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单元9赤壁赋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训练含解析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三单元9赤壁赋课件 课件 4 次下载
-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8 兰亭集序图片课件ppt
展开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著有《王右军集》。
二、作品背景东晋时期,受政治和玄学的影响,士人们不关心现实,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放浪形骸。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修禊日”(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溪水边洗濯,祈福消灾。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祈福消灾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王羲之和当时许多名士聚于兰亭,举行“修禊”活动。这次兰亭聚会名流云集,规模宏大,与会者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沿溪流而坐,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写成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
三、相关常识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六、明察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3)死生亦大矣(判断句)(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七、积累名句(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八、文化常识1.年号:封建帝王纪年的名称。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新君即位,总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也可多次改元。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不再改元,因而皇帝便用年号称之。本文中的“永和”就是东晋穆帝的年号。2.干支纪年:干支纪年就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搭配组合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一个周期也就是六十年,循环不已,经久不乱,周而复始,永无穷尽。其缺点是易重复,不易辨识久远的具体年代。文中的“癸丑”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3.暮春:阴历三月,春季的末一个月,也称“季春”。古人按阴历(即农历),把一年十二个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以孟、仲、季表示三个月的顺序。如“孟春”,指阴历一月。4.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5.彭殇: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写了兰亭修禊的盛事,叙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并由此生发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最后交代了编集的原因。作者阐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参考答案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参考答案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3.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
参考答案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
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任务二】 体会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参考答案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2.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参考答案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
参考答案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
1.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
2.联系学过的曹操的诗歌,说说作者在本文中抒发的人生感慨是不是悲观的。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课件PPTpptx、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8 兰亭集序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8 兰亭集序教课课件ppt,共60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8 兰亭集序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8 兰亭集序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