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4217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展开1.4.1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 |
教学重(难)点 | 能按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对含有负因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算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 |
学法指导 | 练习法 | |
辅助准备 | 多媒体 |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
一、创设情景, 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接下来就应该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 1.等于多少?表示什么?答案是:,表示3个2相加, 即:. 2.请将写成乘法算式? 它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归纳法则 以下各个问题在数轴上,向东运动2米,记作2米,向西运动2米应记作什么?(-2米)看下面的例子: (1) 其中2看作向东运动2米,看作沿此方向运动3次.用数轴表示如下:
结果怎样呢? (2) 其中-2看作向西运动2米,看作沿此方向运动3次.用数轴表示如下:
结果怎样?(向西运动了6米), (3) 其中2看作向东运动2米,看作沿与此相反的方向运动3次,即向西运动了3次,共向西运动了6米.所以有:. (4) 其中-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沿与此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了3次,即向东运动了3次,共向东运动了6米. (5),,, 建议大家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积的符号与两个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②积的绝对值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理数乘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异号两数相乘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0与任何有理数相乘仍得0. 三、应用法则、巩固法则 1.尝试训练,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确定下列两个有理数积的符号: ① ② ③ ④ (2)计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例题1 计算:① ②
巩固练习 ① ② ③ ④
|
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有理数乘法的合理性,进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注意其中的关键――对含有负因数的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含义的理解要让学生进行解释.
请同学们说出对此式的理解,并说出结论
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四个式子的理解,并得出结论.
思考:从上面一组题中,同学们觉得两个有理数得相乘的结果有没有规律可循?
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学生口答,解释原因
学生自主完成,查漏补缺
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共同归纳出有理数乘法得解题步骤: (1)确定积的符号;(2)计算积的绝对值)
学生独立完成 | |
板 书 设 计 | ||
有理数乘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异号两数相乘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0与任何有理数相乘仍得0 例题1 计算:① ②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有理数乘法法则,例题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七年级上册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主体活动,探索乘法运算律,巩固练习,小结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