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
展开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冷藏食品 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C.氧气用于气割、气焊 D.活性炭用于净水
2.(3分)如图标警示的是( )
A.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B.当心挥发﹣﹣有毒气体
C.当心受伤﹣﹣腐蚀品 D.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3.(3分)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收集H2 B.收集O2
C.验证CO2的性质 D.验证CH4的性质
4.(3分)如图C60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碳世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B.C60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D.保持C60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
5.(3分)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且x﹣y=9.该粒子符号可能为( )
A.K+ B.Cl﹣ C.Cl D.Ar
6.(3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高锰酸钾中锰元素为+7价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④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⑤
7.(3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不同可燃物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起始时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将燃烧匙内的可燃物加热至燃烧或红热后,伸入瓶中塞紧瓶塞。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记录数据如表(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下列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可燃物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高度
①
镁带
等于3格
②
铁丝
几乎为0
③
红磷
约为0.6格
④
红磷
约为1.5格
A.实验①可能原因是:镁带除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B.实验②可能原因是:铁丝燃烧消耗的氧气与生成的气体体积相等
C.实验③可能原因是:红磷量太少,集气瓶中的氧气未完全反应
D.实验④可能原因是:红磷点燃后,插入燃烧匙时,未迅速塞紧瓶塞,有部分空气逸出
8.(3分)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10.8g。反应中除氧气外,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分子微观示意图
﹣
相对分子质量
﹣
﹣
46
﹣
A.Z的化学式为C2H6O
B.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
C.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
D.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5分)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1)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 (保留2位小数)。
(2)生活污水处理流程如图所示。图中步骤1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填操作名称),加絮凝剂的作用是 ,所得的初净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水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资源。下列反应都有水参加,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CO2+H2O═H2CO3
②2Na+2H2O═2NaOH+H2↑
③2H2O2H2↑+O2↑
④NH3+H2O═NH3•H2O
10.(3分)“分子运动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图1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图1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 (填“快”或“慢”)。
(2)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 处。
11.(6分)甲、乙、丙、丁、戊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丙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提示: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丙的名称为 。
(2)丁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甲为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戊→丁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
b.戊→丁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
c.乙﹣戊的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是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2.(6分)某兴趣小组对氧化铜与过量碳粉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重新进行实验,以测定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铁架台等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不与CO2反应,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②碱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可吸收H2O和CO2。
【供选药品】铜粉(含碳)样品、二氧化锰、碱石灰、浓硫酸、5%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I.在硬质玻璃管中加入质量为m的铜粉(含碳)样品,丁中装入药品后的质量为m1。
Ⅱ.控制甲中的装置,缓缓产生气体。
Ⅲ.点燃酒精灯,当玻璃管中的药品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灯。
Ⅳ.继续通入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称量丁的质量为m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方框内应选用如图2装置中的 ,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戊的作用为 。
(3)样品中铜的质量的表达式为 。
(4)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铜的质量分数 (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13.(6分)将2.60g含有杂质的氢氧化钙样品平分为五等份。将其中一份全部溶于水配成稀溶液,再缓缓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先有白色沉淀X生成,后白色沉淀X逐渐消失。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CO2+H2O═Ca(HCO3)2,生成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杂质可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1)氢氧化钙可由 与水反应得到。
(2)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冷藏食品 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C.氧气用于气割、气焊 D.活性炭用于净水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用于冷藏食品,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气用于气割、气焊,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利用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活性炭用于净水,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2.(3分)如图标警示的是( )
A.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B.当心挥发﹣﹣有毒气体
C.当心受伤﹣﹣腐蚀品 D.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分析】明确物质的性质,危险物品分类,熟悉相应的警示标志。
【解答】解:图中标志为易燃物质标志,该类物质易燃烧,应当心火灾,
故选:A。
【点评】在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图标,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实验室中很多图标关乎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要认真对待,要了解并熟记其含义。
3.(3分)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收集H2 B.收集O2
C.验证CO2的性质 D.验证CH4的性质
【分析】A、根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图中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长导管是出水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甲烷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图中所示装置正确,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气不易溶于水,用图中装置收集氧气时,长导管是出水管,短导管是进气管,图中所示装置错误,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验证CO2的性质,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长导管是进气管,图中所示装置正确,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甲烷具有可燃性,图中实验可验证CH4具有可燃性,所示装置正确,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4.(3分)如图C60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碳世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B.C60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D.保持C60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来分析;
【解答】解: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故正确;
B.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故正确。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正确;
D.C60由C60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分)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且x﹣y=9.该粒子符号可能为( )
A.K+ B.Cl﹣ C.Cl D.Ar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y=9可得:该微粒为离子,而y是最外层电子数,取值是8,x=9+y,通过代入y=8,可得x=17,所以为17号元素氯,但核外有18个电子,是氯离子。故该粒子是Cl﹣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3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高锰酸钾中锰元素为+7价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④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⑤
【分析】①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②根据纯净物的组成来分析;
③根据分解反应的概念来分析;
④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⑥根据混合物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解:①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
(+1)+x+(﹣2)×4=0,x=+7,即锰元素为+7价,说法正确;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如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④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灭火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说法错误;
⑤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法正确;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而不是元素,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化学知识即可解答。
7.(3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不同可燃物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起始时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将燃烧匙内的可燃物加热至燃烧或红热后,伸入瓶中塞紧瓶塞。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记录数据如表(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下列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可燃物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高度
①
镁带
等于3格
②
铁丝
几乎为0
③
红磷
约为0.6格
④
红磷
约为1.5格
A.实验①可能原因是:镁带除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B.实验②可能原因是:铁丝燃烧消耗的氧气与生成的气体体积相等
C.实验③可能原因是:红磷量太少,集气瓶中的氧气未完全反应
D.实验④可能原因是:红磷点燃后,插入燃烧匙时,未迅速塞紧瓶塞,有部分空气逸出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A、实验①可能原因是:镁带除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即能和氮气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②可能原因是:铁丝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③可能原因是:红磷量太少,集气瓶中的氧气未完全反应,即氧气过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④可能原因是:红磷点燃后,插入燃烧匙时,未迅速塞紧瓶塞,有部分空气逸出,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8.(3分)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10.8g。反应中除氧气外,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分子微观示意图
﹣
相对分子质量
﹣
﹣
46
﹣
A.Z的化学式为C2H6O
B.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
C.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
D.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Z的质量及各元素的质量,根据化学式及相对分子质量求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及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8.8g+5.6g+10.8g﹣16.0g=9.2g;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X是二氧化碳,Y是一氧化碳,W是水。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2.4g,氧元素的质量为:8.8g﹣2.4g=6.4g;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5.6g×=2.4g,氧元素的质量为:5.6g﹣2.4g=3.2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1.2g,氧元素的质量为:10.8g﹣1.2g=9.6g。
6.4g+3.2g+9.6g=19.2g>16.0g,所以Z中除了含碳、氢元素以外,还含氧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为:19.2g﹣16.0g=3.2g;
A.Z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6:1,由因为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所以Z的化学式为C2H6O,说法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5,说法错误;
D.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是乙醇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其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微观示意图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学会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掌握示意图中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5分)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1)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该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 4.32L (保留2位小数)。
(2)生活污水处理流程如图所示。图中步骤1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过滤 (填操作名称),加絮凝剂的作用是 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使其沉降 ,所得的初净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水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资源。下列反应都有水参加,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①④ (填序号)。
①CO2+H2O═H2CO3
②2Na+2H2O═2NaOH+H2↑
③2H2O2H2↑+O2↑
④NH3+H2O═NH3•H2O
【分析】(1)根据题干数据来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以及净化水的原理来分析;
(3)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解答】解:(1)这只坏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3600×24÷20)mL=4320mL=4.32L;故填:4.32L;
(2)图中步骤1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加絮凝剂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使其沉降,所得的初净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填:过滤: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使其沉降:混合物;
(3)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反应,因此①和④属于化合反应;故填:①④。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10.(3分)“分子运动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图1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图1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 慢 (填“快”或“慢”)。
(2)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该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 C 处。
【分析】(1)由图示数据分析即可;
(2)根据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白烟是氯化铵进行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考虑。
【解答】解:(1)由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
(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发生的反应是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属于化学变化;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氨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在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C处。
故答案为:(1)慢;(2)化学变化: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知道从图示中获取有用信息。
11.(6分)甲、乙、丙、丁、戊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丙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提示: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丙的名称为 二氧化碳 。
(2)丁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2CO+O22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2CO 。
(4)若甲为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戊→丁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
b.戊→丁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
c.乙﹣戊的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是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分析】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和水在光合作用下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解答】解: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和水在光合作用下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甲、乙、丙、丁、戊分别是氧气、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
(1)丙的名称为二氧化碳。
故填:二氧化碳。
(2)丁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O22CO2。
故填:2CO+O22CO2。
(3)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故填:CO2+C2CO。
(4)a.碳不完全燃烧放热,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吸热,如果是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过程中吸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b.碳不完全燃烧放热,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吸热,如果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则过程中放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c.乙﹣戊中,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前碳元素化合价是0,反应后碳元素化合价是+2,水蒸气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反应后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是0,因此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丙是二氧化碳,目前没有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abc。
【点评】本题是推断题,推断时,根据提供的信息及其物质的性质进行推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12.(6分)某兴趣小组对氧化铜与过量碳粉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重新进行实验,以测定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铁架台等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不与CO2反应,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②碱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可吸收H2O和CO2。
【供选药品】铜粉(含碳)样品、二氧化锰、碱石灰、浓硫酸、5%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I.在硬质玻璃管中加入质量为m的铜粉(含碳)样品,丁中装入药品后的质量为m1。
Ⅱ.控制甲中的装置,缓缓产生气体。
Ⅲ.点燃酒精灯,当玻璃管中的药品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灯。
Ⅳ.继续通入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称量丁的质量为m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方框内应选用如图2装置中的 c ,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装置戊的作用为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丁装置中 。
(3)样品中铜的质量的表达式为 。
(4)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铜的质量分数 偏小 (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分析】(1)根据题目信息与装置特点,需要控制氧气生成速率;
(2)根据碱石灰的性质,回答装置戊的作用;
(3)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求得碳的质量,然后根据总质量求得铜的质量;
(4)根据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的性质,回答此题。
【解答】解:(1)题目中要求控制氧气的输入速率,所以装置需要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而反应物为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所以装置为不加热装置,b不可以控制反应物的加入量,无法控制反应速率,c装置通过分液漏斗控制加入过氧化氢的量,可以控制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反应速率,c可以符合题意,d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但是不能控制反应速率;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故答案为:c;2H2O22H2O+O2↑。
(2)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中含有这些气体,需要去除这些杂质气体的影响;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丁装置中。
(3)碳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所以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中碳来源于碳粉,所以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碳粉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m2﹣m1)×=,样品质量为m,所以铜的质量=样品质量﹣碳粉质量=m﹣=;
故答案为:。
(4)装置乙吸收了甲中带出的水蒸气,避免进入碱石灰中,增加质量,增大了二氧化碳的质量,使得到碳粉质量增大,样品质量不变,而碳粉质量偏大,则剩余铜的质量减小,最终求得铜的质量分数变小;
故答案为:偏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13.(6分)将2.60g含有杂质的氢氧化钙样品平分为五等份。将其中一份全部溶于水配成稀溶液,再缓缓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先有白色沉淀X生成,后白色沉淀X逐渐消失。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CO2+H2O═Ca(HCO3)2,生成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杂质可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1)氢氧化钙可由 氧化钙 与水反应得到。
(2)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的制备分析;
(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消耗的氢氧化钙的质量。
【解答】解:(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氧化钙;
(2)设与0.22g二氧化碳反应消耗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CO2+Ca(OH)2═CaCO3↓+H2O
44 74
0.22g x
x=0.37g
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1.2%
答: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71.2%。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使沉淀减少。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2/15 17:14:57;用户:刘富良;邮箱:287520833@qq.com;学号:13137786
菁优网APP 菁优网公众号 菁优网小程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武汉市部分学校元月调考九年级化学试卷及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元月调考)2
这是一份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期末考化学试卷(元月调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