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26练含解析20211018140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53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26练含解析20211018140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53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26练含解析20211018140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4153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1——150
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26练含解析202110181403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26练含解析202110181403,共12页。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一般,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阡陌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曲仄奔流的龙潭溪中。( ),让我分辨不清到底是一溪清水在流淌,还是一溪月色在流淌,亦分辨不清到底是溪声在歌吟,还是月光在哼唱。山中青蛙的鼓噪、昆虫的嘶叫、夜鸟的啼鸣……也就有了被溪水洗涤的纯澈和月光照拂的清亮。
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让我明显感觉到发际和眼睑上有月迹在微微颤动。我抖抖身上的衣襟,一粒月光也没有抖落下来,月光已全部融化在身体里。窗台下的树叶开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人间。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
B.于是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
C.于是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
D.于是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业内人士表示,综艺节目主持人将最先成为规范对象。通知一出,网上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可否使用方言的激烈讨论。
你对综艺节目使用方言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5.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
《八骏图》(见下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①________,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②________。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③________,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为不可多得的珍品。④________,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A.墨色浓淡有致
B.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
C.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
D.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
[注] 摵摵qī: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7.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揭示屈原产生怨愤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场景相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①童话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4.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显祖末,为中书学生。高祖初,公车征为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无不访决焉。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高祖亦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东宫既建,拜太子少傅。车驾南伐,加冲辅国大将军,统众翼从。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于马首之前。高祖曰:“长驱之谋,庙算已定,今大将军进,公等更欲何云?”冲进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有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高祖大怒曰:“方欲经营宇宙,一同区域,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仍策马出。车驾渡淮,别诏安南大将军元英、平南将军刘藻讨汉中,召雍泾岐三州兵六千人拟戍南郑,克城则遣。冲表谏曰:“秦州险厄,地接羌夷,自西师出后,饷援连续,加氐胡叛逆,所在奔命,运粮擐甲,迄兹未已。今复豫差戍卒,悬拟山外,虽加优复,恐犹惊骇,终攻不克,徒动民情,连胡结夷,事或难测。且昔人攻伐,或城降而不取;仁君用师,或抚民而遗地。且王者之举,情在拯民;夷寇所守,意在惜地。校之二义,德有浅深。惠声已远,何遽于一城哉?且魏境所掩,九州过八,民人所臣,十分而九。所未民者,惟漠北耳。宜待大开疆宇,广拔城聚,多积资粮,食足支敌,然后置邦树将,为吞并之举。今钟离、寿阳,密迩未拔;诸城、新野,跬步弗降。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以远兵固?若果欲置者,臣恐终以资敌也。又今建都土中,地接寇壤,方须大收死士,平荡江会。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推此而论,不戍为上。”高祖从之。冲机敏有巧思,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
(选自《魏书·李冲传》,有删节)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B. 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C. 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D. 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书学,是北魏时的一个中央教育机构,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太学,其存在时间仅有几十年。
B. 公车,是最早出现的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文中即用后一种解释。
C. 庙算,“庙”指旧时供祀先祖神位的屋舍,又指王宫的前殿。文中的“庙算”指的是朝廷对战事进行的谋划。
D. 经营,文中指规划营治,与《项羽本纪》中“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意思相同。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冲才学颇高。他掌管宫中文事很得宠爱,以致于礼仪法令的润色修改,都要咨询他,请他判定。
B. 李冲敢于直谏。高祖执意南征时,唯有李冲一人有所行动,以死直谏,指出高祖一己所愿的错误。
C. 李冲颇有远见。高祖准备派兵戍守南郑,他建议高祖当务之急是广收死士,先助朝廷平定江会。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 李冲工作勤勉。他不仅负责整理文册,还要兼顾制定法令制度,几案上堆满文书,仍坚持雕琢辞句,不觉劳烦。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
(2)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以远兵固?
9. 李冲上表谏言不宜戍守南郑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26练)
【基础训练】
1.C解析:根据后句内容,括号内的两个分句应先说溪水,后说月光;承前句的“龙潭溪中”,以“溪水”为主语,衔接紧密;后句以“月光”为主语,句式一致。故选C。
2.B解析:B“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羽翼”比“风”,用“羽翼”的轻盈生动形象地突出风的“轻盈”。“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设问、借代)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C.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3.第一处改为: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第二处改为:把所有的山岗照耀
【解析】“一般”赘余;“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结构混乱,“也”前没有主语,前面主语是“所有的山冈”作该句主语,改为“把所有的山冈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均承前省主语“月光”。
4.【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和鲜明的能力。点评的角度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赞成,一个是反对,无论选择哪一种角度,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
【答案】 (示例)①综艺节目不能使用方言,主持人应该规范用语。综艺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在规范使用和普及普通话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若在节目中夹杂各种方言,造成混乱的语言环境,会给语言尚未定型的青少年造成干扰。时下,某些主持人为了哗众取宠而使用方言,无论对普通话的规范使用,还是对方言本身的纯粹性都会构成伤害。
②综艺节目中穿插方言无伤大雅。方言生动、幽默,更接地气,可以给节目增加一些趣味性。事实上,主持人偶尔冒出的方言俚语常常能收获意象不到的效果,给观众们带来欢笑。而且观众听不懂时,可以看屏幕下方的字幕,完全不妨碍收看节目。只要主持人不用低俗、有损地方群众尊严的方言,就不应该禁止。
5.【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处总写马的态势,应当选B;②处是运用技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应当选D;③处根据“晕染”“墨色的韵味”等应当选A;④处根据“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应当选C。
【答案】 ①B ②D ③A ④C
6.C解析:“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7.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
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每点2分)
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
柳宗元
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红蕉)值(正值)穷节(岁末时节),绿润(红蕉叶的鲜绿)含朱光(红蕉花的红艳)。
以兹(凭这个)正阳(农历的四月)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窈窕(美好的样子)凌(抵抗)清霜(寒霜)。
远物(边远地区的事物,此指红蕉)世所重(偏重),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心独伤。
回晖(夕照)眺(远眺)林际(山林的尽头),摵摵qī(拟声词,落叶声)无遗芳(寒冬季节百花凋谢后遗留下来的香花芳草)。
[注] 摵摵qī: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译文:
红蕉岁未犹吐芳,绿叶红花含春光。凭此春夏鲜艳色,娇柔美好斗寒霜。
世人偏重边远物,流放之人独悲伤。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
赏析:“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第一联直写其花。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一人。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
“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然而,这还不是它的全部。“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至此,诗人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即在所咏之物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中,给《红蕉》一诗下了四个字的评语,“寓感甚切”。第三联云:“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许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诗人将话说得明白,看不出何处有“寓感”。
“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这个“世”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当然,从前两联来看,如此看重红蕉的只能是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了。
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8.(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综合训练】
1.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①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②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4.参考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 A
6. B.“文中即用后一种解释”错。文中句子是“公车征为秘书中散”,可见这里的“公车”指官署名。
7. B “唯有李冲一人有所行动”错。
8. (1)即使是老臣、外戚辅臣,没有人能比得么他,(这些臣子们)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英明果断、认直细致而信服的。(虽,即使;逮,及,比得上;归心,顺服。)
(2)东部地区还没能用近处的军力防守,难道西蕃可以用远处的兵力固守吗?(近力,近处的军力;宁,难道;可以,可以用,可以凭借。)
9. ①不可守:地势险峻,远离国土,接壤敌境。或:粮草援助跟不上。②不必守:王者美德在于抚民,不必急于得到一座城。③不能守:近城未克,远守助敌。
参考译文: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显祖献文帝拓跋弘末年,李冲做中书学生。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帝位初年,按惯例升李冲为秘书中散,掌管宫中文书事务,因为他的行为严谨,作事机敏,逐渐受到宠信。等到朝廷商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意,改定字句,高祖总是与李冲一起商量。李冲竭尽忠诚侍奉圣上,知无不尽,出入勤勉,形于颜色;即使是老臣、外戚辅臣,没有人能比得么他,(这些臣子们)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英明果断、认直细致而信服的。魏高祖也更加深深地相信依靠他,更加亲近尊重他,君臣之间,情义无间。东宫建成之后,朝廷拜授他为太子少傅。皇帝车驾南征,加授李冲为辅国大将军,统领军马随从皇帝。自京城出发至于洛阳,阴雨连绵,天不开晴,皇帝仍诏六军出发。魏高祖一身戎装,手执马鞭,乘马而出,群臣在马上行君臣之礼。高祖说:“长驱南境的计划,在京时就已商议好,而今大军即将进发,你们都有什么话要说?”李冲上前说:“今天这个行动,天下之人都不情愿,只有陛下您一个人要这样做。为臣有请您回驾之意但一时无辞可说,惟以一死请陛下改变初衷。”魏高祖大怒说:“朕正要经营宇宙,统一海内,而你们这些儒生,却屡屡疑惑我的大计划,战事有它的常规,你们不要再多嘴!”打马出发。车驾渡淮河,另诏安南大将军元英、平南将军刘藻讨伐汉中,命令雍、泾、岐三州兵马六千人准备戍守南郑,一旦城池被攻下,立即派遣。李冲上表谏说:“秦州地理险厄,位置接近羌夷,自从征西部队出发之后,粮饷支援连续不断,加上氐、胡人叛逆朝廷,所在奔命,运粮拥甲,至今仍然如此。今又预遣守城士兵,孤单单派到山外,虽然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臣仍担心他们会害怕。假如最终攻不下南郑,那就会扰动民众,假如他们连结胡夷,事情结果就难以预测了。况且过去的人攻伐,或有城降而不获取;仁君用兵,或有抚慰其民而遗其地。而且王者的举措,情在拯救百姓;夷寇所守,意在爱惜土地。比较二者意旨,德行有其深浅。如果君主声誉远播,何止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魏境所领,九州过八,所统臣民,十分有九。所未为我民者,只是漠北与江外而已。臣认为应待我魏大开疆宇、广拔城池,多积资粮,足以对付敌人,然后再行置邦树将,开始并吞之举。而今钟离、寿阳,近在眼前却未拔除;诸城、新野,一步之遥却未降归。东道既不能因近而力守,西蕃怎能因遥远而使兵固?如真要设置,为臣担心这最终是帮助了敌人。又加上现在在中原建都,地接敌寇疆城,正需大收勇士,平荡长江以南。而轻率派遣单寡兵力,攻守西方孤城,使其陷没敌手,臣担心以后采取行动之日,大家以留守为难,不愿前往,陛下您要求其将士效死朝廷,也就不易做到了。由此而论,不戍为上策。”高祖接纳了他的意见。李冲生性机敏,常有巧思,勤勉志刚,孜孜无怠,旦理公务,兼营建造,文案上堆满文牍,手中常拿刻刀,始终不觉劳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0练含解析202110181300,共12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8练含解析202110181473,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练含解析202110181396,共1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