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展开击 鼓
《诗经·邶风》
eq \a\vs4\al\c1(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⑥,与子成说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⑧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⑨兮,不我信兮。)
【注】 ①镗(tānɡ):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漕城。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调和。⑥契阔:聚合离散。⑦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⑧于嗟(xū jiē):“吁嗟”,感叹词。⑨洵(xún):遥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B [B项,“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突出自己的不幸,众人筑城,唯独我南征。]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流传千古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征人与妻子的誓言,生死不相离,但残酷的战争无情地粉碎了这誓言,造成了生死不相见。滞留在边陲的征人想到与妻子的誓言,看到战争的残酷,其悲伤之情在这四句诗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答案] “与子偕老”是美好的誓愿,谁料到归期难望,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eq \a\vs4\al\c1(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 ①奇树: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C.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D.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D [D项,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主题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妻离别的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
4.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eq \a\vs4\al\c1(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期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含着巨大的世事沧桑之感,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D [D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6.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②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 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今吴江。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7.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词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D [D项,“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有意拔高,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
8.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使无情物着有情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苍凉之感。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一课一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同步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