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提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阅读
1. 课外阅读。
动物的睡眠
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1)照样子,写词语。
忽高忽低
打打呵欠
(2)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用“之所以……是因为……”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讲了 、 、 的睡眠特点,分别是 、 、 。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齐泯王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1)齐宣王在位时,南郭先生为什么“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文中南郭先生在队伍里装模作样的句子。
(3)最后一自然段中“这个消息”是指:________;南郭先生之所以要“急忙偷偷地逃走”,是因为他________,在这里再也混不下去了。
(4)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__的人。
3. 阅读下面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么多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给第三自然段加标点。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并填在括号里。
①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________
②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________
③一下子明白过来。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到带有“不仅……还……”的句子,读一读,再造句。不仅……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填空。
①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________
②“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________
③“煮书”的好处是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升阅读
4.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夏天到了,学校安排了午休时间:我当然要舒舒服服地睡午觉了。我跟爸爸妈妈说好了,两点半准时叫我。不知怎么的,每天两点半我都准时被叫醒。醒来后,我总是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碗凉的绿豆粥。我心里很是感激父母。
一天中午,我怎么也睡不着觉,就起来了。我悄悄地走到爸爸的房问前,呀!我呆住了。我从门上的玻璃窗向里看去,只见爸爸靠在椅子上,微合着双眼,头不时往下垂,旁边放着座钟。忽然,爸鱼眼一睁,抬起头来看看座钟,又靠在椅子上,合上了双眼……霎时,我全明白了。爸爸就是这样准时叫我的。顿时,我的鼻子一酸________泪水涌了上来________默念着________爸爸呀爸爸________明天一明天我不午睡了________
我抹去泪水来到厨房,一眼瞧见妈妈正在锅旁忙着什么,脸上挂满了汗珠……
我愣住了,喉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什么也说不出来,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脸上滚落下来,我百感交集,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横线上加上恰当的标点。
顿时,我的鼻子一酸 泪水涌了上来 默念着 爸爸呀爸爸 明天一明天我不午睡了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找出描写爸爸动作的词,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把 比作了 _______________ 。
(5)看到妈妈在锅旁忙着,“我百感交集”。“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把“我”心中所想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5. 现代文阅读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①传说诸葛亮在私塾跟一位老先生学习的时候。这位老先生以鸡鸣确定放学的时间。先生家里养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不但黎明报晓,而且到中午和傍晚也要叫上一阵。那个时候没有钟表,老先生就以中午和傍晚鸡鸣的时间作为下课的时期。这位老先生讲书特别生动,诸葛亮非常喜欢听老先生讲书。特别是喜欢听他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乐毅和孙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有时听到兴头上,大公鸡喔喔地啼起来,先生就立即收拾桌上的书籍。宣布下课。这叫诸葛亮感到十分扫兴。
②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每天上学的时候在口袋里装上几把来。当公鸡快叫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把米撒到窗外去。大公鸡跑过去。在窗外的地上找来吃,就忘了鸣叫了。等到那大公鸡想起来鸣叫的时候。别的孩子早巴坐不住了,老先生也已饿得心里发慌。先生觉得有点奇怪,诸葛亮却暗自得意。终于有一天,这事被先生发现了,一气之下,先生把诸离亮撵出了学堂。
③诸葛亮回家以后,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本想能多听先生讲课。可是弄巧成拙 , 连学也不能上了。他非常后悔,后悔不该背着先生和同学做手脚。后悔不该只顾自己的兴趣,不顾先生和同学饿肚子,下决心今后一定不能要小聪明了。先生知道了诸葛亮四家以后的情况。想到给公鸡喂米这件事虽然可气,可是也透露出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果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能用在正地方,将未可能是个人才……于是派人把诸葛亮叫回了学堂。
④从此,诸葛亮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从那以后。他更尊敬先生了。老先生也更喜爱诸葛亮这个学生。老先生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储葛亮,为诸葛亮后来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1)第③段说诸葛亮弄巧成拙,结合上下文,“巧”指的是________,“拙“指的是________。
(2)诸葛亮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短文的复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小时候非常聪明,后来成了政治家和军事家
B.诸葛亮小时候为了多听先生讲课,撒米给打鸣的鸡吃,使先生不能按时下课。先生发现后。把诸葛亮撵出了学堂。诸葛亮非常后悔,先生见他有悔改之意,又派人把他叫回了学堂。从那以后,他更尊敬先生了
C.诸葛亮小时候聪明好学。他最喜欢听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乐毅和孙子兵法的故事。为了听故事,他撒米给打鸣的鸡吃,被先生撵出学堂
(4)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结合文本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光阴
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________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zhàn开温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住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zhuì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里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沙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变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yǎn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________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________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________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子。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________他把脚印留在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yān没了他的脚印。
(1)按拼音,在文中依次填入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A.绽 坠 衍 湮 B.绽 缀 延 淹 C.展 坠 衍 淹
(2)文中横线处填关联词,依次正确的一组是( )
A.而 尽管……尽管 便 因为
B.而 即使……即使 就 由于
C.但 不管……还是 便 因为
(3)对下面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住他的脚步。”——比喻
B.“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拟人
C.“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比喻
(4)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的是( )
A.年华虚度,无可奈何。
B.光阴似箭,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
C.时光易逝,不如及时行乐。
(5)上海浦东新区的世纪大道与杨高路交汇处开阔的环岛上,落地横架着一个巨大无比的不锈钢日晷(guǐ)仪(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个日晷仪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架起这一巨大日晷仪的主要寓意是( )
A.让人们学会像古代人那样看时间。
B.不仅使人们了解日晷,更体现“时光”主题,借用中国古代经典的测时工具“日晷”形象来隐喻珍惜时光、把握时间、追赶光阴的意境。
C.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晷是什么样子的。
(6)文中的“他”有哪些特点?(最少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悟?请你试着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阅读
1. (1)积少成多;同甘共苦;弄假成真;说说笑话;唱唱小曲;听听音乐
(2)夏天的夜晚,蝙蝠之所以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的飞翔,是因为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3)蝙蝠;海参;蜗牛;蝙蝠要冬眠;海参要夏眠;蜗牛动不动就关起门大睡
2. (1)因为是许多人在一起吹,一个人的声音有没有并不会影响到整体,再加上南郭先生会装模作样,所以没有被发觉。
(2)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齐泯王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不会吹竽
(4)没有本事,却混进行家充数
3. (1)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2)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
(3)略
(4)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把书放在锅里煮;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透;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说话和写文章不会犯愁。
(5)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6)示例:要多读书并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细细品味范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生活中。
二、提升阅读
4. (1)一碗绿豆粥
(2),;,;:“;,;。”
(3)睁、抬、看、靠、 合
(4)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脸上滚落下来。;泪水;断了线的珠子
(5)原来绿豆粥是妈妈这么辛苦煮出来的,妈妈,您辛苦了!
5. (1)撒米给打鸣的鸡吃;让先生多讲一会儿课让先生生气了,被撵出了学堂
(2)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3)B
(4)诸葛亮是一个聪明且善于反思的少年。因为他善于想办法,做错事之后马上就后悔了,并且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6. (1)A
(2)C
(3)A
(4)B
(5)B
(6)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自己的步伐;②容易消逝;③能改变一切 ④能一视同仁。
(7)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八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提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八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提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提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