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化学 单元复习(6)(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依据,设计思路,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了吗?》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单元复习。二、设计思路: 三、设计思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氢氧化钠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但是初中教材中没有一个明显的演示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是否确实反应存在一定的疑问。为了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我组织学生从反应物的减少和生成物的检验这两个角度在课堂上进行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课题式探究实验。在学习氢氧化钠和盐的化学性质后,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两个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发生反应。通过交流、讨论评价各种实验方案,使同学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交流的能力。学会比较、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五、教学重点:1、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2、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及变质程度。六、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七、教学准备:实验用品:大理石、稀盐酸、简易发生装置、Ca(OH)2溶液、NaOH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无色酚酞溶液、试管、试管架、矿泉水瓶等。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教师完成课件准备八、教学过程:学生齐声朗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情景导入:贴标签:老师在实验室配制了一瓶澄清石灰水和一瓶氢氧化钠溶液,但忘记贴标签了,你们能想办法帮老师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吗?(现在只有试管和吸管)生:叙述方案并演示最简单的区分方法,贴好标签。发现问题: 将CO2分别通入Ca(OH)2、NaOH溶液中,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提出问题: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及氢氧化钠的变质检验。板书: 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了吗?解决方法:化学上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利用压强差设计实验装置(证明反应物减少)2、验证产物(证明生成物产生)2NaOH + CO2 = Na2CO3 + H2O,这个反应过程也叫氢氧化钠变质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以上设计思路进行探究。课前我们大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已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变化和产生的现象来确定用什么原理)学生活动:分组展示实验装置图并讲解设计实验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方案一:请君入瓮生: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一个剥皮的熟鸡蛋,一会儿回观察到鸡蛋进入了集气瓶中。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方案二:气球膨胀生: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溶液,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方案三:U型管生:我与前面几位同学的设计方案相似,课前在锥形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塞紧一个带U型管的橡皮塞,U型管内装有红墨水,振荡,U型管内的红墨水倒流入锥形瓶中。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师:同学们的设计方案都这么优秀,老师也根据大家的方案得到启示,我设计的实验名称叫喷泉。方案四:魅力喷泉师:实验前在圆底烧瓶内收集满CO2,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盛有红墨水的烧杯中,打开带导管的橡胶塞,倒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塞紧瓶塞并振荡,然后打开止水夹,烧杯内滴有红墨水的水被倒吸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老师演示方案,形成喷泉)生:感叹,好漂亮。师:我设计的原理和前面几位同学的相同。同学们,对于我们四个实验有什么疑惑吗?生:氢氧化钠溶液里有水,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还能溶于水,上述实验现象也许是 C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的结果。师:你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确实是CO2与NaOH溶液反应了?生:把烧杯中的溶液换成水,做一个对比实验。师:非常好!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可以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方案五:软塑料瓶变瘪生: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分别迅速倒入50ML的NaOH溶液和50ML水,盖上瓶盖,振荡。软塑料瓶会变瘪,但变瘪的程度不一样,倒入水的轻微变形。师:以上实验设计的共同原理是什么?生:反应物CO2减少,反应后装置内外形成的压强差。师:那么我们谁还有其他原理来证明二者反应的发生?生:证明生成物Na2CO3存在。师: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也叫做氢氧化钠变质,同学们是否能够利用老师提供的一软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证明他俩反应了呢?并设计实验检验变质后的产物碳酸钠。方案六:检验产物碳酸钠师:每组准备了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和实验所需的相关仪器和药品。给3分钟讨论实施方案,巡回,抓拍学生实验现象并上传至显示屏。展示讨论: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软塑料瓶中,盖紧瓶盖振荡,在: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生2: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软塑料瓶中,盖紧瓶盖振荡,在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生3:前面的操作方法一样,只不过我滴加的是澄清石灰水,也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生: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一个是从检验产物方面考虑的。师: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碳酸钠的存在,也就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到此时,同学们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生:我想知道塑料瓶内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师:非常好,老师也想知道你们瓶内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呢?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师:巡回指导,抓拍实验现象上传。展示讨论:得出结论。生:微观解释部分变质和完全变质的微观实质。师:非常棒!老师这又有个新问题,这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还有用吗?如何变废为宝?生:讨论变废为宝的方案,确定方法。师: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完美的转变。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们现在乘胜追击,直击中考这个环节吧。师:现在的回答问题环节我们采取幸运抽奖方式,哪个小组被抽中,哪个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生:兴趣很高,抽中的小组回答设计到的问题。师:今天我们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生:略师小结: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得、所获。近年来,探究性的试题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做探究性的试题,更应该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来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这样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九、板书设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了吗?2NaOH + CO2 = Na2CO3 + H2O1、利用压强差设计实验装置(证明反应物减少)2、验证产物(证明生成物产生)十、教学反思:通过课堂专题探究并进行实验验证,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测物质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实验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尽其能,显其志,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本节课成功之处有:1、各小组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2、学生设计的方案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取材易得。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总结原因,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4、引导学生能将知识进行应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化学问题。这节课结束后,我觉得有一些遗憾:1、由于紧张而产生的粗疏。学生面对摄像机语言组织的不是很流畅;2、如果时间允许将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能一一演示就更好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今后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全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依据,设计思路,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与测试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数,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