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七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七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01
    第七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02
    第七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学年第七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七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美自然,造物有情
    文本一
    (2021福建福州三中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①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②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圜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喟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③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圜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④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镞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⑤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⑥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⑦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⑧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⑨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⑩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标题“天坛十三记(之九)”可推知,作者在《天坛十三记》中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类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天坛里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由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交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如将一棵斜躺的古柏比作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晷等,形象地展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通过平常事物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3.如何理解文章画线处前后两次写到的古柏“和天坛相配”?(4分)


    4.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6分)


    文本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重返乡下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②南窗前的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③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④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坐在曾经坐过近二十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⑤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呢,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
    ⑥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忍心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鸬鹚,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脚架撑着一张钢丝罗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罗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罗筛两边分流了。
    ⑦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罗筛。他在他的罗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罗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标准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对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⑧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神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刻,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⑩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一本《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集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下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的日子,是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原载《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作者写“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了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原动力。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文章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文章虚实结合,既写了白鹿原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旖旎风光,也设想了刘邦在白鹿原经历过的故事。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了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7.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8.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文本三
    (2021江苏南京部分学校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6分)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一片,他们就叫它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的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人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人对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他喜欢原始林的“三无”之境,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人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路,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的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在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11.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2.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群文探究
    1.古往今来,“树”都是文人写作时钟爱的对象,他们常常借树抒情说理。请比较以上三篇文本中所写的几种树(见下表)的主要特点,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或哲理,并思考“树”被文人钟爱的原因。
    2.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中,作者往往会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描写,来展现景物的特点,并寄寓某种思想情感。请你试着调用各种感官写一段文字,展现“秋季的雨”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情感。(200字左右)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群文阅读
    1.B “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理解错误,“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类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
    2.A “天坛里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理解错误,文中写了天坛里的很多古柏,“一棵斜躺的古柏”只是其中的一棵,它不能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应是以天坛古柏为明线。
    3.答案 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充满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②后面写斜躺的古柏像日晷,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或“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相配。
    解析 分析文中重点句子的含意,需要结合上下文及文章主旨。文章第①段说天坛里的柏树“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并将其与“娇艳的花草”和“人类”进行对比,突出了其生命力之强和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第②段将“祈年殿和圜丘”比作“元帅”,将“古柏”比作“威武成阵的将士”,将“杂花新树”比作“花拳绣腿”,突出了天坛和古柏共有的庄严肃穆的特点,也说明了只有古柏才能和天坛相配;第③段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综上所述可知,第③段中说古柏“和天坛相配”是指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这些特点与天坛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特点相配,两者在一起更显和谐。第段,根据画线句子可知,此处作者之所以认为古柏“和天坛相配”,是因为他觉得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再联系第⑧段“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可知,这里说古柏像日晷,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的礼赞,而这种理念亦是天坛所要传达的。
    4.答案 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了“选材要严”。文章写天坛里的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躺而顽强不倒的古柏,突出了天坛里的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
    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了“开掘要深”。文章以天坛里的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对柏树的认识,挖掘出柏树在美术、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引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内涵,然后分析这两点在文中的体现。所谓“选材要严”,是指文章选材审慎,具有典型性。作者在天坛众多古柏中,重点描写了一棵斜躺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因为这棵古柏最能体现天坛里的柏树顽强的生命力,具有典型性。所谓“开掘要深”,是指文章立意深刻。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天坛古柏的描写上,更重要的是围绕古柏,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天坛古柏的精神内核。
    5.B “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无助”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可知,作者之所以“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是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后文“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暗示了作者回到乡下的原因和目的,即远离现实社会的肮脏和嘈杂,寻求内心的宁静。由此可知,作者内心不存在“迷茫和无助”。
    6.A “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变化的。作者最初返回乡下时心里感觉酸酸的,后来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了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
    7.答案 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后来在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了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时间线索清晰。
    解析 情感线索,可结合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第①段“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交代了作者初返乡下时的心情;第⑤段“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我竟然泪眼模糊”,第⑦段“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第⑧段“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第⑨段“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以及第⑩至段对刘邦、白居易等人的联想,写出了在乡下生活的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和历史带给作者诸多的体验;第段“每有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写成……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体现了作者在乡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愉悦感。
    时间线索,可通过文中表示时间转换的句子进行梳理。如结合第②段“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第⑧段“五月是最好的时月”、第⑨段“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等语句可知,作者写原上风景是从初春写到冬季。另外,结合第⑩至段作者联想到刘邦在白鹿原的故事和白居易等诗人创作的关于白鹿原的诗句,可知作者由现实的白鹿原写到了历史的白鹿原。
    8.答案 ①借古抒怀,借刘邦来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来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文章由现实写到历史,引出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到写刘邦、白居易的文字,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文章主旨揣摩作者的用意。
    第⑩段写刘邦尽管狼狈逃跑,但还是成功打造了汉家天下的故事,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来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第段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他厌恶官场,寄情于白鹿原风光的思想。第段作者描写了自己远离世俗生活后的宁静、恬淡的乡下生活以及在此创作的愉悦感,由此可知,作者借白居易表达了“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
    同时,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另外,文中有关刘邦、白居易的内容,是由前面现实中的白鹿原引发的联想,又引出了文章最后的感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9.D “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结合结尾和前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感到忧虑的。
    10.D “步步递进,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是并列关系。
    11.答案 ①运用叠词,生动地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的特点,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②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激流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特点。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景物描写,赏析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景物描写技巧(如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色彩搭配等)等方面思考。“远远近近”“层层叠叠”“朦朦胧胧”“跌跌撞撞”“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等叠词,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的特点,还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激流周围环境的特点,“跌跌撞撞”一词将激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溪水流动时的样子;“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将激流比喻为“哈达”,鲜明而形象地写出了激流的形态特点。
    12.答案 ①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了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态度;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③恰到好处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解析 本文考查散文中议论的作用。答题时,可先从文中找出议论的句子,然后分析其作用。文中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在写景的同时适当加入这些议论,使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只是一篇游记,还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群文探究
    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信息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根据表格所列出的几种树找准答题范围,然后研读重点句段,摘录体现树的特点和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整合、概括。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可根据三篇文章中树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总结其被文人钟爱的原因。如《天坛十三记(之九)》中的古柏,其独特的外形既能展现自身生命力的顽强,又被作者人格化,赋予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的“一木穿石”和“幽谷美人”也是有着独特的外形,体现着生命来之不易。由此可知,树的种类和形态给作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所谓“十年树木”,树的生长周期长,它们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便于作者由物及人,由物及社会,深化文章主题。正因为如此,树也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由古至今,树的身上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答案 (示例)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我的是这场迟来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让雨水同我嬉戏。她是那么顽皮,轻弹着我的发梢,轻点着我的鼻尖,轻轻地把我引入她的世界。清香的,我呼吸着这花香似的空气;甜蜜的,我吮吸着这乳汁般的雨。为何你也一人,却如此清香,如此甜蜜?或许生命就该这样吧,哪怕一人奋斗,也要进步;哪怕再多困难,也要乐观。我微笑着,看着我头顶的秋雨,心底默念,谢谢你,教我如何面对坎坷的人生。
    写作指导 写作时,要紧扣所要表现的“秋季的雨”的特点,如清凉、温柔等来写,写景时要调用各种感官,从形、声、色、味等多角度进行描写,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等手法,充分地表现秋雨的特点。同时,还要画龙点睛,适当地运用议论句和抒情句进行由景到理、由景到情的升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篇目

    特征
    所蕴含的情感或哲理
    《天坛十三记(之九)》
    斜躺的古柏
    《重返乡下》
    柳树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一木穿石”和“幽谷美人”
    钟爱原因
    篇目

    特征
    所蕴含的情感或哲理
    《天坛十三记(之九)》
    斜躺的古柏
    庄重威仪、斜躺而顽强不倒、粗壮、躯干扭曲着向上、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旺盛。
    体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富有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重返乡下》
    柳树
    最后一个卸下盛装、最耐得霜冷。
    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一木穿石”和“幽谷美人”
    “一木穿石”:与石共生,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须根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幽谷美人”:主根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托起中间的树身。
    体现出原始林每一个生命的不易,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钟爱
    原因
    树是人与自然最好的媒介,它生长周期长,既能见证人类的发展,也能体现自然的伟力,连接着历史和现实,是作者抒情和说理的最佳选择。树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观其形,易于引发联想,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树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柏树的坚韧、柳树的多情等。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25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刘重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七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