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展开第一单元
-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
- 耳、眼、鼻、舌、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 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 实验活动一:光刺激实验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探究眼睛对光刺激做出的反应。
实验材料:小镜子、台灯。
实验步骤:(1)一位同学手持台灯,两位同学手持镜子站在距离台灯大约20-30厘米处的地方。
(2)持台灯的同学打开台灯,一段时间后关掉台灯,另两位同学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瞳孔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开台灯后,瞳孔缩小;关掉台灯后,瞳孔扩大。
实验结论:眼睛能对光刺激做出反应。
(注意: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4、人体对刺激的一些反应
刺激物 | 感觉器官 | 刺激 | 反应 |
柠檬 | 舌 | 酸 | 唾液增多 |
光线 | 眼睛 | 强弱 | 瞳孔大小变化 |
凉水 | 皮肤 | 凉 | 鸡皮疙瘩 |
鞭炮声 | 耳 | 刺耳 | 耳朵不舒服、捂耳朵 |
生活垃圾 | 鼻 | 异味 | 恶心、捂鼻子 |
5、实验活动二:蒙眼走直线
实验材料:红领巾、粉笔、软尺。
实验步骤:(1)在空旷的地上画两条长长的直线。
(2)让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两条线的一端,用红领巾蒙眼走直线。
(3)记录员观察现象并记录。安全员注意在不干扰活动的情况下保护蒙眼同学的安全。
实验现象:蒙上眼后,同学们基本上都无法走直线。
实验结论:眼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视力的缺失会让我们遇到很多危险,会让我们走许多弯路。
6、损害感觉器官的行为。
(1)用眼过度会伤眼睛。(2)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损伤听力等。
7、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1)不用硬物挖耳朵,不长时间戴耳机,不长期待在嘈杂环境中。(2)注意用眼卫生和学习姿势。
(3)不用力抠鼻子等。
第二节 人体指挥部——脑
1、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错觉。
2、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 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1543年,他发表著作《人体的构造》,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 大脑 小脑 脑干 。
3、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
4、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我们要保护脑。
6、大脑损伤的启示:大脑具有控制情绪、记忆的功能。
7、实验活动一:抓尺子实验
实验活动1眼疾手快抓尺子
实验材料:尺子。
实验步骤:(1)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
(2)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
(3)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同时背诵古诗。
(4)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边背诵古诗边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
实验记录:
| 记录数据 抓住尺子时,尺子落下的距离(厘米)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
专心抓尺 | 22 | 15 | 19 | 6 |
边背诗歌边抓尺 | 40 | 38 | 45 | 37 |
实验结论:(1)抓尺子的反应过程是当我们看到尺子下落时,眼睛把尺子落下的信息传给脑,脑发出命令,手抓住下落的尺子。
(2) 一心二用会影响大脑的反应速度和时间。
8、实验活动二:
实验步骤
| (1)观察图1,看看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大小是否一样。将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周围的黑色圆遮挡住,再比较大小。 | (2)观察图2,看看两条黑线是否平行。将黑色线周围的线遮挡住,再次观察两条黑色是否平行。 |
实验现象 | 用眼睛看。感觉紫色的圆比黄色的圆大,将周围黑色的圆遮挡住后,发现他们一样大。 | 用眼睛观察,感觉两条黑色不平行。将黑色周围的线遮挡住后,发现它们是平行的。 |
实验原理:眼睛像个照相机一般如实地记录刺激,把刺激信息传给大脑,大脑的认知判断出现了问题,于是就有了错觉。
9、实验活动 3 :双眼的立体视觉
实验步骤:先分别用单眼观察一根手指的位置,再用双眼观察这根手指的位置,比较现象的不同。
实验现象:双眼观察到这根手指的位置与单眼观察到的有点不同。
实验原理: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第三节 保护我们的大脑
1、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我们要保护大脑。
2、颅骨对我们的大脑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3、保护大脑的方法:1>剧烈运动时戴头盔,防止脑受伤。2>劳逸结合。3>保持充足的睡眠。
4、2017年12月,我国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定“家校配合保证每天中小学生10小时的睡眠时间”。
5、人体各个器官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是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整体。当某一个器官的健康受到影响时,也会波及到其他的器官的健康。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大脑,长期的睡眠不足也会给其他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第二单元 沉与浮
第一节 谁沉谁浮
1、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易沉。
3、实验活动一: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
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至少能完全淹没所有的物体)。
(2)将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等一一缓慢按入水中后再松开,观察它们各自的沉浮情况(稳定后,触底不动为沉,不触底为浮)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材料 | 苹果 | 梨 | 蜡烛 | 松木块 | 小石块 | 塑料尺 | 回形针 |
沉浮情况 | 浮 | 浮 | 浮 | 浮 | 沉 | 浮 | 沉 |
实验结论:物体放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4、实验活动二:比较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的漂浮能力
实验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
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步骤:(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
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垫圈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实验现象:
形状和体积相同的不同材料 | 漂浮时承载的垫圈数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松木板 | 7 | 7 | 7 |
塑料板 | 4 | 4 | 5 |
泡沫板 | 10 | 10 | 11 |
实验结论: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塑料板、泡沫板漂浮能力有强有弱
漂浮能力由强到弱为:泡沫板、松木板、塑料板。
第二节 改变沉浮
1、当潜艇主压载舱注满水时,潜艇从水面潜入水下。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时候,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
2、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我国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
3、实验活动2:怎样让实心橡皮泥浮上来
实验猜想:改变橡皮泥球的形状或将橡皮泥球绑在漂浮能力强的物体上可以让橡皮泥球浮起来。
实验材料:实心橡皮泥球、乒乓球、带盖塑料瓶、水槽、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 | (1)将橡皮泥球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槽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 (2)将橡皮泥捏成薄片,然后覆盖在乒乓球上。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观察沉浮情况。 | (3)将橡皮泥球装在带盖塑料瓶中,将塑料瓶放入水槽中,观察沉浮情况。 |
实验现象 | 橡皮泥球捏成有些形状可以浮在水中,如船状。 | 橡皮泥浮起来。 | 橡皮泥浮起来。 |
实验结论:通过一些方法,我们可以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4、怎样让浮的物体下沉,沉的物体上浮?
答: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在物体上捆绑重物、在物体中装重物等方法让浮的物体下沉。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将物体和漂浮能力强的物体捆绑在一起等方式让沉的物体上浮。
第三节 制作航道浮标
1、航道浮标的结构和功能:航道浮标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结构:航道浮标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以上部分中空才能直立。如果是金属材料,上部中空才能漂浮,锚系才能稳定。
2、实验活动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实验材料:空矿泉水瓶、沙子、铁质螺母、锚系用的线、水桶、水。
实验步骤:(1)往空矿泉水瓶里加一些沙子,然后拧紧瓶盖。
(2)将线的一端系在瓶子的瓶口,另一端系几个螺母。
(3)将做好的航道浮标口朝下放进装满水的桶中。
实验现象:矿泉水瓶保持在水面竖直漂浮不倒。
3、《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 顺航道 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
地表形态:山地、丘陵、平原、高原、沙漠、海洋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内因,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地壳的运动)
外因,地球外部的力量(温度、流水、风、植物、人类活动)
一、地震
1.地震产生的原因:
2. 地震的危害:地面破损、桥梁建筑断裂等
3.生活中的地震前兆
地下水异常 动物异常
4.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
高空跳窗逃生 躲在桌子底下 躲在卫生间墙角 远离高压电线
二、火山
- 火山喷发的成因
2.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硫磺矿、火山岩、火山灰、热泉、温泉
三、地球的内部
1.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的运动
三、塑造地表的巧手:流水、温度、植物、风、人类活动
第四单元: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的改变。如:木头→木桌子
冰→水→水蒸气 糖、盐溶于水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燃烧、生锈等。
一、燃烧:
- 物理变化:纸变成纸团、纸飞机、小纸片;蜡变成蜡油
- 化学变化:纸、蜡在燃烧时产生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炭黑)等
蜡燃烧试验:
二、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
+
紫甘蓝汁
三、生锈
- 比较铁和铁锈的区别
| 铁 | 铁锈 |
颜色 | 银白色 | 红褐色 |
光泽 | 有金属光泽 | 没有光泽 |
用磁铁吸 | 能被吸引 | 不能被吸引 |
是否能导电 | 能导电 | 不能导电 |
实验结果: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
2.铁生锈的条件:潮湿的环境铁容易生锈
相同条件:1.相同的2个铁钉 2.相同的温度 3.相同的纸巾
不同条件:一个潮湿环境,一个干燥环境
3.防锈的方法:
(1).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避免铁与潮湿的环境接触。例如:涂油、刷油漆、搪瓷
(2).在钢铁表面用电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例如:镀镍、镀锌
三、生活中常见产生新物质现象
可乐产生的气体 烟花燃放 水泥 水垢遇酸
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了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 生产时,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饮用时,打开瓶盖,二氧化碳气体又从碳酸中分解出来,使得碳酸饮料具有独特的消暑解渴作用。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一、热传导:热从温度高的物体(部分)向温度低的物体(部分)传递。
温度高 A B C D 温度低
现象:小木棒按照从A→B→C→D顺心掉落。
结论:热从温度高向温度低传递。
热传导:好的物质叫热的良导体,如:金属
差的物质叫热的不良导体。如:木头、玻璃、塑料、橡胶、棉布、纸
空气、水……
100℃
24℃
32℃
现象:加热试管上部的水,4分钟后上部的水沸腾(100℃),下部的水从24℃升到32℃,上升8℃,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加热15分钟后,小棒仍然没有掉落,说明空气是热的
体。 不良导体
金属棒、木棒、塑料棒、玻璃棒传递热的能力对比试验
相同条件:1.四种材料的大小、形状相同
- 水温相同
- 加热的时间相同
- 沾的凡士林多少相同
不同条件:四种物质材料不同
实验现象:金属棒顶端的凡士林最先从固体变成液体,其他材料上沾的凡士林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木棒、塑料棒、玻璃棒是热的不良导体。
二、热对流:热在液体、气体传递过程中,受热后热点物质会上升,冷的物质会下降,不断循环,让整个液体或气体迅速变热的传递方式。
三、热辐射: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外传递。
太阳、篝火、浴霸都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快速向外传递热的。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四、保温 方法:减少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制作保温装置选用的材料为热的不良导体
制作一个保温装置:
1.选用材料:纸盒 海绵 报纸 棉花 硬纸板 毛巾 铝箔纸 薄棉布 塑料袋 泡沫板
2.保温原理:纸盒 海绵 报纸 棉花 硬纸板 毛巾 薄棉布 塑料袋 泡沫板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热传导。
铝箔纸具有反光能力,可以减少热辐射
- 制作方法:如下图所示 4.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5.实验结果:保温装置具有一定的温效果。
第六单元: 信息的传递
一、第一次:10万-5万年前,语言的使用。区别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语言
- 优点:及时、快捷、内容丰富
- 不足:不能进行长距离传播、传递时可能会有遗漏(没有听清)
(二)信号
- 优点:能进行较远距离传播,快捷
- 不足:内容单一,需要双方提前约定
二、第二次:3500年前,文字的出现。
(一)符号
- 优点:生动、形象
- 不足:不能准确表达某些含义,容易产生不同的认识分歧。
(二)文字
- 优点:表达内容丰富、准确、可存储、传播范围广、传播超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 不足:早起复制起来比较麻烦,需要专门学习相应的文字。
三、第三次:印刷技术的应用。7世纪左右
(一)雕版印刷 唐朝:刻章、石刻
- 优点:可以快速、大量将文字进行印制
- 不足:雕刻麻烦、易错、费时费力
(二)活字印刷 北宋 毕昇发明
- 优点:组版方便、快捷
- 不足:存储、查找不便
四、第四次:18世纪,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及应用
- 优点:传递速度快,距离远、内容丰富
- 不足:需要专用设备、需要经历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等过程,较繁琐。
四、第五次: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等。
优点:功能丰富、多样、速度快、便捷
不足:过度依赖电器设备
关注四大导航系统:GPS、GOLNASS、伽利略、北斗(中国)
综合能力:
一、文字的雕刻:我们爱科学
- 所用材料:橡皮、刻刀、颜料、笔、纸
- 操作步骤:1)在橡皮上写左右相反的“科”字。
2)用刻刀将字形外多余的部分抠掉,使文字凸出。
3)在橡皮上沾上颜料后在纸上印刷。
二、用手电筒光传递:我爱科学
- 编码:(可以借用莫尔斯密码,也可以自己设定)短亮:· 长亮:-
编码方式:1:· 2:·· 3:··· 4:···· 5:-
6:-· 7:-·· 8:-··· 9:-···· 0:- -
译码本:我:1212 爱:2121 科:1313 学:3131
2.操作方法:用手电筒借助上面的编码、译码本进行发送、接收,最后在解码,完成“我爱科学”信息的传递。
小学科学湘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1 总结我们的科学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湘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1 总结我们的科学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5-1总结我们的科学学习学习评价表doc、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5-1总结我们的科学学习拓展资源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