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3 短文两篇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43679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课件+视频素材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谈读书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谈读书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体知识,课文精讲,结构梳理,主旨归纳,本文考点回顾,课题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书对你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高谈阔论文采藻饰诘难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文中指见解高妙、内容广泛的谈论。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诘问,为难。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奋的样子。
围绕读书的话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观点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把握对比论证的特点,即从正反两方面或不同方面论述同一观点; (2)明确其作用:突出语句所在段落的分论点(中心句),没有分论点的,需要提炼概括观点。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和××作对比,突出论证了……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
作者认为读书的态度应是怎样?
文中“书亦可请人代读……味同嚼蜡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把握比喻论证的特点,即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论证观点; (2)明确其作用: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地论证语句所在段落的分论点(中心句)。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通俗易懂。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请人代读”价值高的书比作“水经蒸馏”,说明书经提炼后容易丧失掉大量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大大减少,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请人代读”的弊端。
在文中另找一处比喻论证的句子进行分析。
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其论证思路。
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水天同译《论学问》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曹明伦译《谈读书》
(1)词语运用题型。 ①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词语与××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③××词能否换为××词?为什么? ④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2)句子效果题型。 ①赏析议论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②本文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综合题型。要求赏析(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从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及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议论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②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从修辞的使用、句式的多样与变化等方面,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 及感情色彩。
常见答题模式归类如下:
①不能。××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或更换)后句子成了……意思,与原意不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不严密。②不能。××词语有……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方面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删去(或更换)后就……(如显得太绝对了)。
先指出能否颠倒,再说明理由。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在时间或事理程序上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①指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运用了口语、文言词语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庄重典雅),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模式:特点+例句。要点:①准确、严密;②朴实自然,概括简洁;③鲜明、生动,文学性强。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谈读书》一文体现出怎样的说理艺术?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劝诫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形容一下子了解领悟。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指极其狂傲,自以为了不起。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本文批驳了什么观点?在批驳过程中作者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连云港中考)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也就无所谓求甚解或不求甚解;然后又从正面论述了好读书才有发言权;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明确举例论证的特点,即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2)明确其作用:典型事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增强论述的力 量和说服力。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新疆中考)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的成效,有力地论证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的观点。
有同学认为,第7段内容冲淡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应当删去。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8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明确道理论证的特点,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2)明确其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若引用名言,则更具有权 威性,更具说服力。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印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结合你的读书学习经历,谈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
《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追溯根源,指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得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亮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用诸葛亮的事例证明观点
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谈读书》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说理,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你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150字左右)
运用排比句式,使说理气势增强,更具有说服力。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季羡林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严歌苓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
观书有感(其一)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同步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谈读书备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字词积累,整体感知,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课文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求甚解,学习目标,走近作者,背景链接,学习生词,文体知识,理清反驳思路,批驳观点,树靶子立观点,树靶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