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一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展开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一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1.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是什么,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
A.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 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音乐盒放入水中,我们仍能听见音乐盒发出的声音
C. 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2. 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音色 D. 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3.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4. 小明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明用筷子敲击玻璃瓶时,是玻璃瓶和水振动发声
B. 小明用筷子从左到右敲击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从低到高
C. 小明吹玻璃瓶口时,是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D. 在小明从左到右吹玻璃瓶口时,发出的声音从低到高
5.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C. 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信息
D. 用收音机听歌,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6. 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 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7.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8.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9. 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
A. 量程3 m,分度值1 mm B. 量程10 m,分度值1 dm
C. 量程30 cm,分度值1 mm D. 量程15 cm,分度值0.5mm
10.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关于“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列说中正确的是( )
A. 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B. 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C. 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
D. 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11. 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 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
C. 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D. 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
12. 下列有关中学生的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脚的长度约10cm B. 行走一步的距离约0.5m
C. 步行的速度约15m/s D. 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0s
13. 如图所示,飞机空中加油时,受油机与加油机以同样速度向同一方向水平飞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静止的
B. 选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 选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
D. 选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14. 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 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 经过4s,甲乙相距8m
15.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 从a到b,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为3:5
C. 甲球做变速运动
D. 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16. 如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B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B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 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小车由静止自由滑下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7. 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乙车上的人看到旁边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 只有甲车 B. 只有乙车 C. 只有丙车 D. 甲车和丙车
18. 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与乙通过路程之比为3:2,速度之比为9:4,则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
A. 3:2 B. 2:3 C. 27:8 D. 8:27
19. 下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A. 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大
B. 在整个40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在整个4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m/s
D. 在20∼30s内物体的速度为4m/s
20. 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 甲车先到达 B. 乙车先到达
C. 甲、乙同时到达 D. 不能确定
21. 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______ m,停表乙的示数为______ s。
22. 在平直的公路上,有两辆汽车在运动。(如图A记录了两辆汽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情况)
(1)在图B中画出甲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
(2)甲车的速度是______km/h。
(3)乙车在前10−30s内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
(4)运动30s后,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运动(选填“左”或“右”)
23.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的频率逐渐变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变______。再用大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变______,这说明响度与______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24. 音乐会上,一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小明陶醉。小明萌发了“琴弦发声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欲望。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2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2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1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1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比较它们发声的音调高低,
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
先后拨动______和______两根钢丝,比较它们发声的音调高低。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就越______。
(4)小明在实验中运用到的主要物理方法是______
25.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斜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时造成的误差。
(3)倾斜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选填“大”“小”)
。
(4)如果小车从静止开始下滑,测得AC段的时间为3.5s,AB段的时间为1.9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5)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C的中点时的速度为v1,而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v2。
26. 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
(2)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象是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7. 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小红成为了一名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但由于她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测出小明同学的成绩为12.21s,(此时气温约为15℃,声速为340m/s,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1)请你通过计算求出,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是多少?
(2)如果小明在50m处的速度为6.5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8.5m/s,那么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多少?
(3)小明和小聪在百米赛跑中,小明到达终点时,小聪在90m处,一次老师让小明起跑点退后10m,小聪起跑点仍在原处,如果小明和小聪的平均速度不变,请通过分析计算说明这一次比赛谁先到达终点?
28. 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暑假期间,小明爸爸带小明驾车到武昌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京参观旅游,从家开车出发,上午8:10时看到公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爸爸吩咐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从信阳到南京的G520次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求: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他俩能否赶上G520次列车?
(2)该趟高铁从武昌到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保留一位小数)
(3)若有另一列车以200km/h的速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时,突遇紧急情况立即刹车,刹车后列车以120km/h的平均速度运行6km后停车,列车停止2min后,又以10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8km后恢复到原来的速度,则这辆列车由于紧急情况发生而耽误的时间是多少秒?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1
信阳东
起点站
07:55
0
2
武昌南
08:58
09:03
210km
3
合肥南
10:28
10:31
590km
4
南京南
11:43
终点站
750km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音乐盒放入水中,我们仍能听见音乐盒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液体可以传声;
C、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考查。
2.【答案】B
【解析】解:当病人腹部有积水时,敲击患者腹部,振动频率会发生变化,音调就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调判断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故选:B。
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本题考查了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3.【答案】C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符合题意;
D、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高”“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描述的声音的特性是不同的,需要加以区分;
(4)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考查。
4.【答案】D
【解析】解:A、小明用筷子敲击玻璃瓶时,是玻璃瓶和水振动发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小明用筷子从左到右敲击玻璃瓶时,玻璃瓶中的水由多到少,玻璃瓶和水的振动频率由低到高,发出的声音从低到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明吹玻璃瓶口时,是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小明从左到右吹玻璃瓶口时,空气柱的长度由短到长,振动频率由高到低,发出的声音从高到低。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明确振动的物质是什么,再根据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去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考查。
5.【答案】D
【解析】解:
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这一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高,故B错误;
C、当宇航员在太空中时,由于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直接对话,需要借助于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
(2)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决定的;音色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据此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难度不大。
7.【答案】A
【解析】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甲和乙的音调相同;甲乙的振幅相同,故甲和乙的响度也相同。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波形不同,故音色不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8.【答案】C
【解析】解:
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A错误;
B、铅笔与刻度尺不平行,故B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故选:C。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9.【答案】A
【解析】
【分析】
选择刻度尺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尺子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身高;尺子的精确度要高,因为身体长度差异非常小。
在满足测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测量工具时极可能地选择量程较小的工具,一般这样的工具准确程度高,测量结果误差小。
【解答】
A、量程是3m,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是1mm,准确程度较大,测量结果误差较小,故A合适;
B、量程是10m,满足测量要求,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故B不合适;
CD、尺子的量程太小,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故CD都不合适。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
A、“嫦娥四号”停稳在月球表面上,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相对于月球表面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
B、“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中,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月球表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轨道上的某个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C正确;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嫦娥四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AB.开始小强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强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站台为参照物,故AB错误;
C.小强乘坐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他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如果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小强乘坐的列车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做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解:AB、成年人的步幅在70cm左右,中学生的步幅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cm=0.5m左右,脚的长度接近步幅的一半,在25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13.【答案】D
【解析】解:因为受油机与加油机在空中以同样速度向同一方向水平飞行,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受油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若以受油机(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与加油机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受油机)是静止的。
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参照物可任意选,也就是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
②参照物被选定后,可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假设)物体;
③为了研究方便,在物理学中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④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则此物体是运动的,若此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14.【答案】ABD
【解析】解:
A、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图象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即甲的速度小,故B正确;
CD、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知,4s时间甲车的路程为,乙车的路程为,
则甲车在乙车的后方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BD。
(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t图象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
(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关系;
(3)由图象可知两小车在4s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这是一道图象题,由物体的s−t图象,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15.【答案】BD
【解析】解:A、虽然甲、乙两球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在后面出现在同一位置,这表示它们通过了相同的路程,但甲是摄影5次,乙是摄影3次,所以时间不同,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错误;
B、设闪光灯每隔时间t闪亮一次,则甲球运动的时间为5t,乙球运动的时间为3t,两球运动的路程相同,根据v=st可知从a到b,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为:,故B正确;
C、如图甲,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球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图乙,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且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速度是越来越大,故D正确。
故选:BD。
(1)首先知道“频闪摄影”时,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2)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物体进行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照片上两个小点之间的间隙越大,说明速度越快,间隙越小,说明速度越慢。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象题,由根据图象判断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是逐渐变大的,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车由静止自由滑下时,小车是在做加速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是逐渐变大的,由此选出图象。
【解答】
由图象中小车的运动轨迹可知,小车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是变大的,由图象可知,A不断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C不变,D变小,故只有图象A符合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解:
(1)因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所以乙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北运动的;
(2)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所以甲车一定相对地面是向北运动的,且车速大于乙车的车速;
(3)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那么丙车可能静止,可能向南运动,也有可能向北运动但车速小于甲车。
故选:C。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18.【答案】B
【解析】解:由速度公式可得t=sv,则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
故选:B。
已知两物体的速度之比和路程之比,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求出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难度不大,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9.【答案】C
【解析】解:
A、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为:v1=s1t1=40m20s=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40m=40m,
其速度为v2=s2t2=40m10s=4m/s。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整个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st=80m40s=2m/s,故C正确;
D、由图象知,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其速度为0,故D错误。
故选:C。
(1)根据图象分别求出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和30∼40s内的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2)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从图象中找出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能够从图象中得出各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对应的路程是关键。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应用、比较法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学建模能力,有一定难度。
将两地设为A、B;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
【解答】
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
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12t1v1+12t1v2=1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2v1+v2,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2=12v1+12v2=v1+v22v1v2,
则t1−t2=2v1+v2−v1+v22v1v2=4v1v2−(v1+v2)22v1v2(v1+v2)=−(v1−v2)22v1v2(v1+v2)<0,
即t1
故选A。
21.【答案】0.0340247.5
【解析】解:(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被测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1.00cm对齐,另一端与刻度尺的4.40cm对齐,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4.40cm−1.00cm=3.40cm=0.0340cm;
(2)秒表读数时,要先读分针,再看分针是否过半,分针未过半,秒针读0−30s;分针过半,秒针读30−60s;现在分针在4min−5min之间,读作4min,且分针未过半,秒针读7.5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4min7.5s=247.5s。
故答案是:0.0340;247.5。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要注意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起点;用秒表测量时间,先读分针再读秒针。
本题主要考查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要注意单位换算。
22.【答案】10827.5m/s右
【解析】解:(1)根据图示甲车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2)甲车的速度:
;
(3)乙车在前10−30s的平均速度:
;
(4)乙车在20s∼30s的平均速度: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则运动30s后,乙车的速度一定大于甲车的速度,
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右运动。
故答案为:(1)见上图;(2)108;(3)27.5m/s;(4)右。
(1)根据图A中找出甲车通过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然后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然后作出s−t图象;
(2)从图中得出甲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st求出甲车的速度;
(3)从图中得出乙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st求出乙车的平均速度;
(4)先求出乙车在20s∼30s内的平均速度,然后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出乙车的运动方向。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作图象、求速度、判断车的速度变化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掌握,关键是从图中得出相关信息,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3.【答案】小 低 大 振幅 声音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解析】解:
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伸出桌面的钢尺质量增大、体积增大,难振动,振动频率逐渐变小,音调逐渐变低;
再用大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变答,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无法听到这种次声波。
故答案为:小;低;大;振幅;声音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振动慢,振动频率小,音调比较低;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影响响度;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频率的声音,当钢尺伸出桌面越长,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人耳无法听到。
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课本中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乐器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24.【答案】乙 乙 丙 高 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
(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4)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乙;(2)乙;丙;(3)高;(4)控制变量法。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越高。
(2)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根据音调的高低,可得出结论。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以探究弦振动时发声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来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把握住每次研究一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都相同即可。
25.【答案】v=st 时间 大 0.25>
【解析】j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斜面的倾斜角越小,小车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越长,更容易测量小车通过某段路程的时间,从而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
(3)小车在向下滑动的过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通过更多的路程,即小车的平均速度会越来越大;
(4)tBC=tAC−tAB=3.5s−1.9s=1.6s,
由图可知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BC=40cm=0.4m,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sBCtBC=0.4m1.6s=0.25m/s;
(5)路程sAC的中点位置是B点,由于小车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位置应该在AB范围内,故v1>v2。
故答案为:(1)v=st;(2)时间;(3)大;(4)0.25;(5)>。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实验过程中若要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则运动时间应长些,据此分析;
(3)小车在向下滑动的过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通过更多的路程,即小车的平均速度会越来越大;
(4)根据已知条件求出BC段所用的时间,由图读出BC段的路程,利用v=st求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5)先判断出路程sAC的中点位置和时间tAC中点的位置,再根据小车向下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来判断v1和v2的大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某一段的平均速度等于这一段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26.【答案】变速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 大于 EF C
【解析】解:(1)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不同,所以小球在做变速运动;
(2)由图可知,CE段的路程sCE=8cm−2cm=6cm=0.06m,CE段的时间tCE=0.2s×2=0.4s,
则CE段的平均速度为:vCE=sCEtCE=0.06m0.4s=0.15m/s,
AF段的路程sAF=12.5cm=0.125m,AF段的时间tAF=0.2s×5=1s,
则AF段的平均速度为:vAF=sAFtAF=0.125m1s=0.125m/s
vCE>vAF,所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所以在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的是加速运动,故C正确。
故答案为:(1)变速;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2)大于;(3)EF;(4)C。
(1)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就是匀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就是变速运动;
(2)由图可知CE段、AF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st分别求出CE段和AF段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
(3)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则平均速度越大,据此分析;
(4)由图分析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可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据此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能从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解:
(1)小红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了100m,
根据v=st可得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Δt=sv=100m340m/s≈0.29s,
当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实际上是计时晚了,所以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t′=t+Δt=12.21s+0.29s=12.5s;
(2)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实际为:v′=st′=100m12.5s=8m/s;
(3)由题知小明到达终点时,小聪在90m处,设他们所用时间为t′′,
则小明的平均速度为:v1=st″=100mt″,小聪的平均速度为:v2=s1t″=90mt″,
则一次老师让小明起跑点退后10m,小聪起跑点仍在原处,
此时小明所用的时间为:t1=s2v1=100m+10m100mt″=110m⋅t′′100m=1110⋅t′′,
小聪所用的时间为:t2=sv2=100m90mt″=100m⋅t′′90m=109⋅t′′,
比较可知t1
(2)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实际是8m/s;
(3)如果小明和小聪的平均速度不变,通过计算可知小明先到达终点。
【解析】(1)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了100m,已知声速,利用t=sv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则小明的实际成绩是已测成绩加上声音传播的时间;
(2)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据此解答;
(3)由题知小明到达终点时,小聪在90m处,此时他们所用时间相同,利用v=st分别表示出小明和小聪的平均速度,则当小明起跑点退后10m,小聪起跑点仍在原处,进行比赛时,利用t=sv表示出此时小明和小聪所用的时间,二者进行比较即可知道谁先到达终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解题关键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二是当小明到达终点,小聪在90m处时,二人所用时间相同,据此表示出二人的平均速度。
28.【答案】解:(1)从图中可知,从该标志牌到武昌南站的路程s=30km,允许的最大行驶速度v=60km/h,
则从该交通标志牌到武昌南站所需的时间为:t1=sv=30km60km/h=0.5h=30min,
则他们到达武昌南站的时间为:T=8:10+30min=8:40,
由表格中信息可知,列车在武昌南站09:03开车,所以他俩能赶上G520次列车;
(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该趟高铁从武昌到南京的路程为:s1=750km−210km=540km,
所用时间为:t1=11:43−09:03=2h40min=223h=83h,
该趟高铁从武昌到南京的平均速度为:v1=s1t1=540km83h=202.5km/h;
(3)突遇紧急情况时,t2=s2v2=6km120km/h=0.05h=3min,
t3=s3v3=8km100km/h=0.08h=4.8min,
则突遇紧急情况时,所用的总时间为:t′=t2+t3+t4=3min+4.8min+2min=9.8min=588s,
列车正常通过的总路程为s′=6km+8km=14km,
则列车正常通过14km的时间为:t′′=s′v′=14km200km/h=0.07h=252s,
则耽误的时间为:Δt=t′−t′′=588s−252s=336s。
答:(1)通过计算可知他俩能否赶上G520次列车;
(2)该趟高铁从武昌到南京的平均速度为202.5km/h;
(3)则这辆列车由于紧急情况发生而耽误的时间是336秒。
【解析】(1)从图中可读出从该标志牌到武昌南站的路程和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利用t=sv求出所用的时间;由题知他们到到该标志牌的时间,从而可求出他们到达武昌南站的时间,再与列车时刻表对比即可;
(2)通过列车时刻表读取信息,得出该趟高铁从武昌到南京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st可求出该趟高铁从武昌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3)通过t=sv求出突遇紧急情况时所用的总时间和列车正常行驶时所用的总时间,从而可求出耽误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读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列车时刻表中读取有用的信息。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一华源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一华源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下列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一华源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一华源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