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测试题
展开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若火之始然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③不以为然 ④夫子喟然叹曰
3.辞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未尝稍降辞色
4.若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若入前为寿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不足以事父母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四、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句式:
译文: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句式:
译文: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水果回来。( )
2.这就是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保民而王。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
2.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未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
3.《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
4.《孟子》和《论语》都以记言为主,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 ”“ ”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
九、微写作。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下面的两句话,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注];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 颡(sǎng):额头。
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结合这段文字,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二、(2020浙江金华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3.()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
4.()孔子和孟子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喻指不足,空乏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病矣 病:生病
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礼论》)
8.()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9.()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
10.()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
三年模拟练
(2021山东枣庄高二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甲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丙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 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穿窬(yú):穿壁翻墙,指盗窃行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合从连衡:战国时,由苏秦倡导的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由张仪倡导的六国分别与秦国结为同盟的谋略,称为“连衡”。
B.仁义: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C.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退而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而是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纳”,接纳
2.同“燃”,燃烧
二、
1.①厌恶 ②奸恶小人 ③哪里
2.①指示代词,这样 ②同“燃”,燃烧 ③正确,对 ④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3.①推辞,不接受 ②告别 ③言辞
4.①如同,像 ②及,比得上 ③代词,你 ④如此 ⑤连词,至于
三、
1.名词作动词,侍奉
2.名词作动词,伤害
四、
用来……
五、
1.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并非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2.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没有怜悯之心,不能算是人。
3.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
六、
1.✕ 恻隐之心:对遭到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怜悯的心情。不合语境。
2.√ 扩而充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充实内容。
七、
1.√
2.√
3.✕ “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4.√
八、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4.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九、
【写作指导】
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爱自己”与“爱他人”之间的关系,答题时应将思考重点放在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不能只扣住其中之一来写。“爱自己”和“爱他人”是辩证统一的:爱自己是开始,善待自己,热爱生活,这样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爱自己是开始,有了这个开始,才可能懂得爱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何谈去爱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懂得爱他人的人自然也能得到他人的关爱,这又是更高层面的爱自己。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确立“懂得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爱他人、礼敬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等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注意论证逻辑要严密,要恰当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片段阅读练
一、
1.答案 围绕人性的问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找出中心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由此可知孟子以水为喻,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2.答案 孟子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以“水”为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孟子先以水向下流作比,说明人性之善是天性使然,即人性本善。然后又以水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流动的方向来作比,说明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告诉我们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保持自己的天性。
解析 在文中,孟子以“水”为喻,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然后加以论证,使人做坏事就像使水向上流一样,二者都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
[参考译文]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流、向西流的分别,难道也没有向上流、向下流的分别吗?人的本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假如拍打它让它飞溅起来,可以使它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让它流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让他做出不善的行为,性质也像水受迫改变流向一样。”
二、
3.答案 道德 礼制 仁政
解析 材料一中,孔子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进行比较,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而后者的结果是“有耻且格”,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应该用道德、礼制来治理人民。材料二中,孟子先总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指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的结果,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这“不忍人之政”,指的就是仁政。
4.答案 ①孔子: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失去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制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孟子:如果用怜爱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解析 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用道德、礼制来治理人民,根据材料一可知,孔子将以政令、刑法治理人民的结果和用道德、礼制治理人民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了其治国的理念。而孟子的治国理念是施行仁政,结合材料二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如果用怜爱之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此得出了其治国的理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规范百姓,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附之心。”
材料二 (译文见“疑难破”)
三、
5.C 病:疲倦,劳累。
6.C “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
7.答案 (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
解析 (1)至:极,最。刚:刚劲。塞:充满。
(2)耘:除草。“……者……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了解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要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不足。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不足。我之所以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能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
四、
8.答案 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或: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心,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本性)。②荀子认为道德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疏通文段大意,然后分别概括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由“我固有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道德是人的本性。由“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可以概括出荀子对道德起源的观点。
[参考译文]
怜悯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怜悯之心属于仁,羞恶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外物渗透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有没有意识到罢了。
(《孟子·告子上》)
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分界,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就会导致困穷。先王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划分等级,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
(《荀子·礼论》)
五、
9.答案 未雨绸缪
解析 孟子认为,在国家没有忧患的时候,及时修明法度,国力就会强盛。现在国家平稳,统治者却享乐怠惰,这是自招灾祸。孟子以此劝勉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做好准备,也就是“未雨绸缪”。
10.答案 ①统治者应该修明政令,施行仁政。②统治者应该居安思危,不应放纵享乐。
解析 理解材料含意,找出重点语句,体会孟子的主张。“仁则荣,不仁则辱”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修明政令的主张。“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居安思危,反对享乐的主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不施仁政就会遭受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让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让能干的人担任官职,国家就没有内忧外患了,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和法律制度,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对其感到畏惧……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怠惰,这是自招灾祸。祸和福没有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福气。’《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避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年模拟练
1.B “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不能用”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梁惠王不果所言”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2.D “‘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3.C “直接指出了梁惠王……的根本原因”错误,根据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孟子并未直接指出,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
4.答案 (1)如果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那么不夺取他人的全部,就不会感到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却抛弃父母的人,从来没有讲求义却轻视君王的人。
(2)在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解析 (1)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餍,满足;遗,抛弃;亲,父母;仁、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仁,讲求义;第二个“后”,轻视。
(2)南辱于楚,被动句,“于”表被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洒,洗雪。
5.答案 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
解析 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概括出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建议;由原文“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概括出在教育方面的建议。
[参考译文]
甲
孟轲,是驺地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服事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梁惠王最终没有施行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迂曲玄远,空疏而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有德行有才能,孟子却陈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又有学者驺子等人。
乙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国得到利益吗?”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获利’,士人、平民说‘怎样使我自身获利’,上下互相争利,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家族;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万中取千,千中取百,这不能算不多了。如果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那么不夺取他人的全部,就不会感到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却抛弃父母的人,从来没有讲求义却轻视君主的人。大王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
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所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死在这里;在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称王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用这些来侍奉父兄,在外用这些来侍奉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制作木棍也能打赢秦、楚两国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军队了。秦、楚等国常年夺占百姓的生产时间,使百姓不能深耕细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那些国家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
丙
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世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不想做穿墙偷盗之事的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学说源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啊,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道理!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方面。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0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