渊,在觞深渊摆渡的船夫驾船如神。
    (2)(是因为)他们看待深渊如同大土山,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
    解析 (1)济:渡,过河。津人:摆渡的船夫。操:掌握,驾驭。
    (2)陵:大土山。覆:反,翻转。却:退。
    6.答案 应该忘却外物,只有忘却外物才能真正凝神。
    解析 抓住关键句“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然后从外物和凝神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渡觞深渊,在觞深渊摆渡的船夫驾船如神。我问他说:‘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的船夫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一步问他,他却不告诉我,请问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忘掉了水能害人的性命;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看待深渊如同大土山,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不闲适自得!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便心思灵巧,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便心中害怕,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便心神昏乱。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是(因为)重视外物。大凡重视外物的人,其内心就笨拙。”
    三年模拟练
    1.C “冥海”是一个词,作“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有冥海者”和“天池也”构成一组判断句式,故“天池也”后面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2.B “古代殡葬时对死者读经文的人”错误,应是“古代祭祀时对尸主持祝告的人”。
    3.D “庄子认为他真正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错。由原文“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在庄子看来,列子飞行还要借助于风力,他仍然“有所待”,所以他未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答案 (1)我正巧患有深重的病症,正将要治疗,没有空闲来治理天下。
    (2)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备他,他却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解析 (1)幽:深重的。且:将要。暇:空闲、闲暇。
    (2)举:全。誉:称赞。劝:勉。非:责备。沮:沮丧。
    5.答案 “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解析 在选文(二)结尾,庄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结合其大意及前面作者对“效”“比”“合”“征”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看法可知,在庄子看来,真正的“逍遥游”是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自我、无功利、不立名,摆脱了一切外物之累而“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参考译文]
    (一)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而我还要去替代你,难道我将为了名声这样做吗?名是实的附属,我将为了充当附属这样做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偃鼠到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回去休息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时对尸主持祝告的人也不会越过职守代替它。”尧又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子,那还是可以的。虽然这样,我正巧患有深重的病症,正将要治疗,没有空闲来治理天下。”天下是最重要的了,却不能因为它而伤害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其他事物呢!只有那些忘怀天下、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舜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巧患有深重的病症,正将要治疗,没有空闲来治理天下。”由此可见,尽管天下是宝物,却不用它来交换生命。这就是有道的人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舜又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春天耕种,身体足以劳动;秋天收获敛藏,身体足能得到休息安养。太阳出来的时候起来劳动,太阳落山以后就休息,在天地间自由自在,而自觉得意开心。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于是没有接受。于是善卷离开了家而隐入深山,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
    (二)
    商汤问棘,棘就是这样说的。不毛之地的北方有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直上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安鸟嘲笑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着往上飞,不过几仞就落了下来,在飞蓬和蒿子之间飞翔,这也是我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安鸟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备他,他却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宋荣子)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这样,他还有没树立的。列子乘风飞行,轻快优美,十五天后才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中的人,他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利,圣人不立名。
    五年高考练
    1.D 行:品行。
    2.C A.日:每一天。B.胜:尽、全。C.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无实义。D.其:代词,那。
    解题技法
    “一词多义”推断八法
    ①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词的本义。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②字音推断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③融会贯通法。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来推断词义,即遇到某一文言词语时,可以联想课内已经学过的这一词语的解释来推断词义。
    ④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语。成语的含义通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发生重大改变。因此,许多成语可以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帮助。
    ⑤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这一点可以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⑥语法分析推断法。即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据此推断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其意义。
    ⑦语境推断法。即联系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等来推断词义。
    ⑧代入检验法。对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词义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且通顺畅达的即为正确答案。
    3.D “赐失之矣”应译为“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
    4.答案 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解析 ①鲜:少。克:能够。②则:那么,就。复:再。
    5.答案 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 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 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解析 ①第一则短文从做事到治国,论证了“积微”的重要性,因此“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可作为中心论点;第二则短文先进行道理论证,后进行举例论证,第一段中的“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是小结句,能够概括全文中心;第二段中的“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是小结句,也能概括全文中心。②第一则短文的中心论点是“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据此,标题可拟为“积微”。第二则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豪。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据此,标题可拟为“察微”或“明察秋毫”。拟标题应结合短文论点,从论题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译文]
    (1)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爱怠慢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发生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分明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然而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是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时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如果)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能够赎回他们的人,可从国库中领取金钱。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推辞,没有从国库中领取金钱。孔子说:“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金钱,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啊。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精品随堂练习题,共6页。

    语文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