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1 乘方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1 乘方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引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1 乘方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四、课堂引入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五、新授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它表示4个9相乘,即9×9×9×;又如(-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它表示(-2)×(-2)×(-2)×(-2). 思考:32与23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2)4与-24呢?()2与呢? (-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结果是-8. (-2)3与-23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四次幂,表示(-2)×(-2)×(-2)×(-2),结果是16;-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2),其结果为-16. (-2)4与-24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2的底数是,指数是2,读作的二次幂,表示×,结果是;表示32与5的商,即,结果是. 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例1:计算:(1)(-4)3; (2)(-2)4; (3)(-)5; (4)33; (5)24; (6)(-)2. 解:(1)(-4)3=(-4)×(-4)×(-4)=-64 (2)(-2)4=(-2)×(-2)×(-2)×(-2)=16 (3)(-)5=(-)×(-)×(-)×(-)×(-)=- (4)33=3×3×3=27 (5)24=2×2×2×2=16 (6)(-)2=(-)×(-)= 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 解: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 开启计算器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 (-) 8 ) ∧ 5 = 显示:(-8)^ 5 -32768 即(-8)5=-32768 ( (-) 3 ) ∧ 6 = 显示:(-3)^ 6 729 即(-3)6=729 用带符号转换键 +/- 的计算器: 8 +/- ∧ 5 = 显示:-32768 3 +/- ∧ 6 = 显示:729 所以(-8)5=-32768 (-3)6=729 因此,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52页练习1、2. 七、课堂小结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a n表示n个a相乘的积.注意(-a)n与-a n 两者的区别及相互关系:(-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a n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的相反数.当n为偶数时,(-a)n与-a n互为相反数,当n为奇数时,(-a)n与-a n相等.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1题,第48页第11、12题.九、板书设计: 1.5.1 有理数的乘方(1)第一课时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2、随堂练习。3、小结。4、课后作业。十、课后反思 1.5.1 有理数的乘方(2)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学习,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等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单、准确. 3.关键:明确题目中各个符号的意义,正确运用运算法则. 四、课堂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有理数的运算? 2.有理数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五、新授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3+50÷22×(-)-1 ① 这个算式里,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以下运算顺序进行: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如上面①式 3+50÷22×(-)-1 =3+50÷4×(-)-1 =3+50××(-)-1 =3--1 =-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 七、课堂小结 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般按运算顺序进行,但有时根据运算律会使运算更简便,因此要在遵守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快捷、准确.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47页至第48页习题1.5第3、8题.九、板书设计: 1.5.1 乘方(2)第二课时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4、随堂练习。5、小结。6、课后作业。十、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1.5.2 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引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5.3 近似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 绝对值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