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1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4430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二、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1.讲述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提示: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展示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3.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讲述袁绍和曹操这两个军阀的情况。4.出示材料,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5.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完成表格内容。提示:6.展示历史剧场,指导学生分析曹操胜、袁绍败的原因。提示:曹操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2)经济上:开荒屯田;(3)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4)在重用人才。袁绍失败的原因:(1)傲轻敌;(2)听不进正确意见。7.指导学生复述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1.展示《天下形势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完成表格内容。提示:3.指名复述赤壁之战。4.启发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④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提示:2.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导学生记住三国的地理位置。3.启发学生思考: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重视生产的?抓住其各自特色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提示:魏国注重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注重丝织的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注重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吴国大将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即当今台湾地区。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有了更客观的评价。戏曲中的曹操是一位白脸奸相,但经过我们对本课的学习研究,曹操不但不是奸诈小人,而且对历史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也要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不能如戏曲那样片面认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能突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A.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官渡之战,小结 利用歌谣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堂互动,传授新知,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