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复习基础训练(人教版)物理专题
- 专题0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3声音的利用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2声音的特性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2声音的特性,文件包含2022年中考复习基础训练人教版物理专题02声音的特性教师版docx、2022年中考复习基础训练人教版物理专题02声音的特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1 小题 ,每题 1 分 ,共计21分 )
1.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 )
A.频率不变,音调变高B.频率变高,音调变低
C.频率变低,音调变高D.频率变低,音调变低
【答案】
D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解析】
声音的音调和物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物体振动会越慢,振动慢,振动频率小,音调比较低。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其伸出部分质量增大、体积增大,钢尺的振动会变慢,振动频率会变小,音调会变低,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在大型民族乐器合奏中,我们能明显地区分出二胡和笛子,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答案】
C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
解:由于二胡和笛子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故主要是通过音色来进行辨别,与响度、音调、振幅无关,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为增强居民对新冠病毒的科学防护意识,社区工作人员用大喇叭在小区内播放疫情防护知识。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
A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声速
响度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感觉不到;
(3)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我们使用扩音设备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大喇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所以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不是次声波,故B错误;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4. 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
【答案】
C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跟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
【解答】
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用大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改用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小,即钢尺会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5. 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 )
A.音色B.响度C.音调D.频率
【答案】
B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频率是指振动的快慢,可以影响到音调的高低。
【解答】
轻声是指声音小,而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6. 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老师常用“小蜜蜂”扩音器。扩音器的作用是( )
A.让声音传播的更快B.增大声音的响度
C.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改变声音的音色
【答案】
B
【考点】
响度
【解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
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老师常用“小蜜蜂”扩音器。扩音器的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故ACD错误,B正确。
7. 在国庆七十周年联欢会上,师生引吭高歌《我和我的祖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国之情。“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答案】
A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BCD错误。
8. 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乐音三个特征的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噪声
【答案】
D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音调、响度、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解答】
音被分为乐音和噪声两大类,乐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音调,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响度,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而噪声不是乐音的特征。
9. 中国民族乐器笙、古筝、扬琴等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听众区分这些乐器主要依靠( )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
【答案】
C
【考点】
音色
【解析】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
不同的乐器,产生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所以区分这些乐器主要依靠音色。
10. 医务人员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使用的器材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接听患者心跳和呼吸声音,能升高音调
B.注射时针筒能抽取到药液,是因为药液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
C.喷洒消毒液后,过一会儿病房里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
D.医生夹取消毒棉擦伤口的镊子是省力杠杆
【答案】
C
【考点】
扩散现象
杠杆的分类
大气压强的存在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A、利用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发散,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B、注射器抽取药液是利用大气压来完成的;
C、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D、分析镊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得出结论。
【解答】
解:A.听诊器是让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通过橡胶管中的空气来传播的,减少了声音的发散,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注射器抽取药液是利用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药液压入注射器内,故B错误;
C.我们闻到了消毒水的气味,是因为消毒水的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进入我们的鼻子引起嗅觉,故C正确;
D.镊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超声波的产生
【答案】
A
【考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传播条件
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教材知识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
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故A正确;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B.图乙: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
C.图丙:医生用B超查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防噪声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答案】
A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声与信息
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4)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A.运动员在水中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液体能传声,故A正确;
B.演奏古筝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医生用B超查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防噪声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3. 在线学习期间,小明使用手机收看老师的教学直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听到的讲课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老师戴口罩讲课时响度变小,音调变低
C.用耳机听课能在声源处减弱讲课声对家人的影响
D.直播时老师与摄像头的距离应小于摄像头的焦距
【答案】
C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响度
声音的产生
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
解:A.小明听到的讲课声是手机的扬声器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当老师戴上口罩之后讲课时,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变小了,即响度变小,音调不变,故B错误;
C.用耳机听课时,可以在声源处减弱讲课声对家人的影响,故C正确;
D.摄像头与照相机原理相同,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直播时老师与摄像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C.
14. 万峰林的晨昏,清脆蝉声,婉转鸟语,应和着万峰湖的涓涓流水.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正确的是( )
A.鸟鸣声、流水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不同的鸟鸣声
C.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D.鸟鸣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
【答案】
A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噪声及来源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音色
【解析】
(1)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音色来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声。
(3)介质不同,声速一般不同。
(4)物体的振动有规则,并且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才属于乐音。
【解答】
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人们主要通过音色分辨不同的鸟鸣声,故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传声速度,液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小于水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在人们休闲娱乐时鸟鸣声属于乐音,鸟鸣声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时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B.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从电话听筒中,能听出对方是谁,这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
C
【考点】
声与能量
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速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与声音的特性无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
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大小无关,所以响度大的声音和响度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等,故A错误;
B.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C.不同的人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从电话听筒中,能听出对方是谁,就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根据响度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D.“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答案】
B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
(4)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
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
C.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不借助其他设备直接用语言交流
D.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
D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声与能量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调节音量是改变响度;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音色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解:A.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B错误;
C.当宇航员在太空中时,由于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直接对话,需要借助于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8. 如图所示,用潮湿的手摩擦杯口发声,仅改变杯内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答案】
B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响度等产生的影响。
【解答】
解:用潮湿的手摩擦杯口发声,只改变杯中的水量,杯子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而振幅不变,所以响度不变,音色和速度也不变,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 晚上,爸爸对小明说“请把电视声音调小点,不要影响邻居休息.”这里“调小”的是声音的(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
【答案】
C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解答】
解: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当电视音响振动幅度大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会很大,所以这里“调小”的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C.
20. 下列词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小的是( )
A.震耳欲聋B.声如洪钟C.轻声细语D.鼾声如雷
【答案】
C
【考点】
响度
【解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本身有关。
【解答】
解:AB.震耳欲聋、声如洪钟意思是声音很大,说明响度很大,故AB不符合题意;
C.轻声细语意思是声音小,说明响度小,故C符合题意;
D.鼾声如雷形容睡觉时的鼾声非常大,也就是响度非常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我们无法区分音调和响度相同的声音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
B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声音的产生
【解析】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减弱噪声的三种方式: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
解: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音调和响度相同,由于每个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声音,故C错误;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7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21分 )
22. 如图所示,有的老师上课会使用“小蜜蜂”,使自已讲话能让学生听得更清楚,它由一个带扬声器的机体和一个挂在嘴边的麦克风(小话筒)连接而成,关于“小蜜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音调
B.增大响度
C.小话筒端可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D.小话筒端可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答案】
B,C
【考点】
响度
【解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
【解答】
(2)话筒是一种常用的声传感器,其作用是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23. 如图所示是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一些成果.关于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图甲中悬挂的这组编钟可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B.图乙中篆刻刀的刀口做得很锋利是为了减小压强
C.图丙中的戥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量物体质量的
D.图丁中司南指示南北利用了地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答案】
A,C,D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地磁场
杠杆的应用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3)戥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戥子利用的是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力臂的大小关系得出物体的质量与秤砣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测量的是物体的质量;
(4)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叫做地磁场,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解答】
解:A.编钟由一套大小不同的钟组成,通过敲打可以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从而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故A正确;
B.篆刻刀的刀口做得很锋利,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B错误;
C.戥秤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大小的工具,它利用的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故C正确;
D.地磁场能对地球附近的磁体产生磁力,所以司南能够指南北是受地磁场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ACD.
24. 关于信息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的
B.利用半导体材料可以制作二极管
C.“北斗”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D.光纤具有抗干扰、信号衰减小的特点,光纤通信是依靠激光折射传递信息的
【答案】
B,C
【考点】
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半导体的作用
四种通信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
(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2)制作二极管的材料主要是半导体;
(3)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来传信息;
(4)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从光纤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后在另一端放射出来,然后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
【解答】
解: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A错误;
B.制作二极管的主要材料就是半导体,B正确;
C.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来传信息的,C正确;
D.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发生反射传递信息的,D错误.
故选BC.
25. 小丽家今年新买了一辆轿车.高兴之余,她通过对自己家汽车的观察和了解,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轮胎用橡胶制成利用了它良好的弹性
B.避震弹簧在被压缩时弹性势能会增加
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测车后方情况
D.冬天为汽车加注的防冻液凝固点较高
【答案】
A,B,C
【考点】
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熔点和凝固点
弹力
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
要解答此题需掌握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超声波的应用、液体凝固点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解答】
解:A.橡胶的耐磨性能好、弹性好,轮胎用橡胶制成利用了它良好的弹性,故A正确.
B.避震弹簧在被压缩时,形变程度变大,故弹性势能会增加,故B正确;
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测车后方的情况,故C正确;
D.冬天为汽车加注的防冻液凝固点较低,不易结冰,故D错误.
故选ABC.
26.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后党和政府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科学施救.在采取的救护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救援人员用一种大剪刀将钢筋剪断,刀口很锋利它可增大对钢筋的压强
B.空投物资若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C.护士用针筒抽取药液时,药液因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而进入针筒
D.医生用B超检查伤员内脏是否受到损伤,是利用了次声波
【答案】
A,B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平衡状态的判断
大气压强的存在
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
(1)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2)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
(3)针筒吸取药液时,是大气压把药液压入了针筒.
(4)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解答】
解:A、刀口很锋利,这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对钢筋的压强,故A正确;
B、因为空投物资匀速下降,所以它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B正确;
C、针筒吸药液这一现象中,药液不是吸上去的,而是被大气压压上去的,故C错误;
D、医生用B超检查伤员内脏是否受到损伤,是利用了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AB.
27. 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各地组织唱红色歌曲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歌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悠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听众的耳朵中的
C.大家一起合唱时,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合唱可以提高音调
D.激昂的旋律使听众热血沸腾,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
A,B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声与能量
【解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
(2)声音的依靠介质传播,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多个频率相同的声音叠加在一起,增大响度;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
解:
A、人唱歌发声的发声体是声带,故A正确;
B、歌声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故B正确;
C、多人唱同一首歌增大了响度,传播的远,故C错误;
D、歌声传递了让人热血沸腾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A、B.
28. 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各地组织唱红色歌曲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歌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大家一起合唱时,声音传的很远,因为合唱可以提高音调
C.悠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听众的耳朵中的
D.激昂的旋律使听众热血沸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
A,C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
(2)声音的依靠介质传播,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多个频率相同的声音叠加在一起,增大响度;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
解:
A、人唱歌发声的发声体是声带,故A正确;
B、多人唱同一首歌增大了响度,传播的远,故B错误;
C、歌声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故C正确;
D、歌声传递了让人热血沸腾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AC.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30分 )
29. 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说话“轻声”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________;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________;我们仅凭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判断出对方是谁,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进行判断的.
【答案】
响度,产生,音色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1)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
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
打电话时,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
30. 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答案】
音色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
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31. 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________;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答案】
音调,90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人耳的构成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解析】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解答】
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笛孔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2. 早晨,我们听见的闹铃声,是由闹铃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分清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答案】
振动,音色
【考点】
音色
声音的产生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跟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
(1)闹铃声是由闹铃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物体的材料不同,振动时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33. 实验用的音叉上通常刻有一个数值(如图),表示该音叉所产生声音的频率。此数值越大的音叉,敲击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高。
【答案】
音调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解析】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的。
【解答】
音叉振动的频率越大,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34.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频率为256Hz的A音叉和频率为440Hz的B音叉中,________(选填“A”或“B”)音叉声音的音调较高.
【答案】
振动,B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
解: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56Hz表示每秒音叉振动256次,440Hz表示每秒音叉振动440次,说明B音叉振动比A音叉振动快,B音叉比A音叉音调高.
35. 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小提琴,小提琴发声是因为琴弦在__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
【答案】
振动,音调
【考点】
声音的产生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
解:演员在演奏小提琴时,琴弦振动发声;
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36. 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敲击频率256Hz和440Hz的音叉得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图(选填“甲”或“乙”)是敲击频率256Hz的音叉得到的波形.
【答案】
甲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由图象知:甲的频率低,故甲是敲击频率256Hz的音叉得到的波形.
37. 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__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振动,音色,信息
【考点】
声与信息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声音的产生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
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38. 如图,小明把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将细绳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请另一位同学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由衣架________产生的;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敲衣架,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会发生变化。
【答案】
振动,响度
【考点】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
【解析】
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小明听到的声音是由衣架的振动产生的。
用不同的力敲衣架,衣架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会发生变化。
四、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4 分 ,共计28分 )
39. 回答下列小题.
(1)在石油、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种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电动机工作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同时,还要向空气中散热,这些散失的内能无法再自动转化为电能,是因为能量转化具有________性.
(2)“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赞誉“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如图所示)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波涛声震大明湖”用来形容泉水喷涌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 (选填“音调高”“响度大”或“音色美”);在阳光的照射下,泉边水面的雾气慢慢散去,泉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泉水的内能__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从发电站到用电地区,通常都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为减少远距离输电中的电能损失,根据焦耳定律,就要尽可能地减小输电线中的________ ,因此在目前技术水平下要采用高电压输电. ________(选填“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或“超导材料”)的出现,为我们将来利用其零电阻特性实现远距离大功率输电提供了可能.
【答案】
(1)石油,方向
(2)响度大,增大
(3)电流,超导材料
【考点】
能源的分类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超导体的特点及应用
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1)在石油在使用后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为不可再生能源;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地热能能远远不断地获得,属于可再生能源;电动机工作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同时,还要向空气中散热,这些散失的内能无法再自动转化为电能,是因为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2)“波涛声震大明湖”用来形容泉水喷涌时发出声音大,所以响度大;在阳光的照射下,泉边水面的雾气慢慢散去,泉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泉水的内能增大.
(3)为减少远距离输电中的电能损失,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就要尽可能地减小输电线中的电流;在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根据P=UI可知,提高电压能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因此在目前技术水平下要采用高电压输电.超导材料的出现,为我们将来利用其零电阻特性实现远距离大功率输电提供了可能.
40.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答案】
振动,振幅,频率
【考点】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
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过程结论
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①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丘乓球也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③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重难点题型分类汇编与专项突破专题02声音的特性辨析试题含解析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课后复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课时 声音的特性,音色,定义,频率,频率相关知识、波形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微专题演练——声音的特性,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振动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