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教学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新课导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光武中兴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四、合作学习。学生先讨论,后讲解。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五、课堂小结东汉的兴衰1.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黄巾起义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P39-41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方向性问题:本课历史跨度大,历史专有性名词多,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清东汉兴与亡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了解重要事件节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2.方法性问题:通过历史图片、表格、历史歌谣、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方面。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3.专业性问题(微表达——学科重点、有效方法、感悟心得)依据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增强历史说服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和重要途径,但是史料实证在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也是有局限性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光武中兴——崛起,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衰落,黄巾起义——崩溃,感悟与启示——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