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教案+练习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完整版习题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完整版习题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课件ppt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习题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教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7.《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阅读课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的高洁志趣。3.学习类比和衬托的写法。【教学重点】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的高洁志趣。3.学习类比和衬托的写法。【教法学法】背诵法 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陋室铭1.学习《陋室铭》,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了解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一、导入新课师:刘禹锡曾在《秋词》一诗中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诗一改文人悲秋的格调,以高昂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唱出了不同寻常的秋歌。紧接着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昂扬着刘禹锡对生活的豪情,充满了自信与乐观!在现实生活中,当刘禹锡遭遇仕途不畅、一再被贬、别人冷眼时,他是怎样面对的呢?是否还依然抱有诗中这样的乐观与激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一探究竟!(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2.学生展示朗读。师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然后师生点评。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学生在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划出老师的停顿,对比自己之前所划停顿,找出不同之处并思考不同的理由。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1)生字的读音及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字音: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hónɡ rú)调(tiáo) 素琴案牍(dú)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划分: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苔痕/上阶绿 无丝竹/之乱耳(方法指导: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方法指导:“则”是连词,前面或后面部分要停顿)(2)句式特点: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提示:句尾的“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等字押韵,形成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师:文章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文体决定的。《陋室铭》是一篇铭文,结合课下注释①和下面的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文体。铭的文体特点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诫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著名的铭文有汉代崔瑗的《座右铭》、宋代苏轼的《徐州莲华漏铭》、晋代张载的《剑阁铭》等。(生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受铭文的特点)4.学生默读,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难点词句,自由交流、讨论,师指导)(2)师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5.全班齐读课文。师小结:作者在本文中,先写山和水不在于高和深,因为有仙和龙就变得有名,引出陋室因为住的人德行高尚就不简陋了。然后写到了陋室的台阶上长满了苔藓,窗外青草映入竹帘,室内染上了绿色,陋室里经常往来的都是博学的人,与主人一起谈天、抚琴、读经书。最后写了诸葛庐和子云亭这两所名人的房子,引用孔子的话,表达了陋室不陋的感叹。三、品读语言,明确志趣1.分析陋室的特点。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觉简陋。默读课文,说说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具有哪些特点。(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陋室的语句,批注出陋室的特点。(2)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文中“ ”(文中原句),从陋室的 来写,写出了 的特点。预设 ①文中“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从陋室的环境来写,写出了陋室清幽宁静的特点。②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陋室的主人交往的人物来写,写出了陋室主人才学高、品德美的特点。③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陋室的主人的日常生活来写,写出了陋室里的日常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2.品析作者的志趣。文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句中的关键词来分析。(生交流讨论后举手发言)预设 (1)“上”“入”二字对仗工整,以动写静,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一“绿”一“青”,色彩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以景色之雅衬托“惟吾德馨”,表现主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质。(2)“有”“无”一对反义词,“鸿儒”与“白丁”进行对比,表明往来的朋友都是高雅贤德之人,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刘禹锡必是德才兼备的高雅之士。(3)“可以”实写,“无”虚写;“素琴”与“丝竹”、“金经”与“案牍”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写出了作者远离嘈杂的音乐和伤神的公文,隐于喧嚣都市之外的山野偏僻之地,却能安然自若弹琴读经,这样高雅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师小结:从铭文中描绘陋室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陋室的主人刘禹锡是一个安贫乐道、情趣高雅脱俗的人。他不愿意过那种在喧嚣闹市里为官场所累的生活,也不愿意被繁杂的公文所打扰,表现出他高洁傲岸、不随流俗的节操。四、析读文本,学习写法1.陋室的环境清幽、交往的人博学贤能、日常生活高雅脱俗,刘禹锡却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称为“陋室”,你认为“陋室”陋吗?为什么? (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原因,交流)预设 陋室不陋,理由如下:(1)写“山”“水”来引出“陋室”,并与之作类比,表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观点,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理,证明陋室不陋。(2)写“诸葛庐”“子云亭”也是与作者自己的陋室作类比,以古代明贤自况,证明身居陋室,只要自己德行高尚,陋室就不陋。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只截取后一句,省略“君子居之”,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巧妙呼应“惟吾德馨”一句,表明因为作者自己的“德馨”,所以陋室不陋。(3)作者虽身处偏僻荒凉之地,却能安之若素,恬淡悠然;往来的朋友都是志趣相投的鸿儒;日常生活是与好友抚琴、谈古论今、吟诗作对、阅读经书,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安贫乐道,情趣高雅,超凡脱俗,高洁傲岸,德行高尚,所以陋室不陋。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类比的方法来证明“陋室不陋”。资料卡片一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叫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2.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的德行高尚。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绘和赞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预设 托物言志。资料卡片二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达作者志趣、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文章特点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五、联读资料,感悟主旨1.刘禹锡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得罪了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以致最后成了一间陋室。阅读老师所提供的资料,说说刘禹锡遭遇仕途不畅、一再被贬、别人冷眼时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资料一:陋室的来历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资料二: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生阅读资料后,自由交流、讨论,举手发言)预设 示例一:刘禹锡被贬后屡遭他人刁难,身处陋室,却困不住他高洁的灵魂,青青草色足以慰心,斗室之间,鸿儒往来,纵情畅怀,亦可安贫乐道,保持自己的节操,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启示: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平之事,不必过于介怀,不灰心丧气,不消极逃避,不为环境所影响,而应坦然接受,乐观面对。示例二:刘禹锡不在意别人的谗言陷害和仕途政治上的不如意,面对这些境遇,他有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并且充满了可以战胜一切苦难的勇气和自信,有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乐观的精神。启示:面对困难要有乐观的精神,积极奋进,勇敢地去战胜它。2.全班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积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本文虽只有81字,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运用托物言志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乐于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恬淡闲适的高雅生活,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并以古代贤士自况,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充满了自信与豪情。2.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篇铭文。(2)试着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以劝勉警示自己。 第2课时爱莲说1.运用“读—品—析—联”的方法自学《爱莲说》,并理解文中用“菊”“牡丹”衬托“莲”高洁品质的写法。2.理解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一、导入新课师:莲又称荷花、水芙蓉。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文题)二、自学课文,理解文意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今天我们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自学《爱莲说》,通过“读”课文理解文意、“品”关键语句抓住莲的特点、“析”莲的品格理解作者的志趣、“联”系材料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四个环节进行自主学习。自学任务1.读: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品:勾画描写莲的关键语句,品析语句做批注,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花?写出了莲哪些特点?3.析: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莲花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趣?4.联:联系资料,探究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生自主学习完成第1、2项,合作探究完成第3、4项)1.朗读时读准节奏,可运用之前所学的划分句子停顿的方法,如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连词的前面或后面要停顿,句首虚词后要停顿等。注意感受文章的句式特点,如对句、排比句、骈句、散句等。2.结合资料卡片提供的帮助,理解文章。资料卡片重要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词类活用:“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意为横生藤蔓、旁生枝茎。特殊句式:文言句中句尾有“者也”“者”“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翻译为“……是……”。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为: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3.描写景物一般从事物的外形、姿态、颜色、气味、内在品质等角度来写,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其特点。(生可仿照“分析示例一”来分析语句,填写出“我的分析”)分析示例一: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不染”写出莲在污浊环境中生长能保持自己的高洁,不被沾染的特点。中通外直:“通”“直”描写莲外形,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写出莲内心通达,外在正直的特点。香远益清:描写莲的香气,芬芳四溢,写出莲的美名远扬。我的分析:濯清涟而不妖:“不妖”描写莲的 ,写出莲 。亭亭净植:“亭亭”描写莲的 ,写出莲 。4.理解作者的志趣,要结合托物言志的特点,分析作者借助莲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 (生可仿照“分析示例二”理解语句,填写出“我的理解”)分析示例二:“出淤泥而不染”写莲的高洁,象征君子在污浊的现实中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中通外直”写莲的通达、正直,象征君子内心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我的理解:“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写莲的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_______________。“香远益清”写莲的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_______________。三、展示成果,挖掘内涵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1.诵读赛。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全班集中评议。2.抢答赛。示例:(1)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如:独、濯、清涟、亵、鲜、益……(2)文中关键语句的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句段精析”栏目)3.必答赛。第一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预设 描写的角度:莲花的生长环境、香味、形体姿态等方面。特点: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妖媚;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不旁生枝节;美名远扬;高洁独立;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第二轮:莲的各种特质象征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从作者对莲的描绘和赞美中,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预设 君子的美好品质:在污浊的现实环境中保持自己的节操,洁身自好;庄重、质朴;内心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攀附权贵,保持人格独立;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端庄严肃,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作者的志趣:洁身自爱,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4.展示赛。第一轮:文中不仅写了作者喜欢的莲,还写了陶渊明喜爱的菊花、世人喜欢的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各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预设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高洁品格相似,从正面衬托莲;牡丹是富贵者,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权贵的庸碌之辈,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第二轮:对于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这三种人,作者在文中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下列资料,探究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各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资料一: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资料二: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风气,更是盛行于长安。很多古诗文中都有描述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当时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预设 以菊、牡丹、莲喻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作者结尾处“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对三种人的人生态度做出评价,爱菊者少而难得,爱莲的同道之人没有,爱牡丹的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也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委婉隐晦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四、联系生活,探讨问题师:以下两个论题有助于深研课文,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1)如何理解莲“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2)结合生活谈谈如何看待刘禹锡所说的“惟吾德馨”。(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预设 (1)莲“出淤泥而不染”所体现的是一种高洁、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因为莲在污浊的环境中生长,不被污泥沾染,就如同君子处在纷扰的世俗中,却能保持人格的独立、自身的清白,不被污染,不会同流合污。(2)我们需要学习刘禹锡高洁的情操。身处陋室,不因外在物质的好坏而改变内在的精神操守,不丧失自己的志气、骨气,不被物质所奴役,保持自己的美好德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在人们迫切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是身处哪个行业,哪个职位,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都应守住自己的原则、做人的底线,不放弃精神的坚守,不被物欲冲昏头脑而丧失自我;在物质满足之时,更要注重精神追求。【个性修改】【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1.模仿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2.收集几篇托物言志的古诗文,了解古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做积累。【课后反思】本课由两篇短小易懂、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组成,针对这一特点,本课设计分为两课时,先通过教读《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再通过自主学习《爱莲说》来理解托物言志,采用先教后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在《陋室铭》教学中,设计“朗读”“品读”“析读”“联读”四个环节,逐层深入,在读中明特点,读中明志趣,读中析写法,读中悟主旨。以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为行文线索,从文本出发,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逐步理解诗人面对苦难仍能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同时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爱莲说》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分两步进行。先运用上节课的四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老师给予学生自学方法,并适时引导,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再采用竞赛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以几个不同形式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夯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在竞赛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探究。本课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优质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周敦颐,“说”的文体特点,根据提示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习题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隐居避世,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隐逸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试讲课习题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2台阶课件ppt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2台阶习题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2台阶教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