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
展开
这是一份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牛奶变质 C.蔗糖溶解 D.铁水铸锅
2.(3分)下图是实验室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3分)以下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C.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D.它们都可用于切割玻璃
4.(3分)下列关于“C2H5O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3分)如图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净水与明矾净水原理完全相同
B.活性炭净水器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
C.水从下进,从上出是为了操作方便
D.它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部分色素和臭味
6.(3分)有关灭火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可端下油锅
②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可用水浇灭
⑥酒在桌上的酒精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7.(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②化学式中各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⑤N(NO2)3中氮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2:3
⑥自然界的物质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⑦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8.(3分)某兴趣小组取一定量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试管内剩余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若MnO2质量分数为25%,则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二氧化锰的质量
B.t2时,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
C.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t3=t2≥t1
D.根据图中数据无法确定a的值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4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图1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请根据要求填空。
(1)小方框中的元素名称为 。
(2)若元素R的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排布与图2相同,则元素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元素R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4分)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其中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W的化学式为 。
(2)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Z是利用它与O2 (填“熔点”“沸点”或“稳定性”)的差异。
(3)Y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4)该反应中,Z和W的质量比为 。
11.(7分)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丁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乙的固体俗称干冰,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乙的化学式为 。
(2)丁→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丙和戊反应的现象是 。
(4)关于甲以及甲→丙的反应,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金属
B.甲可能具有可燃性
C.甲→丙的反应可能属于分解反应
D.甲→丙的反应可能属于化合反应
(5)若甲常温下是黑色固体,则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6分)某化学小组成功完成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了某竹炭样品中含有碳元素并测量出该样品中碳元素等的质量分数。部分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质量为m的竹炭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装置C、D的质量,连接装置。
Ⅱ.关闭K3,打开K2、K1,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再……,点燃酒精灯,片刻后观察到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待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结束,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直到装置冷却。
Ⅳ.称量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装置C、D的质量,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减少了m1,装置C质量增加了m2,装置D质量增加了m3。
已知:竹炭中含有碳纤维素和少量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纤维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可选用图2 (填“甲”“乙”或“丙”)所示装置。
(2)步骤Ⅱ……处的具体操作是 。
(3)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竹炭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
(5)若没有装置E,则竹炭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3.(5分)我国“长征”二号火箭是以偏二甲肼(C2H8N2)为燃料,其反应原理为:
C2H8N2+xN2O4 yCO2↑+zN2↑+4H2O↑,试回答下列问题:
(1)偏二甲肼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现有3.0g偏二甲肼完全反应,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牛奶变质 C.蔗糖溶解 D.铁水铸锅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胆矾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牛奶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蔗糖溶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铁水铸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3分)下图是实验室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气体制备装置的注意事项解答;
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尽可能的排出原有空气;
C、根据氧气的助燃性来分析;
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或沙。
【解答】解:A、用此装置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的末端一定要伸入液面以下,以防装置漏气,图中装置错误;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太短,所以错误;
C、检验氧气是否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验满,所以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内要放一些水或沙子,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图示操作未放水或沙子,所以错误;
故选:C。
【点评】能灵活应用装置的选取方法分析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此外,了解氧气的验满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知识才能正确解答该类习题。
3.(3分)以下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C.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D.它们都可用于切割玻璃
【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金刚石硬度大,石墨硬度小。
【解答】解: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物理性质不同,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石墨较软,不能用来切割玻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注意理解。
4.(3分)下列关于“C2H5O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A.由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故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用作酒精灯或内燃机的燃料,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分)如图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净水与明矾净水原理完全相同
B.活性炭净水器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
C.水从下进,从上出是为了操作方便
D.它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部分色素和臭味
【分析】可以根据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色素和异味,明矾是加速水中悬浮物的沉降,因此活性炭净水与明矾净水原理不完全相同,故错误;
B、硬水变成软水是减少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钙镁离子化合物,活性炭它不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故错误;
C、它要求水从下进,从上出是为了使活性炭和某些物质充分接触,给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它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色素、部分臭味,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活性炭的性质进行。
6.(3分)有关灭火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可端下油锅
②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可用水浇灭
⑥酒在桌上的酒精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分析】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可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灭火,端下油锅无法灭火,故错误;
②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可以隔离可燃物灭火,故正确;
③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免发生火灾,故错误;
④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⑤油类物质泄漏着火,用水扑灭。由于油类物质的密度比水的小会瓢浮在水面上,因此会继续燃烧,故错误;
⑥酒在桌上的酒精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根据灭火的原来的选择恰当的灭火措施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技能。
7.(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②化学式中各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⑤N(NO2)3中氮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2:3
⑥自然界的物质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⑦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分析】①根据混合物的组成来分析;
②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来分析;
③根据原子的概念来分析;
④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⑤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⑥根据元素的存在方式来分析;
⑦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故正确;
②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故错误;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④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错误;
⑤由化学式可知,N(NO2)3中氮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2:3,故正确;
⑥自然界的物质是以化合物或单质的形式存在,故错误;
⑦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粒子、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方法、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3分)某兴趣小组取一定量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试管内剩余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若MnO2质量分数为25%,则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二氧化锰的质量
B.t2时,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
C.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t3=t2≥t1
D.根据图中数据无法确定a的值
【分析】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可采用假设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假设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共100g,由图象可知,反应前,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0%,则其中含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00g×20%=20g,氯酸钾的质量为:100g﹣20g=80g。
A.t1时,若MnO2质量分数为25%,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0g÷25%=80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0g﹣80g=20g,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二氧化锰的质量,故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t2、t3时,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故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而随着固体的加热会分解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少,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才不再增大,t1时,氯酸钾可能完全分解,也可能部分分解,所以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t3=t2≥t1,故说法正确;
D.设80g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则:
2KClO32KCl+3O2↑
245 96
80g x
x=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0g﹣g
则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9.1%,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应注意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利用假设的方法分析解答即可。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4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图1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请根据要求填空。
(1)小方框中的元素名称为 氩 。
(2)若元素R的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排布与图2相同,则元素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元素R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SO2 。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解答】解:(1)小方框中的元素名称为氩元素。
故填:氩。
(2)若元素R的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排布与图2相同,则R是硫元素,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
故填:;S+O2SO2。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0.(4分)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其中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W的化学式为 CH4 。
(2)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Z是利用它与O2 沸点 (填“熔点”“沸点”或“稳定性”)的差异。
(3)Y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
(4)该反应中,Z和W的质量比为 7:6 。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32N2+3CH4。
(1)由图示可知,W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2)由图示可知,Z为氮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Z是利用它与O2的沸点的差异。
(3)物质Y 为NH3,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4)该反应中,Z和W的质量比为:(2×28):(3×16)=7:6;
答案:
(1)CH4;
(2)沸点;
(3)﹣3;
(4)7:6;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7分)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丁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乙的固体俗称干冰,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乙的化学式为 CO2 。
(2)丁→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丙和戊反应的现象是 液体沸腾,产生大量蒸气 。
(4)关于甲以及甲→丙的反应,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BCD 。
A.甲可能是金属
B.甲可能具有可燃性
C.甲→丙的反应可能属于分解反应
D.甲→丙的反应可能属于化合反应
(5)若甲常温下是黑色固体,则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CO+CuOCu+CO2 。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根据丁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丁是碳酸钙;根据乙的固体俗称干冰,乙是二氧化碳,结合图框,则丙和戊可能分别为水和氧化钙,而甲可能为碳酸、甲烷、氧气、氧化铜等,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丁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丁是碳酸钙;根据乙的固体俗称干冰,乙是二氧化碳,结合图框,则丙和戊可能分别为水和氧化钙,而甲可能为碳酸、甲烷、氧气、氧化铜等,代入检验。
(1)根据分析,乙是二氧化碳,故乙的化学式为CO2。
(2)丁→丙反应,即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丙和戊反应,即氧化钙与水反应,故反应的现象是液体沸腾,产生大量蒸气。
(4)关于甲以及甲→丙的反应,其中正确的是:甲可能具有可燃性,如甲烷;
甲→丙的反应可能属于分解反应,如碳酸分解;
甲→丙的反应可能属于化合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碳与氧气反应。
故选BCD。
(5)若甲常温下是黑色固体,则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故答案为:
(1)CO2.(2)CaCO3+2HCl═CaCl2+H2O+CO2↑。
(3)液体沸腾,产生大量蒸气。(4)BCD.(5)CO+CuOCu+CO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2.(6分)某化学小组成功完成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了某竹炭样品中含有碳元素并测量出该样品中碳元素等的质量分数。部分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质量为m的竹炭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装置C、D的质量,连接装置。
Ⅱ.关闭K3,打开K2、K1,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再……,点燃酒精灯,片刻后观察到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待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结束,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直到装置冷却。
Ⅳ.称量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装置C、D的质量,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减少了m1,装置C质量增加了m2,装置D质量增加了m3。
已知:竹炭中含有碳纤维素和少量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纤维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可选用图2 乙 (填“甲”“乙”或“丙”)所示装置。
(2)步骤Ⅱ……处的具体操作是 打开K3、关闭K2 。
(3)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4)竹炭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100% 。
(5)若没有装置E,则竹炭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1)B处可选用图2乙所示装置,用来吸收水蒸气。
故填:乙。
(2)步骤Ⅱ……处的具体操作是打开K3、关闭K2。
故填:打开K3、关闭K2。
(3)装置C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4)CD装置增大的质量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减少了m1,即反应的竹炭质量是m1,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m2+m3)×,
竹炭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100%,
故填:×100%。
(5)若没有装置E,导致二氧化碳质量偏大,从而导致竹炭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偏大。
故填:偏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5分)我国“长征”二号火箭是以偏二甲肼(C2H8N2)为燃料,其反应原理为:
C2H8N2+xN2O4 yCO2↑+zN2↑+4H2O↑,试回答下列问题:
(1)偏二甲肼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 。
(2)现有3.0g偏二甲肼完全反应,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分析】(1)根据化学式和对应的相对原子质量求算;
(2)根据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和偏二甲肼的质量求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解:
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8)=3:1。
C2H8N2+xN2O4 yCO2↑+zN2↑+4H2O↑,配平后为C2H8N2+2N2O4 2CO2↑+3N2↑+4H2O↑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2H8N2+2N2O4 2CO2↑+3N2↑+4H2O↑
60 88
3.0g x
=
x=4.4g
答:(1)偏二甲肼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
(2)现有3.0g偏二甲肼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2/15 17:15:52;用户:刘富良;邮箱:287520833@qq.com;学号:13137786
菁优网APP 菁优网公众号 菁优网小程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武汉市部分学校元月调考九年级化学试卷及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2
这是一份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期末考化学试卷(元月调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