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4191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4191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4191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学案,共12页。
第三单元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其中的代表;九品中正制和三省制等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各民族联系加强,中外交流频繁;唐代中后期的藩镇林立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商业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的正统地位受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儒学复兴;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杜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主干知识]一、政治1.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2)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①三省:指中书(起草政令)、门下(审议政令)和尚书(执行政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群相)。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
①相权三分,互相牵制。②职权分明,分工合作。影响:①相权三分,互相牵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②职权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③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宰相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①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②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③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2.藩镇割据——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影响:①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②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农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③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3.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含义: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任命中正官,以品评他人的品行才能(行状)为主,辅之以家庭出身与背景(家世),然后确定品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选官依据:门第出身。(2)科举制形成原因:①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②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③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等。形成发展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③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积极影响:①打破了特权垄断,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③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消极影响:①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思想至今还存在。②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③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朝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 发展
趋势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到中央选拔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从贵族扩展到平民4.监察与谏议谏议机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评价:积极: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二、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5)赋役制度北魏和隋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谷物)、调(布帛)。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指谷物,“调”指布帛,服徭役期内,不去服役可缴纳布帛代替,叫做“庸”,也叫“输庸代役”。唐玄宗统治后期,均田制无法有效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较少。为此,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故称两税法。两税法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进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减轻。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②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3)纺织业:①出现缂丝技术。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4)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3.商业表现:①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③唐朝柜坊(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和飞钱(钱币汇兑券)相继问世[为长途贸易和大宗买卖服务]。市的发展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4.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5.经济重心南移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初步开发,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原因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三、文化1.思想(1)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2)“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3)唐代儒学的发展:韩愈、柳宗元等掀起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运动,批评佛教,吸收新的思想,光复儒学。2.科技(1)印刷术: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4)中医: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3.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繁荣原因: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②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代表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4.书法(1)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隋唐: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5绘画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②唐代:画家们创制法度,绘画艺术体现盛唐气象,代表人物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6.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7.中外文化交流(1)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2)新罗和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概念阐释]世家大族:东汉时,一些士族大姓因世代通经(儒家经典)入仕,位至公卿高官,还有一些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这一类被称为世家大族。门阀指家族的政治背景,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均田制下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其中桑田可世代相传,限制其买卖;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自耕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和租佃经营都属于小农经济。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真题练习]1.(2020•全国卷Ⅰ•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2020•全国Ⅱ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3.(2020•全国Ⅲ卷•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2019•全国卷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5.(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6.(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7.(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8.(2017•全国Ⅰ卷•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9.(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10.(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1.(2017•全国Ⅲ卷•26)表1土地规模(亩) 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 2417.3%20~130 10374.1%131~300 107.2%300以上 21.4% 小计 139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1—5 CCBCD 6—11 DCCCCA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学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儒家思想的演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第14讲多元发展的古代文明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社会经济与生活,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