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 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
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于()
A.公元前 3 世纪初期B.公元 3 世纪 20 年代
C.公元前 2 世纪初期D.公元 2 世纪 20 年代
三国时期哪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A.魏国B.吴国C.蜀国D.东晋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
5 万——20 万(号称 80 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
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B.西晋C.北魏D.前秦
“八王之乱”的出现与西晋初年实行的什么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A.实行世袭制B.分封诸王
C.政治腐化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四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C.都处于全国分裂时期D.都因少数民族的袭扰而结束
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齐宋梁陈B.陈齐梁宋
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
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右边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 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公元 383 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 a 政权的建立者是()
A.匈奴族B.鲜卑族
C.氐族D.女真族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把都城迁到了() A.开封B.北京
C.洛阳D.建康
小明:众爱卿,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为正道。今日始,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违者降爵罢官。
小华: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旨!
和下边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
A.商鞅变法B.张骞出使西域C.北魏孝文帝改革D.甘英出使大秦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小明的爸爸想要带领全村人民致富,为选择适合本村所在的北方地区自然规律的项目,他想查阅总 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我国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正在就读七年级的小明到书店为爸爸购买了这部著作。小明为父亲购买的农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B.《水经注》 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
A.①②B.①③④
C.①④D.③④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统一之后的一次大分裂,而分裂中又有统一。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结合 课文内容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请在图中填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四个政权名称。(4 分)
这一时期发生了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和一次少数民族改革。请列出这次战役的名称和这次少数 民族改革的名称。(2 分)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次短暂的统一。说出这个政权的名称及其短暂而亡的原因。(4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一中的“商君”在当时哪个国家实行变法?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3 分)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 分)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 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4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赵钱孙的家世: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是黄河流域的务农家庭。
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 A之战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后在 B之战中侥幸逃生,返回家乡务农。他为人精明,善于持家,精通农活,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殷实人家。
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
祖父,在与新迁入本地的氐族人的冲突中被杀,赵钱孙家道中落,日益穷困。 父亲,被前秦皇帝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 C之战后不知下落。
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钱孙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待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
上文中 A、B、C 分别指哪三次战役?赵钱孙如果一定要搬家,往哪儿搬?为什么?(6 分)
材料二 李富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是长江下游的务农家庭。东汉时他的太祖父以种稻为生,种稻方法为“火耕水耨”。虽辛勤耕作,但家里仍然没有什么积蓄,只是勉强不饿肚子。李富也是务农,精通农 活,用二牛抬杠耕田,深耕细作,懂得积粪肥种田技术。每年粮食都有好的收成,生活较为殷实。
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李富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 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一时 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了解这段历史的文化发展。(1)小明同学总结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特点,请给他总结的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①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 。(2 分)
②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 。(2 分)
北魏孝文帝崇信佛教,他在位时大力开凿石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佛教广为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3 分)
这一时期政权割据,战争连绵,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归纳原因。(3 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巨鹿之战是公元前 207 年秦军与楚军展开的一场大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
2.C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中曹军被孙刘联军打败。故答案为C 项。
3.C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根据表格中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 万——20 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是赤壁之战。发生于 208 年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军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故选 C 项。
4.B 本题考查魏、蜀、吴的建立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 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 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 年,是公元 3 世纪 20 年代。故选B 项。
5.B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6.A
7.B 280 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316 年,西晋灭亡。西晋曾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8.B
9.B 四个政权中,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定都洛阳,前秦定都长安,由此可排除A 项;曹魏、前秦和北魏都统一了黄河流域,西晋统一了全国,因此可排除C 项;只有西晋是因少数民族的袭扰而结束的,可排除D 项。所以B 项正确。
10.D 420—589 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
11.C
12.A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南方出现“北方面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故选A 项。
13.B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14.B本题考查根据图片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示意图,与a 政权并立的是宋、齐、梁,a 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由此判断a 政权是北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故选B 项。
15.C
16.C根据材料中“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为正道”“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材料记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17.C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
18.A《齐民要术》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介绍了北方地区关于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19.C解答本题时需抓住限制词“北方”。
20.A
二、非选择题
参考答案 (1)(如下图)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西晋。原因:统治集团腐朽;内部争夺皇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参考答案 (1)秦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三条即可)
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参考答案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可以往江南搬。因为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
(2)从没有什么积蓄、勉强不饿肚子到每年粮食都有好的收成,生活较为殷实(或者从贫穷到比较富裕等)。变化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等。
参考答案 (1)①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统治者推崇佛教,愚昧人民,以维护其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颠沛流离,他们希望在精神上得以解脱;而佛教宣扬生死轮回,使人们能在虚幻中得到一点慰藉,消除面对死亡威胁和流亡的痛苦等。(言之有理即可)
民族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佛教的传入,继承和发扬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