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圆综合与测试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教学目标:
(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
初步形成集合的现念;
(3)让学生在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探索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4)在学习中体会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应用五环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感知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总结升华.由于本部分知识在小学已经学过,学生也易于接受,因而主要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多些体验多些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投入性.对于涉及知识拓展应用时,由学生生通过合作、交流与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分析交流,总结规律及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圆规
学生准备:直尺、圆规,预习课本第90~93页
课前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用硬纸片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车轮,中心位置穿过笔芯,模拟车轮在地面上转动,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们交流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不同形状的车轮,体验哪一种转动的平稳,初步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而不是其它形状,并探究其中的原由,也为本节课学习圆的概念打下基础.
【实际效果】学生积极性很高,做了很多形状不同的图形,验证了只有圆形的车轮转动起来较为平稳.由于转轴处太紧或太松、地面太平,转起来有些打滑,需调整转轴处,在铺有毛巾的桌面上效果显著.
课前活动二:体育课或课外活动进行,男、女生分开,组成两组分别进行.规则是:选出一位同学,其余同学手拿蓝球,投向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躲开,看谁最先能投中这位同学?你认为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对每个人都公平?
【设计意图】这是平时学生经常玩的一个活动,这一次再玩时是需要带着数学的眼光,“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学习,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不仅为学习圆的集合概念做准备,也为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做了铺垫.
【实际效果】学生玩得相当高兴,尤其是球到处乱跑,更加体现了球(点)与大家站成的圆圈(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请各小组先说一说你们车轮模拟试验的体验.
生:三角形转动的不平衡,忽上忽下的,有点像坐轿子.
生:我们做了一个长方形的,那体验才刺激,应该像坐过山车吧,不过真要做成车轮,开快不知能把人颠成什么样了,反正我是不敢坐的.
生:我们做了圆的,但是也不怎么平稳,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为什么呢?
师:我看看,你们的图形虽说是圆形,但是中心位置太偏了,你看稍微向这挪一下不就行了.
生:通过这些模拟试验,我们感到确实是圆形的车轮转动起来是最平稳的.
生:究其原因,圆形车轮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能够保证车轮能够平稳地转动,而其它的这些图形不能满足这一条件,所以会产生上上下下的感觉.
师:由于我们的地面相对来说比较平,因而设计成圆形的车轮能够使车子跑起来比较平稳.但是,如果是这样的特殊“地面”,车轮不是圆形的也可以比较平稳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探究!
师: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圆的概念,有哪些性质,有哪些应用?
【设计意图】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收获的喜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考虑,感知数学的魅力.为圆上的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做好铺垫.
【实际效果】学生兴致很高,动手又动脑,在做中总结规律.“特殊”地面,让学生眼前一亮,拓宽了思路,可多角度多方位想问题,发散性很强,对学生触动很大!
二、感知探究
1.圆的概念
师:很好!大家投球玩得很高兴吧,向我汇报一下你们是如何排列队形的?
生:我们大家围成了一个圆形,使每个同学距离中间同学的距离相离,才能对每个同学都公平,而且球也不容易跑到外面去.
师:在数学上我们规定,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也称为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师:体育老师想利用一根3m长的绳子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3m的圆,你能帮助他想想办法吗?
生:将绳子的一端A固定,然后拉紧绳子的另一端B,并绕A在在上转一圈,B所经过后路径就是所的圆.
师: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我的独门绝技:徒手画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固定小拇指指尖,大拇指与食指夹住粉笔旋转一周即得圆)
生:佩服!佩服!简单实用,而且是圆的概念的直接应用.
师:作图时画圆我们通常用到的工具是什么?
生:圆规.
师:请两位同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练习使用圆规.(老师指点)
师:大家看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生:一大一小,很明显,半径不同.
生:位置也不同,一左一右,圆心位置也不同.
师:所以说,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要素,一是位置,二是大小.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其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圆的概念,我们在此主要体现的是集合的观点,是“点动成线”的体现,也渗透了轨迹的思想.明确确定圆的两个要素的作用,对今后作圆或在解析几何中求圆的方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效果】用身边的工具作圆,学生方法很多,当看到我表演徒手画圆时更是兴奋,学生感到数学的理论画图——圆规,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借助绳子、手等身边的工具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原理.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在投球游戏中,大家围成圆形,记作⊙O,中间的那位同学就是圆心O,如果把球看作一个点P的话,那点P会落在⊙O的哪些位置?
生:有可能在⊙O内部.
生:在大家手上的话可以叫做在⊙O上.
生:如果没有接住球跑到外面去,那就落在⊙O的外部.
生:如果球恰好击中中间同学的话呢?
生:也应该是在⊙O内部.
生:总体来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师:如图,三个点A,B,C代表三种不同的球的落点,这三个点到圆心O的距离d与⊙O的半径有什么大小关系?
生:
师:反过来,你能根据点P与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确定点P与⊙O的位置关系吗?
生:当d>r时,点P在圆外;当d=r时,点P在圆上;当d<r时,点P在圆内.
生:点P在圆外d>r;
点P在圆上d=r;
点P在圆内d<r.
师:做一做:设AB=3cm,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
(1)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2)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生:到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是⊙A,到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是⊙B,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应该是两圆的交点P,Q,如图(1).
生: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所有点应该在两圆的内部,如图(2).
【设计意图】从投球游戏得出点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的直观感受,探究得到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二者可相互作为判断依据.然后通过画图表示满足条件点的集合,渗透了一种常用的数学法——交集法,让学生再次经历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图形的过程.
【实际效果】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这二者关系学生接受很快,但对于利用图形表示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时,还不是很理解.可先让学生分步思考,将条件分成两个:①满足条件的点与⊙A有怎样的位置关系?②满足条件的点与⊙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三、交流提高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联系
师:点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可衡量,以小组为单位,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生: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 图 形 | 数量关系 |
点在圆外 |
| d > r |
点在圆上 |
| d = r |
点在圆外 |
| d < r |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交流学到的知识点,形成印记,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系统,形成网络,也为后面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做类比.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及时总结规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有利于类比归纳.
【实际效果】利用表格,结合图象,即直观形象又简单易于记忆,学生掌握地很快很好!
2.几点共圆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那么,如图(3),矩形ABCD的四个顶点是否在同一个圆上呢?你能否加以证明.
生:要想A,B,C,D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只需说明.
证明:四边形是矩形,
∴,,,
∴
∴点A,B,C,D都在以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变式练习一:如图(4),若,均为直角三角形,试说明这A,B,C,D也在同一个圆上.
生:取的中点,连接,,
在中,为斜边的中点,
∴.
在中,为斜边的中点,
∴.
∴.
∴点A,B,C,D都在以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变式练习二:如图(5),是的高,求证:四点在同一个圆上.
生:从是的高可得出,和均为直角三角形,且斜边是公共的,因而和上题差不多,取斜边的中点可得.
生: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在中,为斜边的中点,
∴.
在中,为斜边的中点,
∴.
∴.
∴点都在以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设计意图】几点共圆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主要是对圆的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的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有关,综合性较强,通过分析,提高学生到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效果】对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圆,学生能够分析得出,存在推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两个问题.下面的两个变式,虽说图形差不多,但所运用的知识点不同,学生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原理掌握不好,同时添加辅助线也是一个难点,只有个别学生想到,可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由学生讲给大家听.
四、拓展应用
师:已知⊙O的半径为1,点到圆心的距离为,且方程有实根,试判定点与⊙O的位置关系.
生:∵方程有实根,
∴,即,解得.
∴当时,点在⊙O内;
当时,点在⊙O上.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由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来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还综合考了对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的理解.
【实际效果】学生分析得很快,但是易对有实根仅仅理解为“”,导致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不全面,通过练习学生思考需再严谨和知识点落实要到位.
五、总结升华
生:我们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圆的概念,本节课在此用集合的观点给出了圆的描述性定义.
生:学到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且可以通过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来量化.
生:可能利用圆的定义来画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
生:通过几点共圆问题的探究,我对圆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此类题的解决方法.
……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想,教师适当点拨与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让学生不仅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本节课总结情感体验上的收获,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对学生的触动很大.
【实际效果】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大胆发言,畅谈自己的收获与疑问,脸上露出了获取知识的喜悦.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越发感到数学的亲切!
六.当堂反馈
1.如图(6),一根5m长的绳子,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着一只羊(羊只能在草地上活动),请画出羊的活动区域.
【考查知识点】圆的定义、用圆规作圆
2.已知⊙O的面积为.
(1)若,则点在 ;
(2)若,则点在 ;
(3)若 ,由点在⊙O上.
【考查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设,作图说明:到点的距离小于,且到点的距离大于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考查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用图形表示满足条件点的集合
七、作业设置
1.【基础知识】⊙O的半径为3,圆心O的坐标为(0,0),点P的坐标为(2,2),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 .
【考查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2.【能力提升】已知中,,,,以点为圆心作,半径为.
(1)当取什么值时,点在外?
(2)当取什么值时,点在内,点在外?
【考查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图能力
3.【拓展应用】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7),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四级,则称为受台受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考查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八、板书设计
3.1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 ||
一、圆的概念: 表示方法: 确定圆的两个因素: |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P在圆外d>r; 点P在圆上d=r; 点P在圆内d<r.
| 三、典例剖析: |
九、教学反思
教材给出了圆形车轮的图片,学生也知道车轮都是圆形的,对于为什么多多少少也能说出一点,但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因而我让学生课前做不同形状的车轮模拟试验,感受每种不能形状的运转平稳性,得到切身的体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我又给学生展示了“特殊”地面的情况,无疑打破了学生的传统思维,对开发学生的能力是个极大振动,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本节课中我的徒手画圆对学生触动很大,下课后学生纷纷到黑板上去模仿,这说明老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很大,也让学生体会到一技之长也可以让你自信心倍增,说不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呢.事实上,我更想上同学们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变式练习也是较为成功的一面,学生对圆的概念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往往只存在结论上面,通过变式练习,学生深刻体会到几点共圆,实质上就是点到圆的距离都相等,等于一个定值(半径)即可,难点的突破,学生感到知识点的落实很重要,普遍感到学过的定理忘记了,需要多多强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获得了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了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及时总结,理清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规律,学生能做到有章可寻,放手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良好地主动学习氛围.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探索规律的活动.
注意改进的方面: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同学们的需要,问题设置与提问时要分层设计,布置作业时采用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的方法,对成绩一般的同学只需完成必做题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必须同时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综合与测试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综合与测试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章过关测试,不等号,“·”,省略不写,m·n,“代入”,“计算”,-5y,-2a,同类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综合与测试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综合与测试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挑战第一关,a+2b,高斯的故事,超越高斯,体会建模,课堂小结,当堂检测,思考下列问题,合并同类项法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综合与测试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综合与测试课文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章知识结构图,知识归纳,代数式,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值,用代数式表示,求代数式的值,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