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18.1 勾股定理教案及反思
展开《18.1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着的关系,熟练地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和其他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准确地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熟悉勾股定理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疑难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准确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过程
1.按教材的思路讲解,带领同学一起做推导的例子,并归纳相关的知识点:
勾股定理是把形的特征(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转化为数量关系(a2+b2=c2),不仅可以解决一些计算问题,而且通过数的计算或式的变形来证明一些几何问题,特别是证明线段间的一些复杂的等量关系.在几何问题中为了使用勾股定理,常作高(或垂线段)等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2.为了计算方便,要熟记几组勾股数:
①3、4、5;
②6、8、10;
③5、12、13;
④8、15、17;
⑤9、40、41.
3.勾股数的推算公式:
罗士琳法则(罗士琳是我国清代的数学家1789――1853)任取两个正整数m和n(m>n),那么m2-n2,2mn,m2+n2是一组勾股数.
4.典型例题分析:
例1: 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1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____
依据这个图形的基本结构,可设S1、S2、S3、S4的边长为a、b、c、d ,则有a2+b2=1,c2+d2=3,S1=b2,S2=a2,S3=c2,S4=d2.S1+S2+S3+S4=b2+a2+c2+d2=1+3=4
例2: 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 .
分析一:a==
∴a是以2a和a为两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分析二:a=
∴a是以3a为斜边,以2a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
5.要学会用方程观点解题:
例3:已知:如图7,△ABC中,AB=3,BC=4,∠B=90°,若将△ABC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求折痕EF的长.
分析:当解这样的问题时,由轴对称的概念,自然想到连AF.由已知,可得 ,因此欲求EF,只要求AF的长.设AF=x,则FC=x,BF=4-x,只要利用Rt△ABF中,AF2-BF2=AB2这个相等关系布列方程x2-(4-x)2=9,问题就可以解决.
6.课堂小结:
(1)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a+b=c,这种关系我们称为勾股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7.作业:
P55页第1.2题.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18.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18.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例题的意图分析,课堂引入,例习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 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 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共2页。
初中沪科版18.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沪科版18.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