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步法,快速读懂传记类文言文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阅读第一步就是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第三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 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其次,理清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人物关系。(1)谢弘微“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2)过继后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明。(3)谢混向谢思夸赞谢弘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同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童幼时”,提示语“曰”,虚词“之”。【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 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解析】 “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的是谢混,不是谢弘微。【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句子要抓住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文言句式等得分点。(1)句中,循:遵守。事:服侍,侍奉。党:亲族。(2)句中,臧否:褒贬。以:介词,用。乱:打乱,扰乱。【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以了解人闻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来定会成为才能出众之人,能有这样的儿子,可以心满意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节俭,而嗣父家产业都很丰盈,但他只承继了嗣
父的几千卷书,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结交,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以文学互相赏析而聚会。常常共同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每每以简要的话说服他们,谢混特别敬重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杀。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家里的事情托付给谢弘微打理。谢弘微经营料理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收入或支出一文钱、一尺布,都有文簿记录。宋武帝做
了皇帝,晋陵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自从谢混被诛杀,到这时已经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丰满,门客和供役使的人与平日无异,田地开垦,比过去还有所增加。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为此流下了眼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当初,太祖镇守江陵的时候,谢弘微做主管教育的文学一职。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因为孝顺被人称赞,超过了服丧的期限还在吃蔬菜和素食。他的哥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只吃蔬菜和素食,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
然除去,却仍不吃鱼和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极其友爱和睦,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是非,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财富千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几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自己用私人的俸禄将她埋葬。谢弘微说:“亲戚争财产,非常被人看不起。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会穷乏,身死以后,这些财产还有什么用呢?”元嘉十年去世,时年四十二岁。皇上十分哀痛叹惜,让二卫千人办理丧葬事务。追赠他为太常。
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高考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借助6大标志断句法”。
一、掌握断句的6大标志(一)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
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 顺 谓 市 丘 君 曰 五 国 罢 必 攻 市 丘 以 偿 兵 费 君 资 臣 臣 请 为 君 止 天 下 之 攻 市 丘 市 丘 君 曰 善 因 遣 之。
【解析】 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在对话中有很多名词和代词,如“市丘君”“君”“臣”,可根据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断句。【答案】 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参考译文】 赵、楚、魏、燕、韩五国结盟进攻秦国,楚王为盟主,但是没能击溃秦国,五国联军于是停战,驻扎在成皋。魏顺对市丘的长官说:“五国收兵之后必然会攻打市丘,以此来弥补军费。您如果资助我,我愿意替您阻止诸侯进攻市丘。”市丘的长官说:“好吧。”于是派遣他到楚国去。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2.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上[注]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 上:指刘邦。【答案】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参考译文】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捉获的原因。”
(三)凭借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3.(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取材于《中论·修本》)
【解析】 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当然,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参考译文】 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的现象。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到来的途径。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晋原轸①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②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选自《左传·殽之战》)
【注】 ①原轸:晋军统帅。②死君:忘记晋文公。③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解析】 断句时,注意句中的固定句式:“何……之为”“ 可谓……乎”。【答案】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参考译文】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也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5.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解析】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答案】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参考译文】 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个勇士。”(六)凭借修辞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6.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汝 心 之 固 固 不 可 彻 曾 不 若 孀 妻 弱 子 虽 我 之 死 有 子 存 焉 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又 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解析】 例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答案】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参考译文】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二、两步解决客观断句题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
第二步,利用排除定答案分析时,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然后再分析同一组的两项, 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解析】 第一步,可以把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初”为时间副词,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C这一组。第二步,比较A和D两个选项。“又不得诉长吏”的主语为“选者”,意思是“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因此“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答案】 D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第2课时古代文化常识题_平时积累很关键课件,共2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点二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