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意图综述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前人的筛选和整理了的,但对于他们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重新设计,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把新的知识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本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力求得到体现.另外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设计以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人,然后采用先尝试的方法学习例1的内容.对于概念的建立采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对于方法的探索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②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对于例题的处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尝试—交流—讲评—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对于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同样采用了“尝试—发现—归纳”的方式. ③重视算法算理的渗透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本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逐步体现“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的观点.在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体现了用具体的数值代入检验的方法.活动目标及重难点①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②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③培养学生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④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重点是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是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情境引入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学习新知①.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科书第67页的例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②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简单地说: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以第(1)题为例:方程左边的式子"1 700+150x”表示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加上后来可使用的时间,也就是规定的检修时间.右边的"2 450”也是规定检修的时间.这样就有“1 700十150x =2 450".④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2 450-150x=1 700.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150x=2 450-1 700.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他的未知数为x吗?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设这个学校的男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x+80),全校的学生数为(x+x+80). 列方程:x+80=52%(x+x+80).①概念的建立.让学生在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23-x=一7: (2)2a-b=3 (3 )y+3=6y-9; (4)0.32 m-(3+0.02 m) =0.7. (5)x2=1 (6)②引导学生归纳: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巩固练习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①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可以像教科书那样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②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人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课堂小结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③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④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思考:教科书第69页中的“思考”.(不一定让学生估算出方程的解,目的是体验用估算的方法有时会很麻烦) 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习题2.1第2,6,7,8题·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4页习题2.1第11题.③备选题:(1)x=3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 A. 3x-1-9=0 B. x=10-4x C. x(x-2)=3 D. 2x-7=12(2)方程的解是( ) A. -3.B - C. 12 D. -12(3)已知x-5与2x-4的值互为相反数,列出关于x的方程. (4)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列出关于 x的方程. 板书设计:3.1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慨念方法步骤 七、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 有理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2 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