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10927178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1092717801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1092717802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10927178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本课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本课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夯实基础,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数载(zài)悼念(dà)
    切磋(cuō)哗众取宠(huá)
    B.訾议(zǐ)造诣(yì)
    弭谤(mǐ)顺风转舵(duò)
    C.肄业(yì)裨将(bì)
    会晤(wù)设身处地(chǔ)
    D.诅咒(zǔ)商榷(què)
    诽谤(bàng)浑为一谈(hùn)
    答案B
    解析A项,“载”应读“zǎi”;C项,“裨”应读“pí”;D项,“浑”应为“混”。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课本剧比赛中,一位小演员的表演自然大方、哗众取宠,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②不管他怎样哀求,父亲依旧在心里无动于衷,就是不肯答应让他一个人去国外旅行。
    ③战乱时期,天一黑,小偷就公然横行,明目张胆地破门而入。
    ④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整日充耳不闻,不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变化,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⑤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开一幅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图景。
    ⑥在地震中,多少同胞失去亲友,失去家园,处在极度悲痛之中。虽然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却能感同身受。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③⑤⑥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贬义。用在句中属于褒贬不当。②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在句中与“在心里”重复。③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用在句中,与语境相合。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用在句中属望文生义。⑤勠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运用正确。⑥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B.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
    C.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D.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答案A
    解析“一是”“二是”“三是”三者之间是并列的句子,顿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政府赴俄罗斯抗疫医疗专家组4月11日下午抵达莫斯科,随机携带一批向俄方捐赠的抗疫物资。
    B.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形势,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C.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约1.15亿人次左右,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D.近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外出务工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非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答案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加大”和“质量”不搭配。C项,语意重复,可删去“约1.15亿人次左右”中的“约”或“左右”。D项,“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句式杂糅。
    5.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引用论证)
    B.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举例论证)
    C.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对比论证)
    D.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举例论证)
    答案D
    解析D项,“举例论证”错误,句子“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中,把“人的天性”比喻成了“野生的花草”,把“求知”比喻成“修剪移栽”,所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祆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A项,“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B项,“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错误,根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7.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答案D
    解析A项,“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错误,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B项,“……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据此也不能说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项,“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答案C
    解析C项,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9.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如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
    10.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 ),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① ,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 ),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 )。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② 。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孙、刘联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关羽被杀之后而( )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经受住考验;有了诚,和谐才能长久。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 文武双全 如雷贯耳 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 一文一武 如雷贯耳 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 文武双全 千古流传 不了了之
    答案B
    解析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结合“离开诚谈和谐”分析,应用“缘木求鱼”。一文一武:指两个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习武的。文武双全:文才与武才两者兼备。一般指一个人。结合“蔺相如与廉颇”分析,应用“一文一武”。千古流传:永远流传于后世。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语境说的是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永传后世,应用“千古流传”。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语境说的是假和谐在关羽被杀之后消失净尽,应用“烟消云散”。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诚是维系和谐,使和谐经受住考验、变得长久的重要手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原文句式整齐,“有了诚”单独成句,构成排比,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且气势更强;②原文的表述和后文的“如此”语意衔接更连贯。
    1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①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 ②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
    14.下面文段的文字、标点有四处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征集徽标启示
    各位游客:
    本农家乐是精准扶贫期间涌现出来的初具规模的小企业,为响应国家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打造品牌,提升档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现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徽标。
    徽标设计具体要求,欢迎各位进店垂询。徽标一旦选中,必有重谢!
    绿水青山农家乐
    2021年5月1日
    参考答案①“启示”改为“启事”;②“目标”应改为“号召”;③“知名度,美誉度”改为“知名度、美誉度”;④“垂询”改为“咨询”。
    15.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参考答案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揭示修身实践的方法。第二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应正确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说明修身实践应具有的态度。
    ②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二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精练,共7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当堂检测题,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