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_2022学年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全套课件及练习
-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2109161324 课件 1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三民为贵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2109161325 课件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2109161327 课件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一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2109161328 课件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荀子蚜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02109161120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演示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注字音,识通假,释词义,解多义,辨活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6.明句式(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宾语前置(3)王语暴以好乐 介宾短语后置(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介宾短语后置(5)暴见于王 被动句(6)他日,见于王曰 被动句7.积名句(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脉图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主旨归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苦为忧苦。点评:孟子明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当然,他并不是在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因为孟子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所谓的“同忧同乐”也不仅仅是指同百姓一道娱乐,一道忧苦,更主要的是指统治者要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达到此种境界,君民才能上下一心,实现仁政理想。
在第一则选文中,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参考答案: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尴尬。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堵住孟子的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这句话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期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做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化被动为主动。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一个完美的战例——“庄暴见孟子”赏析“庄暴见孟子”一则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中,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在这之前,齐王的大臣庄暴曾经被齐王召见,且被告之以“好乐”;庄暴当时“未有以对”,因此特来向孟子请教。显然,“他日,(孟子)见于王”,并非偶然、盲目前往,而是有备而往的:不但有明确的谈话目标、谈话内容,而且设计了精密的谈话步骤。这生动体现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后面的谈话在孟子的掌控下有条不紊、尽如人意地展开。
孟子开门见山地询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王“变乎色”。从下文情节来揣摩,当时齐王的心情应该是既愧且怒;这种反应,应该也是在孟子的预料之中,或者说正是孟子期望的。孟子论辩说理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善于把握人物心理,谈话前他必定已从多种渠道对齐王的性格特点观察入微,因此是有意惹怒或惹急齐王。这就好像两军对垒,敌军坚守营垒不与我交战,我必须想方设法引蛇出洞一样。孟子这里就是采取了“怒而挠之”的战略战术,针对齐王易怒的特性,挑逗他,引他上钩。敌人已经被引出营垒了,但这时还不能与之交锋。此时孟子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对齐王激昂的情绪进行安抚:“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正因为孟子牢牢地控制着“战争”的进程,所以在初步安定了齐王的情绪之后,他又有意派出了一支“饵兵”,引诱齐王入其彀中:“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孙武在其《军争篇》中告诫兵家:“饵兵勿食。”齐王果然上钩了:“可得闻与?”好奇之态跃然纸上。须知,在古代,“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区别是判若鸿沟的:“古之乐”有助于治理国家,因此孔子看到他的弟子言偃用音乐来治理一个小国家,曾取笑他是“杀鸡用牛刀”;而“今之乐”则是庸俗淫靡的。齐王之上钩,势在必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图文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注字音,识通假,释词义,解多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王好战,请以战喻背景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王好战请以战喻,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注字音,识通假,释词义,解多义,辨活用,句段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人和教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识通假,释词义,解多义,辨活用,文脉图解,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