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5 故乡第一课时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5 故乡第一课时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学新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小结及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审核人: 授课班级: 备课人: 编号:学习内容第四单元 第14课(节):故乡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积累生字词。2、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学习重、难点: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时间预计: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 10分、展示 5 分、小结 3分、巩固 4 分钟 学 习 流 程 学 习流 程学案导案(学法指导)一、自学新知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2、梳理生字词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2.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三、精读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①“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②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2)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败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乡是落叶的根,是游子的梦。每到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当年的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故乡》。二、布置预习(自学新知)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3)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4)怎样理解“阿!……好得多了。”2.分析第二部分(第6~77自然段)。(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自然段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2)分析景点:①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②第2自然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①“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②“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③作者是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用了许多省略号。④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3.分析第三部分(第78~88自然段)。(1)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2)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四、小结及作业 三、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疏通字词,概括出这篇小说的六要素。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四、小结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优质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助学资讯,字词积累,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5 故乡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了解文学文化常识,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感知文本,探究重点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5 故乡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检查预习作业,复习上节课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