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四区(双桥区、双滦区、高新区、营子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四区(双桥区、双滦区、高新区、营子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空气中化学性质最活泼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水蒸气 D. 稀有气体
2.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发电方式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 太阳能发电 B. 风力发电 C. 潮汐力发电 D. 燃煤发电
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食盐水 B. 豆浆 C. 冰水混合物 D. 水泥砂浆
4. 如图是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R表示( )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指标,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为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合理的做法是( )
A. 煤炭直接燃烧 B. 秸秆焚烧还田 C. 开发清洁能源 D. 提倡多开汽车
6. 如图所示仪器没有经过磨砂处理的是( )
A. 集气瓶 B. 滴瓶
C. 广口瓶 D. 烧杯
7. 下列各图中●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O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8.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煮沸可给水杀菌消毒 B. 过滤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C. 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 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异味
9. 北斗系统的全面建成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力量,在航天科技中会用到大量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金属材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金中一定只含金属元素
B. 纯铜比黄铜的硬度更大
C. 生锈的钢铁制品没有回收价值
D. 钛和钛合金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等
10.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 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 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 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11. 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
A. 书包带要做宽一些以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
B. 菜刀使用过后应立即擦干存放
C. 家庭电路中必须安装保险丝或空气开关
D.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液化石油气是否泄露
12.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1 C. +5 D. +7
13. 有关金属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电线一般用铜制,主要与价格和资源等因素有关
B. 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钢中的含碳量比生铁中高
C. 铝合金门窗耐腐蚀性好,硬度高
D. 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其熔点低,可以用于焊接金属
14.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硬水
B. 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
D.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所以不必节约用水
15.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可供给呼吸
B.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D. 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以获得更高的温度
16.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原子核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③分子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④电子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7. 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 B. C. D.
18. 某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另一种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这两种原子中不同的是( )
A. 核电荷数 B. 核外电子数 C. 中子数 D. 原子的带电量
19.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 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
B. 尘土飞扬--分子不停地运动
C. 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分子发生变化
D. 液化石油气被压缩进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20. 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B. 氖管发光
C. 电炉丝通电后发红
D. 将喷洒石蕊溶液的纸花放入CO2中
21. 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铁
B. 钢的性能优良,所以钢是纯净的铁
C. 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好
D. 银的导电性最好,大多数电线都是用银作材料
22. 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能助燃,可作燃料
B. 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 细铁丝在空气中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3. 如图实验中的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排水法收集氧气
B.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C. 探究水的组成
D.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4. 理论上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A. 部分氧气溶于水
B. 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
C. 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
D. 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
25.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有利于寻找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与所探究的条件(蒸馏水经煮沸并迅速冷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水 B. 乙和丙:空气 C. 甲和丙:空气 D. 甲和丁:水
26. 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 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 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 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27. 碘−131(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的碘−127对人体无害.碘−131和碘−127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电荷数均为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碘是一种金属元素
B. 碘−127原子核外有74个电子
C. 碘−131原子核内有78个质子
D. 碘−131和碘−127核内中子数不同
28.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乱丢垃圾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废弃的草稿纸应放入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 )
A. 厨余垃圾 B. 可回收物
C. 有害垃圾 D. 其他垃圾
29.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热胀冷缩--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B. 湿衣服在太阳光下更容易晒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 水壶烧开水,壶盖被顶开--分子间空隙变大,分子体积膨胀
D. 喷洒消毒液后公共场所充满气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0. 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宏观上看: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从微观上看:青蒿素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C. 从变化上看: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 从质量上看: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4
31. 氮化镓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氮、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B. 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
C. 氮元素和镓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D. 1个N2分子中含有7个电子
32. 与图示微观变化相符的化学反应是( )
A. B. H2+CuO−△H2O+Cu
C. D. H2CO3−△H2O+CO2↑
33. 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②CO被还原为CO2
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4. 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丙>甲>乙 B. 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 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D. 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35. 已知:2KClO32KCl+3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36. 已知某纯净物4.6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含有碳、氢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37. 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
A. 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Zn2+、Mg2+
C. 滤纸上有 Ag、Cu、Zn、Mg,滤液中有Zn2+
D. 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38. 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
四种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
8
30
50
反应后质量(g)
20
未测
39
23
(已知甲、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待测值为18
C. 反应中丁和丙的质量比为3:1
D. 甲、丙两种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39. 实验室用16克高锰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反应后称得的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4.4克,则剩余固体物质是( )
A. K2MnO4 B. K2MnO4和MnO2
C. KMnO4和K2MnO4 D. KMnO4和K2MnO4和MnO2
40. 向5.6g含两种杂质的铁粉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共产生0.2g氢气,则该样品中所含杂质可能是( )
A. 锌和铜 B. 锌和镁 C. 铝和镁 D. 碳和铜
41.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汞元素______;
②2个甲烷分子______;
③铵根离子______;
④标出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写出符号“3SO2”中数字的含义
①“3”表示______;
②“2”表示______。
42. 完成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______ 。
(2)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______ 。
(3)水通电 ______ 。
(4)工业上用磁铁矿炼铁 ______ 。
(5)自制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______ 。
43. 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一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1)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浸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则“”表示______(填写离子符号)。
44. 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碘离子(I−)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______。
(2)碘属于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周期。
(3)图2表示的粒子中,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标号)。
45. 复学防疫,化学助力。
(1)起床后,测体温。测体温时水银体温计中汞柱会上升的微观原因是汞原子 ______ 。
(2)上学时,戴口罩。制作口罩用的无纺布面料主要是聚丙烯【(C3H6)n】,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戴口罩利用到的化学原理是: ______ 。
(3)到校后,勤消毒。过氧乙酸用于教室消毒,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4O3=2C2H4O2+X↑,则X的化学式为 ______ 。用于手部消毒的酒精溶液属于易燃物,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6. 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曲线是:______(填a或b)
(2)对于曲线a表示的反应,______(填化学式)有剩余.
(3)若有一种金属有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______(填化学式)
47. 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图中可用于加热KClO3制备O2的装置为______(填序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用铁片与稀盐酸在A装置中制备H2,铁片应放在______;用F收集H2时导入气体的导管端为______(填“b”或“c”);检验装置D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口的橡胶管后,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3)图中可用于固液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原因是反应过程中若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后,______.
(4)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O2,最好选用装置______(填序号),把F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O2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在______端(填“b”或“c”)连接上一个量筒.
48. 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B为黑色固体,C、E均为无色气体,其中C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F、G均为金属单质,其中F为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C为 ______ 。
(2)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 ______ 。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实验室用反应③制取气体E时,可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 ______ (填序号)。
49. 某物质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共四种,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序号
甲
乙
丙
丁
微观
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68
1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1)由构成的物质中所代表的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3)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一位同学在计算x、y和z数值的过程中,列出了以下等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x+y+z=169B.y+z=168
C.(100−x):z=32:64D.(100−x):(y−1)=8:3。
50. “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1)______ (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2)______ ,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实验2】
①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3)______ 。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H2O2溶液。
③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365
365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4)______ 。
【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______ 。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H2O2溶液外,还有75%酒精、过氧乙酸等。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切记:科学使用,注意安全!生活中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6)______ 。
A.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B.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
C.使用75%的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
D.“84”消毒液、75%的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51. 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和(不需加计算过程)。
(1)H2O______ 。
(2)CO(NH2)2______ 。
(3)Cu2(OH)2CO3______ 。
(4)2H2O2______ 。
(5)2KMnO4______ 。
(6)2KClO3______ 。
52. 学生体育测试后,常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运动后产生了乳酸的原因。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请回答:
(1)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______ 。
(2)乳酸分子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 ______ 。
(3)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______ 。
(4)180g乳酸中含碳元素 ______ g。
53. 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5g贝壳,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请计算:
(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3)本实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并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选项正确。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C、水蒸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
【分析】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解答】
A、太阳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选项错误;
B、风力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选项错误;
C、潮汐力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选项错误;
D、燃煤发电,燃煤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能造成空气污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解:A、食盐水中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豆浆中有蛋白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水泥砂浆中有水泥、沙子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食盐水、豆浆、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答案】B
【解析】解:A、氮气大约占78%,因此R一定不是氮气,故选项错误;
B、氧气大约占21%,由图示可知,R表示氧气,故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大约占0.94%,因此R一定不是稀有气体,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大约占0.03%,因此R一定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C
【解析】解:A、煤炭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加剧空气污染,不利于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故错误;
B、秸秆焚烧还田会加剧空气污染,不利于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故错误;
C、开发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环境,利于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故正确;
D、提倡多开汽车会加剧空气的污染,不利于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故错误。
故选:C。
A、煤炭直接燃烧会加剧空气污染;
B、秸秆焚烧还田会加剧空气污染;
C、开发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环境;
D、提倡多开汽车会加剧空气的污染.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
6.【答案】D
【解析】解:A、集气瓶需要盖玻璃片所以为防止气体逸出需要在瓶口处磨砂,正确;
B、滴瓶的滴管与瓶子之间必须接合紧密,需要进行磨砂处理,正确。
C、广口瓶通常用作固体,通常要将瓶口进行磨砂处理,正确。
D、烧杯常用作反应容器用,不需要磨砂,故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能表示水分子,能保持H2O化学性质的,故A符合题意;
B、该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混合气体,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是氢气,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保持H2O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应为水分子;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判断图中为水分子的选项。
本题把微粒的特性与微粒的微观示意图结合起来考查,解答时可根据题意由微粒特性确定微粒,再由微粒的构成判断表示微粒的微观示意图。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A、煮沸可给水杀菌消毒;
B、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色素、异味。
【解答】
A、煮沸可给水杀菌消毒,故说法正确;
B、海水中的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不能通过过滤除去,过滤不能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故说法错误;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异味,故说法正确。
9.【答案】D
【解析】解:A.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还可以含有非金属元素,如生铁中含有非金属元素碳等,选项说法错误;
B.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所以纯铜比黄铜的硬度小,选项说法错误;
C.生锈的钢铁制品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选项说法错误;
D.钛和钛合金具有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和通信设备等,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合金相对于组成它的金属来说,一般具有熔点较低、耐腐蚀性强、硬度大、机械强度大等方面的特点。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如高锰酸钾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解:A.书包带要做宽一些以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故正确;
B.铁与氧气、水共存时易生锈,所以菜刀使用过后应立即擦干存放,故正确;
C.家庭电路中必须安装保险丝或空气开关,以防发生触电,故正确;
D.检验燃气泄漏时,不可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以防发生爆炸,故错误。
故选:D。
A.根据减小压强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铁的锈蚀原理来分析;
C.根据用电安全来分析;
D.根据发生爆炸的危险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的判断,通过该题,对一些操作不当的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加以修改。
12.【答案】B
【解析】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
故选:B。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次氯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
13.【答案】B
【解析】解:A.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电线一般用铜制,主要是银的价格比铜高的多,且银的储量比铜少,选项说法正确;
B.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钢(含碳量为0.03%∼2%)中的含碳量比生铁(含碳量为0.2%∼4.3%)低,选项说法错误;
C.铝合金质轻、耐腐蚀性好,硬度高,所以铝合金可以制成门窗,选项说法正确;
D.一般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熔点,所以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其熔点低,可以用于焊接金属,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B.根据铁合金的含碳量来分析;
C.根据铝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合金的性质与用途,难度不大。
14.【答案】B
【解析】解:A.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硬水,选项说法错误;
B.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二者体积之比约为1:2,选项说法错误;
D.地球表面 71%被水覆盖着,地球上的水是很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却很少,仍然需要节约用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与现象来分析;
D.根据水的储量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水的储量、硬水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A、氧气可供给呼吸,故A说法正确;
B、鱼类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溶于水中少量的氧气能供给呼吸,不能说明氧气的溶解性,故B说法不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故C说法正确;
D、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使燃烧更充分,可以获得更高的温度,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和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等知识可正确解答本题。
16.【答案】C
【解析】解:①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的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①正确;
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故②错误;
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③正确;
④在化学变化中电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故④错误;
故选:C。
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的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变化的实质中原子的进行了分析,难度不大.
17.【答案】D
【解析】解:A、该原子的最外层已达8个电子,结构比较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不易得失电子,故A错误;
B、该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B错误;
C、该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C错误。
D、该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除稀有气体外),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与离子的相互转化,粒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一般的,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变为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易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
18.【答案】C
【解析】解: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依据题意可知两种氧原子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由此可知选项A,B.D不合题意,因两种氧原子的中子数不同,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解:A、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故选项解释正确。
B、尘土飞扬,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D、液化石油气被压缩进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别,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氖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喷洒石蕊溶液的纸花放入CO2中,涉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地壳中元素含量,知道常见合金的组成和特点。
【解答】
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故A错;
B.钢是铁的合金,不是纯净的铁,故B错;
C.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要好,故C正确;
D.银价格昂贵,一般不用做电线,故D错。
故选C。
22.【答案】D
【解析】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红热,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物等)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氧气不具有可燃性。
23.【答案】C
【解析】解:A、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探究水的组成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与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4.【答案】D
【解析】解:A.氧气比氢气更容易溶于水,可能是部分氧气溶于水导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可能是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导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能是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导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对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没有影响,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所出现的现象考虑到氢气和氧气的水溶性、物质的性质分析得出体积比不是1:2的答案。
了解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及生成物产生的原因是解答此类题的基础和关键。
2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铁生锈条件的探究,难度不大,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一段时间后,甲和乙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选项错误;
B、一段时间后,乙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选项错误;
C、一段时间后,甲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选项错误;
D、甲试管中铁钉与空气接触,没有与水接触;丁试管中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丁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对比可知铁锈蚀与水有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6.【答案】D
【解析】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需检验纯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是氢气,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D
【解析】解:A、碘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合非金属元素的书写特征,故此选项错误。
B、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碘的核外电子数是53,故此选项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所以碘原子核内部质子数是53,故此选项错误。
D、131与127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两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一定不同,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A、碘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碘的核外电子数是53.
C、碘原子核内部质子数是53.
D、131与127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两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一定不同.
此题是一道原子知识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子内一些量的关系的了解.
28.【答案】B
【解析】解:废弃的草稿纸属于可回收垃圾,应该放入可回收物垃圾桶中。
故选:B。
密切结合生活常识,根据各种废弃物的可利用程度来分类。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29.【答案】C
【解析】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湿衣服在太阳光下更容易晒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但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喷洒消毒液后公共场所充满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的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0.【答案】D
【解析】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6×5)=9: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答案】A
【解析】解: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带三个正电荷的离子;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易得到三个电子形成带三个负电荷的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Ga为+3价,N为−3价,故氮化镓的化学式是GaN,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氮元素和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分别是2、4,不位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D、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1个氮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则1个N2分子中含有14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答案】A
【解析】解:A、由物质的构成及反应的特点可知,该反应与图示相符;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该反应与图示不相符;
C、由物质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该反应与图示不相符;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该反应与图示不相符。
故选:A。
反应前的物质中共含有两种分子,即两种物质,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另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分子,即一种物质,所以该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是化合反应,据此观察选项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根据分子模型图判断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及化学式的书写;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反应物、生成物进行分析。
33.【答案】B
【解析】解:①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的氧,CO被氧化为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④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置换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4.【答案】C
【解析】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丙>甲>乙,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稀硫酸足量,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生成的氢气质量越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因此生成氢气质量越大,消耗硫酸质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应用质量守恒的方法确定解答,解题关键是明确图象含义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运用。根据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及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解答】
A.由于反应需要加热,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刚开始不变,当加热一段时间反应开始后,由于生成氧气逸出,氧元素的质量开始不断减少,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而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反应停止后氧元素的质量不会降到0,故符合该图象。
B.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
C.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该图象。
D.反应后生成氧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小,而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不符合该图象。
故选:A。
36.【答案】B
【解析】解:8.8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100%=2.4g,5.4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218×100%=0.6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2.4g+0.6g=3g,3g<4.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4.6g−3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37.【答案】C
【解析】解:A、可能是锌只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且硝酸银有剩余,则滤液中有Ag+,Cu2+,Zn2+,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锌与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或反应后锌有剩余,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Zn2+、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C、锌不能与Mg(NO3)2溶液反应,滤纸上不可能有镁,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反应后锌有剩余,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8.【答案】C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未测物质乙的质量=(2+8+30+50)−(20+39+23)=8g;甲丙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甲甲丙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一变多,为分解反应,错误;
B、待测值为8,错误;
C、反应中丁和丙的质量比为:(50−23):(39−30)=3:1,正确;
D、根据甲、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和甲丙质量比为18:9,可得故无法求解甲、丙两种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而非1:2,错误.
故选C.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可计算出反应后未测的乙物质的质量;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对反应中各物质参与反应情况进行判断.
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表中未测物质的质量,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量.
39.【答案】D
【解析】解:首先只要反应就生成二氧化锰,排除选项AC.BD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剩余高锰酸钾,所以只需求算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16g−14.4g=1.6g
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1.6g
31632=x1.6g
x=15.8g
即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反应,有剩余。故选D。
故选:D。
由于没有说反应是否完全,所以无法判断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反应,也就导致16g不可以直接用于计算,但是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进而计算反应的高锰酸钾和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当反应物无法判断是否完全反应时,就从生成物求算反应物,因为生成物一定是生成的.
40.【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5.6g纯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能生成0.2g氢气。若样品中含有两种杂质,则说明不纯的铁中所含的两种杂质能与盐酸反应且能产生氢气,而且等质量的铁和所含杂质相比,一种杂质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比铁多,一种杂质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比铁少。或者其中只有一种杂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且等质量的铁和所含杂质相比,杂质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另一种杂质则与稀盐酸不反应。
本题考查了混合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完成此类题目,可以首先采用极值法,然后采用平均值法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
设5.6g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5.6gx
562=5.6gx
x=0.2g
A.铜与稀盐酸不反应,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锌产生的氢气少于铁产生的氢气,若向5.6g含铜、锌两种杂质的铁粉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小于0.2g,不合题意;
B.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锌产生的氢气少于铁产生的氢气;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镁产生的氢气多于铁产生的氢气,若向5.6g含镁、锌两种杂质的铁粉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可能为0.2g,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均比等质量的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若向5.6g含镁、铝两种杂质的铁粉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大于0.2g,不合题意;
D.碳和铜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若向5.6g含铜、碳两种杂质的铁粉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小于0.2g,不合题意。
故选:B。
41.【答案】Hg2CH4 NH4+ H2+1O 3个二氧化硫分子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解析】解:(1)①汞元素符号为Hg,故填:Hg;
②2个甲烷分子就是在甲烷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CH4;
③铵根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NH4+;
④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填:H2+1O。
(2)①符号“3SO2”中数字“3”表示3个二氧化硫分子,故填:3个二氧化硫分子;
②符号“3SO2”中数字“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填: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42.【答案】CO2+H2O=H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解:(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生成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工业上用磁铁矿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自制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CO2+H2O=H2CO3;
;
;
;
(5)Na2CO3+2HCl=2NaCl+H2O+CO2↑。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43.【答案】Fe+CuSO4=FeSO4+Cu; Fe2+
【解析】解:(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在反应前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离子是亚铁离子、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离子的变化可知,表示亚铁离子。
故答案为:(1)Fe+CuSO4=FeSO4+Cu;
(2)Fe2+。
(1)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2)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微粒的变化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微粒的变化及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即可顺利解答。
44.【答案】(1)18
(2)非金属;五
(3)E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原子的结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等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1)图1是碘离子(I−)的结构示意图,说明碘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即53=2+8+18+7+x,x=18;故填:18;
(2)由汉字名称的偏旁“石”字可知,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所以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故填:非金属;五;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碘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E粒子为氯原子,最外层也是7个电子,二者化学性质相似;故填:E。
45.【答案】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1过滤 O2
【解析】解:(1)测体温时水银体温计中汞柱会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n):(1×6n)=6:1。
戴口罩能防止颗粒物进入肺部,是把空气与颗粒物分离,与过滤的原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相似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8、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8、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O2。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1)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6:1;过滤;
(3)O2;
(1)根据原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原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6.【答案】aH2SO4Fe
【解析】解:(1)根据图示,在停止反应前的时间段,相同时间内曲线a代表的金属产生氢气的速度大于曲线b代表的金属,说明金属a的活动性大于金属b,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金属a为锌;
(2)从图示看出,锌和铁与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不同,如果硫酸完全反应的话,生成的氢气质量应该相同,现在锌生成的氢气少,故推知硫酸没有完全和锌反应,有剩余;
(3)56gFe消耗98g硫酸,65gZn消耗98g硫酸,假设硫酸的质量均为98g,金属的质量均为65g,则明显Fe只需要消耗56g,Zn需要消耗全部,即等质量的硫酸消耗Fe的质量少,则剩余的是铁.
故答案为:(1)a;(2)H2SO4;(3)Fe.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氢气越多;
(2)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如果完全和金属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该是相同的,图中生成氢气质量不相等,说明至少有一份中硫酸有剩余;
(3)根据等质量的硫酸消耗铁的质量少进行假设讨论.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和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47.【答案】(1)漏斗;C;2KClO32KCl+3O2↑;
(2)有孔塑料片上;c;向长颈漏斗中加水,长颈漏斗内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B;装置内的压强改变,但是不会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4)B;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解答】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漏斗,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可用于加热KClO3制备O2的装置为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铁片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时,铁片放在有孔塑料片上,依据装置内压强的改变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从而使反应停止,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用F收集H2时导入气体的导管端为c,依据装置气密性良好时,长颈漏斗内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所以检验装置D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口的橡胶管后,向长颈漏斗中加水,长颈漏斗内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3)B装置锥形瓶内的小试管可以节约药品,夹住止水夹,装置内压强改变时,不会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所以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B,原因是反应过程中若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后,装置内的压强改变,但是不会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4)二氧化锰是粉末状,不能放在塑料片上,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O2,最好选用装置B,可以节约药品,氧气密度比水小,不易溶于水,所以把F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O2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在b端连接上一个量筒.
48.【答案】氧气 催化作用 H2+CuO−△Cu+H2O①③或①⑤
【解析】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C为氧气,A在黑色固体作用下生成D和C氧气,符合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的性质,所以A为过氧化氢,D为水,C氧气和E生成D水,则E为氢气,F为红色金属,则F为铜,G可以制备氢气,则G是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前的金属即可,所以A为过氧化氢,B为二氧化锰,C为氧气,D为水,E为氢气,F为铜,G为金属活动性强于氢的金属;
故答案为:氧气。
(2)B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为催化剂,起到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催化作用。
(3)E为氢气,F为铜,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H2+CuO−△Cu+H2O;
故答案为:H2+CuO−△Cu+H2O。
(4)氢气制取选择稀硫酸和锌,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故选①为发生装置,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选③或者⑤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①③或①⑤。
C为空气主要成分之一,且参与反应,性质较为活泼,则C为氧气,A在黑色固体作用下生成D和C氧气,符合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的性质,所以A为过氧化氢,D为水,C氧气和E生成D水,则E为氢气,F为红色金属,则F为铜,G可以制备氢气,则G是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前的金属即可,所以A为过氧化氢,B为二氧化锰,C为氧气,D为水,E为氢气,F为铜,G为金属活动性强于氢的金属。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49.【答案】(1)−2;
(2)H2O和SO2;
(3)2H2S+3O22H2O+2SO2;
(4)AD。
【解析】
【分析】
【解答】
(1)由图示可知甲为H2S,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0,x=−2;
(2)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H2O和SO2;
(3)上述反应为硫化氢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H2O+2SO2;
(4)根表中的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甲的质量为68g,
设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m、生成的水的质量为n、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p。
2H2S+3O22H2O+2SO2;
68 96 36 128
68g m n p
6868g=96m=36n=128p
解得m=96g,n=36g,p=128g,
所以:x=100−96=4y=1+36=37z=p=128
由上述计算可知:
A.x+y+z=4+37+128=169,故A正确;
B.y+z=37+128=165,故B错误;
C.(100−x):z=96:128=3:4,故C错误;
D.(100−x):(y−1)=96:36=8:3,故D正确。
故答案为:(1)−2;(2)H2O和SO2;(3)2H2S+3O22H2O+2SO2;(4)AD。
本题难度不大,根根据题中的图例进行判断该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图示结合含氧化合物的组成来判断;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来书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可进行有关的计算。
50.【答案】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剂 检查装置气密性 表中第1、2次产生气体体积相等,第3次产生气体比第1、2次产生气体少,第4、5次不产生气体,说明次氯酸钠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 NaClO+H2O2=NaCl+H2O+O2↑CD
【解析】解:(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故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作催化剂,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故填:催化剂。
(3)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4)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表中第1、2次产生气体体积相等,第3次产生气体比第1、2次产生气体少,第4、5次不产生气体,说明次氯酸钠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
故填:表中第1、2次产生气体体积相等,第3次产生气体比第1、2次产生气体少,第4、5次不产生气体,说明次氯酸钠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
(5)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H2O2=NaCl+H2O+O2↑。
故填:NaClO+H2O2=NaCl+H2O+O2↑。
(6)A.不同的消毒剂不可随意混合使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使用75%的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是因为酒精易燃,该选项说法正确;
D.“84”消毒液、75%的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次氯酸钠可能是催化剂。
(3)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4)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5)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
(6)不同的消毒剂不可随意混合使用;
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
使用75%的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是因为酒精易燃;
“84”消毒液、75%的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1.【答案】18 60 222 68 316 245
【解析】解:(1)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故填:18;
(2)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2)×2=60;故填:60;
(3)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2+(16+1)×2+12+16×3=222;故填:222;
(4)2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为:2×(1×2+16×2)=68;故填:68;
(5)2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为:2×(39+55+16×4)=316;故填:316;
(6)2KClO3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为(39+35.5+16×3)×2=245;故填:245。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相对分子的质量计算方法的掌握与在解题中应用的能力.
52.【答案】90 1:2:1 6:1:8 72
【解析】解:(1)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16×3=90。
(2)1个乳酸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乳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3:6:3=1:2:1。
(3)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6×3)=6:1:8。
(4)180g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80g×12×390×100%=72g。
故答案为:
(1)90;
(2)1:2:1;
(3)6:1:8;
(4)72。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1个乳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答案】(1)80%;
(2)设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5g贝壳中碳酸钙质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10020g=44x,
x=8.8g,
答: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3)不能,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解析】解:(1)这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25g−5g25g×100%=80%,
故填:80%。
(2)设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5g贝壳中碳酸钙质量:25g×80%=20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 x
10020g=44x,
x=8.8g,
答:25g贝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
(3)本实验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故填:不能,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碳酸钙与稀硫酸的接触,导致不能继续反应。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承德市营子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承德市营子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gB,【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2gD,【答案】D,【答案】B,【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