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7练含解析20211018136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7练含解析20211018136,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何看待花妮的情感世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当然,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现代美育另一位开创者王国维则把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他也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人民日报《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材料二:
“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德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基于两者深度交融而建构的“德美育”体系则能够引领时代新人达至心灵美善的至高境界。
“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体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及操作指导意义。首先,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实效低下。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
“德美育”体系具有时代使命:
首先,“德美育”体系基于生命本体论,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善与博大胸怀来彰显其时代使命。“德美育”体系强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德美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一个更高境界、更大视域的生命成长体系。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美学境界,强调博大的胸怀、格局、视野,强调深层次的人性浸润及心灵自由。
其次,“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此前,“德育美学”是德育与美育交叉学科的重要课程形态,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标是发掘德中之美。当前,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
再次,“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将从外在的课程开发,上升至生命价值的自主美学建构,以及道德审美境界的内驱生成。对于时代新人的学校培育及自主成长而言,“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
(摘编自光明网《“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及其建构》)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说法,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
B. 梁启超提出美育是“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因而揭示出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
C. 王国维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同时也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D. 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三位先驱借鉴西方,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实施美育能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为此新时代更要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B. 在时代新人的培育方面,或许德育可以为其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
C. “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来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
D. 注重时代新人内在成长的“德美育”与注重发掘德中之美的“德育美学”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
3. 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反映美育效果的一项是( )
A. “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汉书》)
B.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C.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D.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
4. 两则材料都谈美育,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推进“德美育”体系建构。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去的红围巾
青霉素
一弯月斜挂在天上,远处的坟葬岗幻化成了一屉黑馒头。
真是馒头多好,要是花妮蒸的馒头就更好了。柳根觉着肚子一阵咕噜,天黑前喝的一碗地瓜干子汤,几泡尿都出来了。磕磕绊绊,柳根手脚并用,路边蒺藜草拉得手生疼,离坟葬岗还有最后一段路。
昨天一大早,花妮就站在村头的大碾上宣传区里下达的指示,号召年轻人积极参军保家卫国。花妮的爹是村长,她爹牺牲后花妮就当了村长。花妮说了半天,没人响应,花妮有些生气,大声说:“鬼子不赶走,永远没有好日子过!鬼子每次进村,谁家的房子没被烧过?
谁家的粮食没被抢走过?搞得人人害怕家家挨饿!”
好多人不抬头,他们知道花妮说得有道理,但他们更知道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死人,都不想先报名,他们是眼看着花妮的爹领着担架队走的,也是眼看着花妮的爹被抬回村的。
花妮站在大碾上使劲地盯着柳根,她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带个头儿,她知道柳根懂得自己的意思,可柳根低着头不看她。她看到站在柳根旁边的山柱正看着自己,只是山柱的娘死死地抱着山柱的胳膊,不松手。
“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花妮喊出这句话时,眼里盈满了泪。
“我报名!”山柱挣脱他娘的胳膊,向前跨了一步。
“我报名!”柳根也向前跨了一步。
花妮含着两眼泪,笑了。
“我先说的!”山柱看着柳根一脸得意。
“我先想的!”柳根狠狠地瞪着山柱。
周围的乡亲都笑。有了开头,不少年轻人都报了名。打鬼子是大理,大理谁都懂。只是花妮又犯难了,柳根和山柱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山柱出了主意,让花妮白天把她的红围巾放到坟葬岗她爹的坟头上,深夜子时他们两个各自去取,谁先取来交给花妮谁就娶她做媳妇。山柱知道柳根的胆子小得芝麻粒似的,看见一段绳头儿就以为是蛇,从小一块儿长大,谁不知道?他谅柳根不敢去。
柳根一口答应下来,他输不起了,他不能没有花妮。
柳根终于来到坟葬岗,他一眼就看到花妮她爹的坟头,是新坟头,招魂幡还插在坟头上,远远看去,影影绰绰像个鬼影子。一股冷风吹过,柳根脊背发凉,但他很快镇静下来,自己给自己壮胆:“就要去打仗了,战场上低头抬头都有死人,我是爷们儿,怕什么?”心里想着,柳根还是狠狠地挠头发。他听人说过,男人走夜路,挠头发会发火光,神鬼避让。柳根边挠着头发边向坟头跑去,嗷嗷地喊着,冲锋一样。
真有红围巾!柳根太熟悉它了,他送给花妮的,能不熟悉吗?他记得给花妮围上时,花妮的脸比红围巾还红。忽然,一个黑影扑向柳根,抢走红围巾,一阵风似的没影儿了……
一串鞭炮声响过,山柱迎来了他的大喜日子。山柱把戴着红围巾的花妮娶进门,山柱的狗亲昵地围着花妮摇尾巴。
三天后,参军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走了,花妮领着乡亲们站在村口送行。远远地,山柱和柳根不时地回头向她挥手。山柱高举手中的红围巾,旗帜一样走在队伍的前头。一向很坚强的花妮怎么也站不住,双手抱着村口的一棵柳树,一脸的泪。
柳树长得很大了,花妮的双臂已经围不过来,她举手在树干上抚摸,又轻轻地拍打着。
“花奶奶,你在干吗呀?”一群孩子从她身边走过,手里拿着新折的柳枝,叽叽喳喳像一群小鸟。
“奶奶看柳树呢!”她说着伸手摸孩子们的头,一脸的笑。
“花奶奶,给你一根柳枝,明天是清明了,要插在大门上的。”一个孩子说。
“好啊。”她接过柳枝,看着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远去了。
“我也该回家喽!”她揉揉腰站直身子自言自语,“回家和面蒸馒头,摆上供桌,明天那两个家伙又该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0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喊出“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时花妮“眼里盈满了泪”,这一细节着意表现其内心动摇,却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B.“嗷嗷地喊着,冲锋一样”向花妮爹坟头跑去,这看似勇敢的行为其实是柳根来给自己壮胆的,恰恰说明他是深爱着花妮的。
C.小说中的柳树见证着、承载着花妮对山柱、柳根浓浓的情感:送别时寄寓着对他们的依依不舍,年老时则寄寓着深深的怀念。
D.结尾一群孩子的出现可谓别具匠心,作者借花奶奶巧妙地将孩子的幸福快乐与山柱和柳根联系起来,突出了他们牺牲的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紧张森然氛围,又呼应了下文柳根饥肠辘辘的状态,巧妙刻画出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B.花妮爹牺牲一事虽着墨不多,但对村里人的思想和行为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花妮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C.小说在内容上先写柳根夜赴坟葬岗,再叙述前情,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小说没有交代柳根等人参军后的情况,仅用一棵柳树完成时间切换,尽管淡化了主题,但是却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8.“远去的红围巾”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9.如何看待花妮的情感世界?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开放机制和大众写作浪潮形成了“召唤结构”——读者即作者,各行从业者、爱好者贡献自身知识和经验,专业实力和工作背景使其具备了把握相关题材的天然优势,相对容易满足读者的知识“干货”诉求与“业内”情感共鸣,但在可读性和艺术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批网络作家结合自己熟悉的工作与生活,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书写一线真实面貌,用纯熟精准的行业叙事能力提升了类型文学的“技术含量”。网文品类逐渐细分化,辐射扇面扩至医疗、刑侦、社区工作等相对“小众”题材,传递出饱满的时代信息。
部分作家无法对一些特殊行业进行深入认识,写作使用的多半是公共材料,再经有限想象完成,或干脆闭门书斋、放弃了解“新生活”,将一大块写作领地拱手让人,因此“行业作者”适时填补了这个空白。
“行业写作”也把目光投向了以往文学作品较少关注的群体,比如《不负韶光》以青年网民“毛毛虫”的“八步蝶变”为主线,勾勒了主人公从“网络刺头”到积极投身基层公益服务的蜕变之旅,表现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时代风貌。
业内曾经习惯拿阿瑟•黑利的《大饭店》《航空港》《汽车城》等“行业小说”抱憾中国当代小说缺乏行业叙事能力,近年来这一短板因网络文学得以缓解。跨行业写作大大充实了创作空间,给文学注入新风向。
评论家谢有顺认为“行业写作”走俏,故事起了决定性作用,行业作者在经验、素材的运用上,比一般作家的纯粹想象更具新鲜感和刺激性。但这是否就能弥补艺术性的不足?“一些行业文、职场文更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离不开'言情卖萌霸道总裁'模关;有的作品囿于职业说明书式描写,难以冲破目标读者限定。”有学者指出,过于"原生态”的书写,流于“行业知识罗列”,少了艺术化的二度加工与提炼。超 然客整理
网络小说的业余作者多过专业作者,经典的文学训练和修养是短板;但打动人的作品并不一定总是训练有素、语言精良的。比起辞藻上的字斟句酌,如何避免依赖“穿越、重生、金手指、开挂、打怪升级”等套路,反而是更大挑战。
(许鹿《职场人写行业故事,网络文学会否涌现一批“专家型作者”?》)
材料二:
从网络文学发展历史看,早期的网络文学因新媒介与知识分子的率先遭遇,短暂出现过一批拥有名校背景的知名网文作者。受到中西幻想小说传统的洗礼,武侠、玄幻、奇幻等类型是这些高学历作者的创作乐土。之后,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化,读者受众分层,资本驱使下的类型化复制提速,使得网络文学写作过分依赖“爽感”套路。相应的,大众阅读的数字化转型在为网文作者创造财富和IP奇迹的同时,也形成了低年龄、低学历、非专技化的创作队伍。固然好作家未必与年龄、学历、专技背景划等号,但泥沙俱下是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毋庸讳言的基本事实,网络文学的品质与内涵问题始终是一个待解命题,这与作者人群结构性密切相关。
也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核心关切,就是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提质增量,如何总体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平,完成精品化,迈向经典化。网络文学所拥有的骄人之处不仅仅是“爽文”可读性,还有强大的知识传递能力——作者专业知识背景多元化后,在网文中呈现各行业专业信息与丰富经验。在此意义上,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或转为专职的网文作者,将逐渐成为网文界最为硬核的特点。我们有理由把网络文学精品化的一部分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从既有专技人员撰写的网文作品来看,技术知识脉络细节精准、故事与科技融合密切,呈现出了真实感和历史感。比如《大国重工》作者对于中国重工业各门类基本知识体系和发展历程的熟稔度,读之宛然帮助我们弥补了认知的短板,从故事和人物中重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箪路蓝缕和精神风貌。又比如《大江东去》,便蕴含了作者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层,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型企业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发展和经营的理解。读这些小说,不只是代入回忆,同时也是增补见闻。
另一方面,专技人员网文创作呈现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值得肯定。他们所呈现的知识与价值,会影响更多有追求的网文作者,与网文传统里重考据、擅物质与历史建构的特质完全融合,于是出现了《大医凌然》这一类的作品。虽然依旧用的是网络文学的“爽感”机制,但对医学、生物学的知识及实践体系几近专业级水准,令读者体验到科学的美感、一种写一行而专一行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
专技人员参与网络文学写作,这会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也就是说,由网络文学及其IP改编等带来的生产机制将创作的中心由语言转向故事,类型化的模式也为专技人员展开他们的作品提供了基本的情节递进模板。网络文学障碍的破除、门槛的降低将鼓励更多各行业群体来到创作的园囿,他们埋藏在心中的创作欲、表达欲将转化为叙事力、生产力。在这当中,更具综合修养和思想力量的专技人员会恰逢其时,他们的优质作品会纳入网文创作史的经典卷帙,为网络文学重塑强烈的社会关切与专业精神。
(摘编自夏烈《专业知识作者正在改变网络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业实力和工作背景使各行从业者、爱好者具备了把握相关题材的天然优势,他们参与写作客观上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B.一批网络作家用纯熟精准的行业叙事能力提升了类型文学的“技术含量”,从而解决了网络文学缺乏可读性和艺术性的问题。
C.低年龄、低学历、非专技化作者的加入,壮大了网络文学创作队伍,却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批品质不高、缺少内涵的作品。
D.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模式化,我们应该辨证地来看待:既要肯定其在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可借鉴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跨行业写作扩充了创作空间,却缺少艺术化加工提炼,因此提高“行业作者”的文学修养是网络文学创作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
B.拥有名校背景的知识分子开创网络文学的先河,他们热衷的武侠、玄幻和奇幻类作品为后续者提供了可以依赖的“爽感”套路。
C.保持为读者提供“爽感”的可读性特点,充分呈现各行业专业信息与丰富经验,就可以推动网络文学完成精品化,迈向经典化。
D.专技人员的作品具有真实感、知识性,表现出现实主义写作精神,代表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承载着精品化的部分期望。
3.下列作品在材料中的引述,不是用以强调网络文学行业叙事能力的一项是( )(3分)
A.《不负韶光》 B.《大饭店》 C.《大国重工》 D.《大江东去》
4.请简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 如何提升网络文学中行业写作的质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奥地利]茨威格
一天下午,我带着我的那只西班牙狗去散步。突然,狗显得极为不安,它在地上翻滚、在树上蹭痒,同时不断地狂叫并发出呼噜声。
就在狗反常的当儿,我发现有人从我身边经过,他是一个差不多三十岁的男人,衣衫褴褛,没戴帽子。是一个乞丐,我想并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零钱。可这个陌生人非常安详地朝我微笑,用清澈的蓝眼睛望着我,像一个老熟人。
“这只可怜的小东西有些不舒服,”他说着,并用手指着狗,“你到这儿来,我们马上会弄好的。”
他用“你”来称呼我,仿佛我们是好朋友似的。从他的语气中流露出的这样一种热心的友情,使我根本不能表示拒绝。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这只向来对陌生人极不友好的卡斯巴尔竟跑过来,顺从地把头伏在他的膝上。他开始用他那长长的手指检查狗的皮肤。终于,他发出一声满意的“啊哈”,随即进行了一次看来是非常痛苦的“手术”,因为我的卡斯巴尔多次狂叫,可即使如此,它并没有跑开。
“好了,”他笑着说道,“可爱的小狗,你现在又能跳了。”狗跑开了,这当儿,陌生人立起身来,跟我说了声“再见”,点了点头就匆忙地离开了。
回到家,我还一直在想这个男人的奇怪举动,并把这次邂适告诉了我的厨娘。
“他是安东,”她说,“他对这类事情可在行了。”
我问她,这个人的职业是什么,他靠什么来维持生活。
“职业?他要职业干什么?”
“哦,就算没有职业,”我说,“但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吧?”
“可安东不是,”她说,“每个人都给他所需要的。钱对他来说不重要,他根本不需要钱。”
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这样一个衣着破旧、不起眼的人怎么能绕开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呢?
我决定去探寻这个人的秘密,不久就证实,我的厨娘说得完全正确。安东真的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他拦住一辆马车的车夫,让他注意马的挽具松了:他发现一个篱笆里的-根柱子已经烂了,于是就去喊主人,建议他把篱笆加固,多半情况下,人们就委托他来做,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从来不是出于贪心才给人出主意,而是出于真正的善意。
安东的独特之处在于,不管工作多么劳累,他总是拒绝多拿一分钱,所得报酬够一天生活就行了。若是这天恰巧日子过得去,那他根本就不要报酬。“我会再次找您的,”他说,“若是我真的需要什么帮助的话。”
我必须老实地承认,在安东与我打交道过后,每当在路上,他经过我身边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头向我致意时,我都感到恼火——仿佛在他眼里,我是随便某个陌生人一样。显然他不希望因为这件小事受人感谢,可这种客气的、无拘无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之外。于是,当我的房子要进行修理时——屋檐水槽滴水——我就让我的厨娘去叫安东。“他这个人不能随便去叫。他从不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但我能把消息告诉他。”她这样回答。
事实上,他在当天下午就到我这儿来了。他用审视的目光环顾四周。在穿越花园时,他说,这儿得加一道树篱笆,那儿需移植一棵小树。最后他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屋檐水槽,就开始工作了。
两个小时后,他说修好了,随即离开——又是在我向他道谢之前。但这次我至少委托我的厨娘郑重其事地付给他钱。我问她,安东是否满意。
“当然啰,”她回答,“他从来都是满意的。我要给他六个先令,但他只拿了两个,这就够他今明两天用的了。但是,如果博士先生有一件多余的旧大衣能给他的话——他……”
我很难描述我的喜悦之情,在我熟悉的人中,他是第一个奉献得多、索取得少的人。我急忙尾随他而去。
“安东,安东,”我朝他喊道,“我有一件大衣给你!”
我又看到他那明亮安详的目光。他对我跟在他身后跑来一点儿也不感到惊奇。在他看来,一个人把他多余的一件大衣送给另一个极为需要的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的厨娘翻找着我的那些旧衣服。安东看了看,从一堆衣服里拿出一件大衣,试了试,随即非常平静地说:“这件我穿着合适!”
说这句话时,他像在一家商店陈列的货物里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随后,他对其他的衣服又投去一瞥。“你可以把这双鞋送给住在萨尔泽巷的弗里茨,他太需要了!那些衬衣给正阳大街的约瑟夫,它们对他有用处。若是你认为合适的话,我替你把这些东西带去。”
他把鞋和衬衣包起来并补充道:“您真是一个高尚的人,这些东西就这样送掉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听到安东的消息。但是我几乎能向任何人表明,我对此毫不担心:他不会被上帝抛弃,并且,更为少有的是,也从不会被人们抛弃。
(选自《茨威格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6.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我”与安东的第一次接触是因为“我”的小狗生了病,安东从出现到离开的过程很短暂,但已经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很“奇怪”。
B.厨娘告诉“我”的有关安东的情况使“我”更加好奇,因为“我”认为没有人能绕开一个牢不可破的法则:人活着就离不开金钱。
C.安东是一个流浪者,他不贪心,要的报酬很少,得过且过,这使周围的人都对他有好感,所以他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主动帮助他。
D.安东的行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后来再也没有听到安东的消息,但“我”相信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东出现后,作者对他的外貌、神态和心理进行细节上的描写,接着用语言和动作描写,使读者对他有了初步印象。
B.厨娘作为次要人物形象在文中充当了“我”与安东联系的纽带,她的语言对刻画安东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
C.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以“我”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来串联,在平静的叙述中交代了“我”与安东的两次交往过程。
D.小说通过安东这一形象宣扬自由和爱的主题,让读者在其中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安东为什么是“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并请谈谈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3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A.“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错,说法绝对化。B.“因而”强加因果。D.“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错。
2. D D.“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错。
3. A 行人采诗献给太师,然后再让天子听到,还没有涉及到美育的效果。
4. ①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②材料二则是强调“德美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其时代使命。
5. ①在学理层面,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将德融于美,来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实效低下”的问题。
②在实践操作层而,用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③在自主建构层面,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充分彰显自身价值主体性并主动追求生命美学。
现代文阅读II
6.A【解析】A.“着意表现其内心动摇”错。花妮“眼里盈满了泪”这一细节表明她希望柳根能带个头儿,而且她知道柳根懂得自己的意思,但是柳根没有带头报名参军,这让花妮有点失望。
7.D【解析】D.“淡化了主题”理解有误。小说结尾花妮说“回家和面蒸馒头,摆上供桌,明天那两个家伙又该回家了……”,结合前文“三天后,参军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走了,花妮领着乡亲们站在村口送行。远远地,山柱和柳根不时地回头向她挥手”分析可知,小说仅用一棵柳树完成时间切换,柳根和山柱两人都积极参军奔赴前线,最终都勇敢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安排既起到深化主题又留出想象空间的作用。
8.①“红围巾”是爱情的象征,“远去的红围巾”意味着花妮与心上人柳根的爱情没有圆满的结局。②“红围巾”是生命的象征,“远去的红围巾”意味着山柱和柳根等年轻人在旗帜一样的红围巾的指引下参军奔赴前线,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析】分析小说中标题的丰富意蕴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出“远去的红围巾”的象征意义。①“红围巾”是爱情的象征;“最后山柱出了主意,让花妮白天把她的红围巾放到坟葬岗她爹的坟头上,深夜子时他们两个各自去取,谁先取来交给花妮谁就娶她做媳妇”“真有红围巾!柳根太熟悉它了,他送给花妮的,能不熟悉吗?他记得给花妮围上时,花妮的脸比红围巾还红。忽然,一个黑影扑向柳根,抢走红围巾,一阵风似的没影儿了……”“一串鞭炮声响过,山柱迎来了他的大喜日子。山柱把戴着红围巾的花妮娶进门”分析可知: “远去的红围巾”意味着花妮与心上人柳根的爱情没有圆满的结局。所以,“红围巾”是爱情的象征; ②“红围巾”是生命的象征 “远远地,山柱和柳根不时地回头向她挥手。山柱高举手中的红围巾,旗帜一样走在队伍的前头”分析可知: “红围巾”的远去意味着山柱和柳根等年轻人在旗帜一样的红围巾的指引下参军奔赴前线,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红围巾”是生命的象征。
9.①放手柳根,嫁给山柱,不循常情,是对诺言的信守。②不忘山柱,难忘柳根,超越世俗,是对爱情的坚守。③心系山柱与柳根,追思缅怀,一视同仁,是对民族大义的恪守。
【解析】“花妮站在大碾上使劲地盯着柳根,她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带个头儿,她知道柳根懂得自己的意思,可柳根低着头不看她。她看到站在柳根旁边的山柱正看着自己,只是山柱的娘死死地抱着山柱的胳膊,不松手。‘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花妮喊出这句话时,眼里盈满了泪”“一串鞭炮声响过,山柱迎来了他的大喜日子。山柱把戴着红围巾的花妮娶进门,山柱的狗亲昵地围着花妮摇尾巴”分析,花妮放手柳根,嫁给山柱,不循常情,是对诺言的信守。“她揉揉腰站直身子自言自语,‘回家和面蒸馒头,摆上供桌,明天那两个家伙又该回家了……’”“三天后,参军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走了,花妮领着乡亲们站在村口送行。远远地,山柱和柳根不时地回头向她挥手。山柱高举手中的红围巾,旗帜一样走在队伍的前头。一向很坚强的花妮怎么也站不住,双手抱着村口的一棵柳树,一脸的泪”分析,花妮心系山柱与柳根,一视同仁追地思缅怀他们两个人,既是对爱情的坚守,也是对民族大义的恪守。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从而解决了网络文学缺乏可读性和艺术性的问题”错。)
2.(3分)C(“完成精品化,迈向经典化”关键在于如何总体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平,提质增量。)
3.(3分)A(《不负韶光》强调的是“行业写作”把目光投向了以往文学作品较少关注的群体。)
4.(4分)先简要概括行业写作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再分析行业写作出现的背景及原因,然后点明行业写作的积极意义,最后指出行业写作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每个要点1分。)
5.(6分)①补齐行业作者在文学训练和修养上的短板,提升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性;②正确看待类型化写作,避免对“爽感”等套路的过分依赖;③建设网络文学创作队伍,改善网络文学作者的人群结构;④充分发挥行业作者在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发扬其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为网络文学重塑强烈的社会关切与专业精神。(每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得6分。)
现代文阅读II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安东是一个流浪者,他不贪心,要的报酬很少,得过且过”是错误的。于文无据,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人情冷漠。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不是得过且过的人;他塑造的是-一个不为金钱所约束、自由、博爱、带有作者理想的、有着高尚品德和追求的艺术形象。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A.“心理”是错误的。作者没有对安东进行心理描写,因为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可能对别人进行心理描写,有的只能是对自己的心理的描写。
8.①“我”感觉安东是一个有能力、有礼貌、自由不受约束的、被大家热爱的人,因此,想和他有亲密的交往。②安东对“我”的客气,使“我”产生一种失落和被疏远的感觉,为自己不能成为他的伟大而亲密的团体中的人门而懊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文句中说到安东不希望因为这件小事受人感谢,而这件事情却使自己的狗免除了痛苦,安东经过自己身边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头向我致意,态度非常的客气和无拘无束,从而可以看出安东是一个有能力、有礼貌、自由不受约束的人,并且“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从而可以看出安东经常帮助别人,被大家热爱,正是这样的安东使“我”想和他有亲密的交往。但安东对自己客气的、无拘无束的态度,让“我”产生一种失落和被疏离的感觉,而“使我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之外”写出了作者感觉自己不能成为他的伟大而亲密的团体中的一员,并因此而感到懊恼。
9.①安东不能被忘记,因为:①安东是一个打破世俗“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的人;②安东出于真正的善意帮助人们,使人们都成为朋友,没有敌人。③充满爱心追求自由。②认识:安东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一个艺术形象,是作者要追求的自由与爱的化身,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去追求的品质。但是,我们不能把他具体化,以他的形象来苛求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把握能力。当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时,钱对安东来说却不重要,他根本就不需要钱,他绕开了世俗的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可以看出安东是一个打破世俗“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的人。安东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然后出于真正的善意给人们出主意,围绕安东的是一个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从而可以看出安东出于真正的善意帮助人们,使人们都成为朋友,没有敌人。安东从“我”这里挑选了一件大衣,并且把“我”的这些多余的东西送给了真正需要的人,从而可以看出安东充满爱心追求自由。
本文塑造的安东这一形象是-一个不为金钱所约束、自由、博爱、带有作者理想的、有着高尚品德和追求的艺术形象,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去追求的品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现实中,这样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的理想,我们不必用这一形象来苛求生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46练含解析20211018146,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45练含解析20211018145,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44练含解析20211018144,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