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迁移,巩固提高,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重点:和的符号的确定。
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比较下列各对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1)7和4; (2)-7和4; (3)-3.5和-4; (4) - 和-
2、说明下列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
(1)小兰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前进了-2米;
(2)北京的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又上升了-1℃;
(3)汽车向东走了4千米之后,再向东走了-2千米。
3、根据上述问题,回答
(1)小兰两次一共前进了几米?
(2)北京的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几度?
(3)汽车一共向东走了几千米?
你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最终结果?如何表示?这个算式与小学时学过的加法有何不同?由此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课本P19中的引例(ppt),
问题: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规定向东为正,
同向情况:(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同号两数相加的方法,教师归纳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异向情况:(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
(4)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
类比于同号两数相加法则,由学生讨论、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教师可对确定符号和确定绝对值的值两部分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观察和的符号,绝对值和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的关系。教师归纳法则,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除了同号、异号两种情况外,还有什么情形?引导学生从数的正、零、负三类情形进行讨论。
教师完整地板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指出建立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和法则的合理性。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3、强化理解,总结步骤:( - 4 ) + ( - 8 ) = - ( 4 + 8 )= - 12
( - 9 ) + (+ 2) = - ( 9 - 2) = -7
运算步骤:1、先判断类型(同号、异号等);2、再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符号法则+算术加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计算下列各式:
(1) (一8)+(一12); (2) (一3.75)+(-0.25); (3)(一5)+9; (4)(-10)+7
(5) 0 +(-2.7); (6) ; (7) (-5)+ 5.
2、完成课本的P21“练习”
四、总结反思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有理数加法的数轴表示;3.有理数相加,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4.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不一定大于加数。
五、课后作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1.4 分式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反思小结,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总结反思 有理数减法法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1.6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总结反思,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