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破q插秧歌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9281325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457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说课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晨读篇闻鸡起舞,文化典故,诵读鉴赏,课前篇一起预习,作者简介,一词多义,课堂篇一起思考,思维导图,课外篇一起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文化常识。2.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白描等艺术手法。3.通过诗歌了解古人的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典故]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处]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陶潜《劝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解读]百姓勤劳生活,就会富裕;只有勤劳才不会缺吃少穿。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生计,中华民族向来有勤奋自励、百折不挠的传统。勤分为心勤、智勤、力勤。心勤。就是要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要有十四亿神州尽舜尧的民族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自我定位准确,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智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个人的智慧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磨砺的因素,对自己先天遗传的智慧的充分挖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自己的智慧全速全方位地磨砺。
力勤。就是要不怕苦不怕难,扑下身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自己的勤奋。有的人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荒废了社会资源,荒废了社会的期待,更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只有勤奋一生,不断攀登,不断超越自己,自己才不会“匮”。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不匮,才有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蒸蒸日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乡村四月翁 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鉴赏]白描手法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动静结合 四月的江南,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两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作品背景]《芣苢》: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相关知识]重章叠唱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文章主旨]《芣苢》是一首劳动的赞歌,反映了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吃苦耐劳品格的赞美。
[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 赏结构之简,鉴韵律之美任务设计1.《芣苢》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点拨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似单调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给《插秧歌》划分节奏,注意停顿。点拨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研读任务二 品画面之美,悟作品情感任务设计3.《芣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点拨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些年轻女子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群,来到原野,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一边采,一边谈笑,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心旷神怡。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儿,采的越来越多,她们就用衣襟将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腰间,最后满载而归。
4.《芣苢》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面貌?点拨 这首诗通过对一群女子采芣苢的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和乐。因为《诗经》中的一些诗是朝廷中的官员从民间采风得来的,所以这首诗也有可能是周朝开国初期,周成王或周康王太平盛世时期女子劳作时唱的一首歌的歌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古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容易满足。因为天下太平,妇女们就相约前去采芣苢,并高高兴兴地唱着歌。朱熹《诗经集注》云:“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5.《插秧歌》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请概括。点拨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6.晚唐诗人李绅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北宋诗人张俞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反映劳动人民的平凡和悲苦,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那么,杨万里的《插秧歌》是不是也反映这样的社会主题?点拨 不是。这首《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北宋诗人张俞《蚕妇》那样同情农民疾苦,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研读任务三 析艺术特色,咀英华之美任务设计7.《芣苢》这首诗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点拨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诗歌分别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6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6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6个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连贯流畅。当几个单独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们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草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治病的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在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求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他们也会采摘野菜来充饥。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菜,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他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时,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她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便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她们自己的,所以她们唱的诗歌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8.请赏析下列诗句。(1)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点拨 (1)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战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2)这是用白描手法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喚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9.《插秧歌》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点拨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多维探究]重章叠唱是《诗经》中民间歌谣经常采用的形式,但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赞成袁枚的观点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认识。
点拨 观点1: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劳动者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观点2: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插 秧 歌刘学箕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蹲身擘业种入土,不间朝昏与亭午。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冰 愁穷冬。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
材料二 春日耕者苏 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材料三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四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阅读训练]1.材料一与杨万里的《插秧歌》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点拨 材料一的最后六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天下百姓的深切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愤怒控诉。杨万里的《插秧歌》表达了对忙于插秧、热爱劳动的百姓的赞美之情。2.请对材料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点拨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3.材料三、四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点拨 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诗人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赋比兴和巧用叠音词[知识阐释]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它们增添了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韵味;巧用叠音词是《诗经》语言运用的显著特色。这从本课学习的《芣苢》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高考常对赋比兴手法和巧用叠音词进行考查,或者是判断并分析艺术手法,或者是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赋比兴(1)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李仲蒙),这些对赋的界定告诉我们:赋,在表达方式上是兼有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在修辞方式上是直接的,不用婉曲的修辞手法,这一点与比兴是截然不同的;在语言形式上是铺陈排比的;在表达目的和审美效果上是抒情的。简言之,赋是长于叙事和抒情的。例如《氓》第一、二章就用赋的手法,叙述了男女主人公从定情到热恋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氓求爱时的忠厚、急躁和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痴情。
(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因物喻志,比也”(钟嵘),“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李仲蒙)。比就是比喻。一般来说,喻体总比本体更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使用比的手法可以间接委婉而又形象地抒发情感。例如《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译文: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许偷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侍奉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这里,直呼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喻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了诗人对其愤恨之情。
(3)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钟嵘),“触物以起情,谓之兴”(李仲蒙)。兴,就是先描写非诗歌抒情对象的物象,以引出对抒情对象的描写。兴,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和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①直接起兴。例如《采薇》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领起,“采薇”既是一种劳作,又是生活实景的写照,也表明了士兵生活的环境,此句为兴。每章接下来的第二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薇草由“作”至“柔”到“刚”,是一个逐渐生长老硬的过程,很好地表明了时间的流逝,所以每章的开头两句均为起兴,很好地引领了后面思归的内容。又如《蒹葭》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诉说了痴情男子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的向往,而开头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为全诗营造了朦胧迷离、凄清伤感的氛围,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增添诗的韵味。
②兴中含比。起兴句是发端,又是譬喻,在开头的同时又能揭示诗歌描写对象的特征或诗歌的主旨。例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引出下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描写男女情爱的主要内容,又以河洲上雎鸠鸟的关关和鸣声暗喻男女好合,表达抒情主人公对理想伴侣的思慕。又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都是兴中含比。
2.巧用叠音词叠音词在中国古诗词中很是常见,大部分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少部分为副词、名词、动词。它们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刻画、环境营造及事物描写起到了很大作用。例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中的“汤汤”写出了水势很大的样子,“呦呦鹿鸣”中的“呦呦”模拟出了鹿鸣的声音,“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中的“烈烈”写出了忧心如焚的心理。不仅如此,叠音词的声音美、韵律美也为诗歌的整体表达增光添彩,使人读来朗朗上口,颇具回环往复之势。
[例题展示]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桃 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参考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兴手法。(1)明确答题思路:先明确指出诗中“兴”和“比”的具体体现,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分析运用“兴”和“比”表达的内容和产生的艺术效果。(2)具体到本诗而言,这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姣美,并祝福她建立一个和美的家庭。第二章以桃花开后,自然结果,比喻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比喻新娘的家族兴旺。全诗三章,每章都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喻,极有层次。依次从诗中对应指出,并分析出表达内容和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张十一①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
诗歌的颔联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参考答案 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音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地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赠答佳作。作答时,先找出颔联的叠音词,然后指出这两个叠音词描写景物的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技法攻略]1.赋比兴(1)答题思路①弄清对象。根据“赋”在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判断是不是“赋”。比兴句子一般在诗歌的开头,如果是“比”,找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如果是“兴”,要从下文找出歌咏的对象,要在充分把握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分析。②分析作用。“赋”的作用主要是叙述故事、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诗则是整个形象都用“比”。“比”的作用是使被比的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的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分析时要看每节诗歌,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基础梳理,极短的时间,移载种植,布满遍及,课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结构图解,插秧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随堂训练,课外·一起成长,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文学常识,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初读课文•明大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说课课件ppt,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