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1: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阅读,作者都观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 ______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有何妙处?
3.古诗词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2)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本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古诗词赏析,回答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作者都观看到了哪些景物?
5.请你用简洁而生动地语言描述一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作者是 ______(朝代)__________(姓名)。
7.首联中的______、______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即柳絮,“子规”即布谷鸟,这两个意象渲染了令人伤感的气氛。
B.“闻道龙标过五溪”传达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我寄愁心与明月”意思是: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D.“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因朋友降职而无比愤怒的心情。
10.下列对《峨眉山月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C.“夜发清溪向三峡”写诗人夜晚留宿在清溪,计划早晨出发去三峡。
D.“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景象。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对“一夜”和“尽”进行赏析。
(2)本诗前两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请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1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中哪两个词点明秋日给人的不同感受?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赏析。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问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测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5.如果把下面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请说说你的理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17.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展开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要求:不少于50字)
19.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潮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D.颈联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0.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21.这是一首边塞诗,请你说说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这首曲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____________(人名)。
2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4.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2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阅读古诗,完成下列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通过“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渲染了凄凉(悲凉、伤感)的气氛。
B.“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这显示出朋友被贬之地的偏远。
C.朗读结尾两句时句和句之间须停顿稍长,以制造悬念,突出末句在全诗中的重要性。
D.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远谪的友人。
28.李白诗中擅长运用地名来传情达意,请找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峨眉山月歌》中用到的地名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链接材料: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9.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0.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3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的表达效果。
33.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4.结合“澹澹”和“竦峙”两个词语,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35.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36.阅读《观沧海》,回答以下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水何澹澹……洪波涌起”主要是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此处写景,动静结合。诗人先写_____,再写_______,写景由动到静;然后由写山岛上静态的丛生的树木、茂盛的百草,转到写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的波澜,这是由_____到_______。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极富想象力。请你用自己的话将这几句诗在头脑中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7.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对萧瑟荒凉的秋景的描写,体现了“逢秋悲寂寥”的常情。
B.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等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诗中的“排”字是“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D.这首诗前两句先引出自己的见解,后两句推出“证据”,全诗一论一据,明朗刚健。
3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0.潼关城的地势(_____)(选用该诗中一字填空),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城地理位置具有(_____)(填一四字词语)的特点,是一天然关隘。
41.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试结合诗歌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2.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有什么用意?
43.对于诗歌的最后两句,清代沈德潜评论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分析这两句“新”在何处。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日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4.从古典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__,“天净沙”属于________名。
45.曲中的“断肠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思”就是指在秋天里的思绪情感。
B.“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C.“古道西风瘦马”是对游子生存状态的具体描写。
D.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7.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4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9.“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同样是秋景,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①______的图景,表达了诗人②___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③______的情感。
50.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述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
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5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运用对比的手法;②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③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①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②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③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分析】
1.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感情理解。
从“自古”和“我言”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悲寂寥”和“胜春朝”可知对比的内容是古人悲秋和“我”颂秋;一个“胜”字,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
本题考查炼字。
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一个“排”字,表现了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直冲云霄了;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不颓废消沉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3.
(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几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春风吹拂,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船儿顺江而下。
(2)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诗词中景物的特点,并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连贯的语言表述出来。“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富含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
4.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5.示例:随着一阵阵萧瑟的秋风,一高一低滔天的海浪,发出了惊天的声响,风声与海浪声构成了一首宏大而壮阔的交响曲。
【解析】
4.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1)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根据诗意可以找到诗中出现的景物: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秋风、太阳、月亮、银河。但是结合诗意可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不是作者看到的景物。而“秋风”是听到的,不是看到的。
(3)故作者看到的景物有: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5.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答题思路:描写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要抓住具体的景物,根据诗句的主题、营造的氛围,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细腻、具体地描绘画面。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大海波涛汹涌,巨大的波浪层层叠叠拍打岸边,发出惊雷般的的响声,大海、天空,风声、浪声,汇聚在一起,壮阔无垠。
6. 唐 王湾
7. 客路 行舟
8.“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解析】
6.
本题考查诗歌的基本文学常识。根据课内介绍可知,《次北固山下》 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7.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诗人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流露出诗人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据此分析,可得出答案。
8.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此句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能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D
10.C
【解析】
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 “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夜发清溪向三峡”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选项中“诗人夜晚留宿在清溪”的理解有误;
故选C。
11.
(1)“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江水几与岸平。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回眸西探;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和诗句意思理解分析。
“潮平两岸阔”意思是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阔”,是“开阔”的意思,因为“潮平”,所以“两岸阔”,展现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宏大的景象。
(2)
本题考查描写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如: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轮红日已从东方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12.
(1)“一夜”是指征人无时不在望乡,此从时间上说;“尽”是“全、都”的意思,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有着不尽的乡愁。
(2)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要在把握诗歌主旨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分析解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一夜”表时间,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那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他们整夜都在望着自己的家乡;“尽”是“全部”的意思,说明征人个个披衣而起,如霜的月色引发浓浓的乡愁。“一夜”和“尽”抒写了戍边将士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赏析,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中意象特点的把握,注意“回乐烽前沙似雪”中的“似雪”“如霜”两个词。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前两句写出了受降城格外空寂惨淡的夜景,三句传声,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象、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如:诗人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空寂惨淡,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笛声的扩散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13.
(1)寂寥、春朝
(2)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满载诗人的诗情,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第一、二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寂寥”是以往文人墨客因秋天景色凄凉内心的感受;联系诗文三、四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可知,作者因秋天天气晴朗,有白鹤扶摇直上飞上云霄,而有“胜春朝”之感。
(2)
本题考查诗文画面描绘。
描绘画面应该根据句意,抓住关键事物,用修饰性词语加以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画面示例:秋天晴空万里,风轻云淡,有一只仙鹤拨开云雾,扶摇直上,载着诗人的满心诗情,飞上云霄,将秋天的寂寥吹散。
14.
(1)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2)C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和画面理解。
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
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第一幅图,江面宽阔,两岸渺远,可见江水上涨,与岸齐平;江中一舟,高悬风帆,正迎风而进,与诗中画面相吻合。第二幅图画,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座小岛,好像一个湖,而不是江;一船帆落,好像搁浅,水面狭窄,与诗句画面不符。故选图一。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项“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理解有误颈联写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故选C。
15.既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写了作者晚年时,虽然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金人的进犯,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抒发了诗人的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由此可见,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
16.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意思对即可)
17.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分析】
16.
本题考查理解意象作用的能力。“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是作者的兴感之由,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17.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关切之意。
18.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行舟之人视野因之开阔。顺风而行,大风将帆鼓成弧形,船帆高高挂起,真是一幅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行船图。
19.D
【分析】
18.
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示例: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旧的一年还没有结束,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故选D。
20.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回乐峰前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受降城之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铺大地。
21.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20.
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与描绘。作答时,需正确理解指定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适当的理解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前两句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适当扩写即可。
示例:从受降城上,远望回乐峰上的烽火台依稀可见,绵延数里的黄沙在月光下就像堆积的白雪;近观,城外的原野一片辽阔,月光如霜,一泻千里。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22. 元代 马致远
23.C
【分析】
2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3.
本题考查作品主题情感的分析。
“断肠人在天涯”句意为: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此句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点睛之笔,使得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表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意为: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选项与题干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故选C。
24.“生”是“出生”的意思,“入”是“进入”的意思;“生”和“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来的景象,蕴含了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5.表达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分析】
24.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5.
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根据诗中的“乡书”和“归雁”这两个词语,可知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26.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详解】
考查诗歌内容和主旨。
本诗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客路”指旅途。前一句交代了作者此时正远离家乡,后一句交代了作者乘船漂泊于江南水上。
本诗尾联点明了主旨。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此时的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异域他乡,远离家乡与亲人,又值新年与旧年交替之时,心中的孤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更加深重了几分,所以才会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把家信捎到洛阳边上的家里。
27.D
28.“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的同时,也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之贬的不平与对这位前辈的关心担忧;“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青溪驿)”“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27.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诗人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因此,这里明月是寄托情思之物,而非寄给友人之物。
故选D。
28.
本题考查诗歌中地名的用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体现了对友人被贬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诗中指王昌龄。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指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龙标”“五溪”和“夜郎”能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王昌龄的贬官,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是什么大事。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因此,用这一组地名既说王昌龄遭贬谪的地方遥远荒僻,又表明自己对他的同情与关怀。《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写自己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作者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让人感觉到穿行速度的快,又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想的情怀(对友人的思念)。
29.
(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2)表达了他广阔的胸襟以及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运用夸张的手法,同时还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作者的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理性和抱负。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首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又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政治抱负。
30.“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31. 设问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分析】
30.
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赏析。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传神地刻画出广阔浩淼的意境。
31.
本题考查诗句表达方式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一问一答,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式。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因为是“客路”,又值旧年将尽、新年到来之际,自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2.示例一: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在“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中,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情以及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示例二:两个“期”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33.示例一:诗人通过想象他日与妻子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欢乐情景。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及渴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解析】
32.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两个“期”形成了对比,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情以及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33.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想象他日与妻子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欢乐情景“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语,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此句情景交融,构思奇特,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既宽慰了自己,也安慰了妻子,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表达诗人的孤寂之情和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一片深情。
34.“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是动景;“竦峙”是高耸挺立的样子,是静景。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5.本诗借景抒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分析】
34.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意为: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这两句是曹操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动态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静景,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海的壮阔。
35.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诗歌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景抒情,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6.
(1) 海水 山岛 静 动
(2)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每天仿佛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缓缓落入到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手法的把握。
“水何澹澹”一句描写了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写出了海水的动态。“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写出了山岛的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山岛上静态的丛生的树木、茂盛的百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的波澜,这是由静到动。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解答此类题型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划线句的意思: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把月亮、太阳的升落以及银河的灿烂景象描绘出来。语言要简洁,不能遗漏画面内容。
37.
(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和风吹来,恰好把帆儿高悬,船一路顺风驶去。
(2)示例:
1.修辞方法: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两两对仗,词性相同,句式工整,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交替。
2.炼字:“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
3.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的能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句意: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要展开想象,结合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和风吹来,恰好把帆儿高悬,船一路顺风驶去。
(2)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从炼字上看,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修辞上看,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江春”,“生”“入”,“残夜”“旧年”两两相对,句式工整,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而且,“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字“入”字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交替。
(3)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38.A
3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心境。
【分析】
38.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所以A项“体现了‘逢秋悲寂寥’的常情”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A。
39.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失败,于是被贬至朗州。此时作者内心感到苦闷,但并不消沉。这首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借以抒发了一种励志冶情的乐观豁达的思想。据此可概括作答。
40. 高 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等,只要有“依傍山水”的意思即可)。
41.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在作者看来仍然受到了束缚,一个“嫌”字融进了诗人要冲破束缚、勇往直前的渴望;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一峰比一峰高,不知何谓平坦,“不解平”其实是诗人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写照。(意思对即可)
【分析】
40.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以云之“高”侧面表现潼关城的地势之“高”;“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可见其依山傍水是特点。
41.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42.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暗喻诗人关怀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43.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朋友天各一方,便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表达了对朋友的牵挂、思念、慰藉之情。
【分析】
42.
本题考查意象的理解。前两句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关切之情。
43.
本题考查手法的理解。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故而有新意。
44. 小令 曲牌
45.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46.D
【分析】
44.
本题考查题目的理解及诗句内容的把握。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
45.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由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可以理解骑在马上的人就是下文的“断肠人”,也就是“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作者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46.
D.有误,“枯藤老树昏鸦”不是诗眼。诗眼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诗人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故选D。
47.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回答即可。例:夜将尽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吹雨打的声音,在迷糊的梦境中,仿佛看见自已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48.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分析】
4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解答描述诗歌画面的题目,首先要阅读诗歌,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注意不要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最后两句诗歌描述的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里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48.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表明了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自弃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千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关。这两句述志,表达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抒发渴望战场杀敌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9. ①漂泊他乡,羁旅天涯 ②孤寂/愁苦/思乡 ③奋发进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豪迈
50.示例①:在萧瑟的秋风中,在苍凉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诗人骑着一匹衰弱消瘦的老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示例②: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水天相接。一只白鹤凌空而起,像箭一样直冲云霄,矫健凌厉。
【分析】
49.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两首诗同样写秋景,马致远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表现了自己羁旅在外的游子之思,漂泊他乡,如无根浮萍,羁旅天涯。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寂与愁苦,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刘禹锡则一反悲伤的基调,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明丽美好,作者作诗的豪情随白鹤一飞冲天,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志趣。
50.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古道蜿蜒,一匹消瘦的老马,伴着一位孤独的旅人,走向远方。晴空一鹤排云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一派秋色正好。一只洁白的鹤乘风而起,如箭一般冲向云霄。
51.A
52.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流露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
51.
A.“正面描写”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故选A。
52.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和理解作者情感。“河流大野犹嫌束”,从河的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