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设计,共11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并通过对聚落的发展演变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 从而培养尊重自然、人地协调的理念。
教材简单介绍聚落的概念及形态,并对聚落的两种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了解各自的基本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及保护人类文化遗址的重要性。培养
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
法
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
对比交流,说出自己家乡的生活环境
利用身边的现象引
入,容
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 景观图更相似?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我们生活的聚落。
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一:探知聚落与环境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而乡村又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等类型。
引导学生感知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1)建筑物的差异:
认识聚落的定义,对比分析出聚落的类型。
对比分析乡村和城市:(1)建筑物、人口密度、交通网密度、自然环境……
(2)生活在城市或乡村中的人们……
3.展示交流:
(1)城市:建筑密度大,高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高度小。
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形象与抽象文字结合
(2) 道路建设
(2)城市:宽阔,交通便利;乡村:道路较
窄,交通不便。
乡村:规模小, 数量少;城市:规模大, 数量多。
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例如插秧、放牧等;城市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归纳整理:
小组合作学习:
会选择气候适宜、地形平坦、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家园
(1)互动交流:
很多学生能选出平原地形, 并简单说出理由。
分组进行 展示, 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利用表格的形式整理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清晰明了
(3)基础设施:
(4)人民生产活动也不同:
4.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5.引导学生探秘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1)互动探究选择一:什么地形是人类建设家 园的理想地?
补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
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
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
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互动探究选择二:什么气候适合人类建设家园?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 反之,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互动探究选择三: 自然资源
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一片戈壁,如今却成为北疆工业带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让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补充:同等条件发展起来的还有大庆。
互动探究——交通运输。
补充:交通:因为修建铁路而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火车拉来的城市。
补充:有人说,黄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名山之一,它曾得到这样的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而有众多 人前去,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影响黄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出示图片对比,提出问题:从南粤边陲默
互动交流:
学生选择:全年温和而湿润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地区。
思考交流:
因为克拉玛依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互动交流:
说一说:
黄山市的发展是因为旅游资源。
想一想说一说: 是国家开放政策的支持。
出示清晰明了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调动已有的知
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快速发展为现代化的国
际都市,你知道深圳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吗?
观察发现:
①处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因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条件更充足。
归纳整理:有地形、气候、水源、资源、旅游、交通、政策等因素。8.观图总结: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 房屋密集,呈团块状。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 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9.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交流:得出自然环境影响民居。
(1)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厚墙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的热风。当地的房屋厚墙加小窗,
识 储备,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学习意识
6.实践应用:
思考: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7.图示引导学生清晰的认识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
9. 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图中两点(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当 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区别?民居有什么特点?
(1)材料展示:
防晒又凉快。
热带雨林地区的人住高脚屋、树屋或竹楼,因为这里全年炎热多雨,上层住人,可以通风防潮,下层潮湿就放杂物,养牲畜。
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土层深厚,土质十分坚固,黄土的直立性很强,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可就地取材, 住窑洞冬暖夏凉。
认识雪屋。
内容设置成层层递进的 形式, 降低难度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知获得更多的 资料, 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2)材料展示:
(3)你还知道哪些特色民居?它们与当地的自
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4)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居民就地取材搭建冰 屋。冰屋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
抵挡极地寒风。
尽可能多的展示、补充 资料, 拓展学生的视野
1. 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古镇、古村落、宫殿、神庙、园林、陵墓等。
互动交流: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 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
巴黎许多著名的建筑就分布在塞纳河两岸,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
塔、协和广场、市政厅
活动二: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美丽家园
2.寻找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明珠
(1)著名水城威尼斯
引导学生学会用举例的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2)巴黎
等名胜都可以尽收眼底。连接两岸的风格各异的桥梁也一座座迎面扑来,使人目不暇接。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
列举:
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案例分析: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在互动中增加学生的视野
利用名人效应增添问题的紧要性, 调动学生的兴趣
(3)西递和宏村
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4)还有:
新闻引入:
克林顿对城市文化属性的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如果变成纽约,100 年就可以,但想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 年也做不到。”
我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案例分析:
阅读资料,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资料一:丽江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1997 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丽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 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2)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 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干扰。
5.聚落发展带来的问题:
(1)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消失。(2)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族民居越来越少。
6.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确定保护的标准。即确定哪些是值得我们保护的传统聚落,不能把所有的旧建筑看成是传统民居。
要在保护中注重开发,否则就失去了对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要加强保护传统聚落的教育,使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深入人心。
(2)思考交流:A 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B 如果你去丽江旅游, 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总结聚落发展过程的问题:
说一说: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换回的损失。
用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总结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保护聚落, 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总结:
1.适合人类居住的聚落地区是()
随堂练
A.气候寒冷的北极地区B.温带湿润的平原
习, 巩
C.干旱的沙漠D.地势高峻的山区
固基
2.聚落的形态有()
础, 课
A.乡村和工厂B.牧场和城镇C.乡村和城市D.牧区和林区
堂达标
3.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A.高山地区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D.荒漠地区
4.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A. 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 交通不便远离水源
C. 气候恶劣土壤贫瘠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课堂达
5.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标
A.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B.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
C.拆除后都做成微缩景观供人参观D.核心是对优秀文化的保护
6.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丽江古城的是()
A.在古建筑物上刻写“×××到此一游”
B.对外轮流开放,限制参观人数
C.为了招揽游客,在古城周围大兴土木,建设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
D.为了交通安全便利,拆掉部分古城,建大型停车场
7.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
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的主要功能是()
A.防御风沙B.防御台风C.防御风雪D.防御地震
8.骑楼”是岭南(南岭以南)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它是在楼房前座跨入
人行道悬空而建,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廊的 突出作用是()
A.体现当地民族特色B.体现房屋的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共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