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授课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物理性质,硫的性质,知识点一,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知识点二,刺激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素养养成] 试管壁上有硫附着时应如何洗涤?
例1 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①CuS ②FeS ③SO3 ④H2SA.①③ B.①②③C.①②④ D.全部
[解析] A项,该反应中S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所以只体现氧化性,正确;B项,该反应中S的化合价由0价、+6价变为+4价,所以S体现还原性和氧化性,错误;C项,该反应中S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所以S只体现还原性,错误;D项,该反应中S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4价,所以S体现氧化性和还原性,错误。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SO2+NaOH=NaHSO3;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SO2+2NaOH=Na2SO3+H2O。(2)具有还原性,能被Cl2、Br2、I2、H2O2、KMnO4等氧化剂氧化。SO2与卤素单质的水溶液反应:SO2+X2+2H2O=2HX+H2SO4(X为Cl、Br、I)。SO2与FeCl3反应:FeCl3溶液由棕黄色变为 色。
[素养养成] 1.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能使溶液褪色,如何验证该气体是SO2,还是Cl2?
[答案]提示: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若能恢复原来颜色,则该气体是SO2;若不能恢复原色,则为Cl2。
2.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若将SO2和Cl2等物质的量混合通入品红溶液,能达到“强强联合”的漂白效果吗?
[答案]提示:不能,因为SO2和Cl2会发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从而失去漂白效果。
3.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沉淀生成吗?若是Ba(OH)2溶液有没有沉淀呢?
[答案]提示:没有 有
例3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SO2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酸性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A错误;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B正确;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H2O,C错误;SO2的水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S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但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故石蕊溶液变红后不褪色,但不能说明SO2没有漂白性,D错误。
[易错警示] SO2的特殊性质及应用(1)注意SO2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区别。SO2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的是SO2的漂白性,加热后溶液颜色复原;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氯水、碘水褪色表现的是SO2的还原性,加热后溶液颜色不复原。(2)注意SO2的氧化性的表现。SO2通入氢硫酸、硫化钠溶液中都会出现浅黄色沉淀,表现了SO2的氧化性。(3)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4)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只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 B.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 D.硫在过量纯氧中燃烧的产物是三氧化硫
[解析]硫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晶体,易溶于二硫化碳,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 故A正确;硫的常见化合价为-2、0、+4、+6,单质硫的化合价是0,处于中间价态,所以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B正确;
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硫,与氧气的浓度无关,故C正确;硫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与氧气是否过量无关,二氧化硫只有在催化氧化时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D错误。
2.下列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A.SO2 B.H2 C.CO2 D.HCl
[解析] 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H2、CO2、HCl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3.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 ( )A.还原性B.氧化性 C.漂白性 D.酸性
[解析] 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是由于发生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在该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表 现还原性。
4.下列有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者都有还原性B.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C.二者都有一定的氧化性D.都能与石灰水反应,但现象不同
[解析] CO2无还原性,A项错误;SO2和CO2都只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项错误;CO2和SO2与石灰水反应现象相同,D项错误。
5.下列溶液中能够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 )①石灰水 ②H2S溶液 ③酸性KMnO4溶液 ④氯水 ⑤品红溶液A.仅①②③B.仅②③④C.②③④⑤D.全部
[解析] SO2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它们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所以不能利用这一性质来区别SO2和CO2;SO2具有氧化性,能将H2S氧化生成单质S(有浅黄色沉淀生成);SO2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KMnO4溶液和氯水氧化(溶液褪色);SO2还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没有这些性质。所以可以用②③④⑤来区别SO2和CO2。
1.硫是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硫循环(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促进了硫的循环B.硫循环中硫的化合物均为无机物C.上述硫循环中硫元素均被氧化D.烧煤时加石灰石,可减少酸雨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等在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作用下缓慢转化成植物R1—S—R2,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促进了硫的循环,故A正确;硫循环中硫的化合物有含硫的有机物,不全是无机物,故B错误;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将硫酸盐、亚硫酸盐中硫还原成R1—S—R2,硫循环中硫元素有时被氧化,有时被还原,故C错误;烧煤时加石灰石,可减少酸雨排放,但生成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故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它是电解质B.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都能反应生成沉淀C.三氧化硫能使石蕊溶液先变红色,然后再变为无色D.硫粉在过量的纯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解析] 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了新的物质硫酸,硫酸能导电,三氧化硫自身不能够导电,属于非电解质,A错误;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B正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它是电解质B.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都能反应生成沉淀C.三氧化硫能使石蕊溶液先变红色,然后再 变为无色D.硫粉在过量的纯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有酸性、无漂白性,所以硫酸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但不能再使其变为无色,C错误;硫粉在过量的纯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D错误。
3.将SO2和SO3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是( )A.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B.只有BaSO3沉淀,SO3通入溶液中无沉淀生成C.生成BaSO3和BaSO4两种沉淀D.只生成BaSO4沉淀,SO2从溶液中逸出
[解析] SO3通入BaCl2溶液会发生反应:SO3+H2O= H2SO4、H2SO4+BaCl2= BaSO4↓+2HCl,而SO2不能与BaCl2溶液反应,从溶液中逸出,D项符合题意。
4.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现采用Na2SO3与70%的硫酸为原料制取SO2,采用MnO2和浓盐酸(12 ml·L-1)为原料制取Cl2。在此实验中,F仪器的作用是 ;气体发生装置B应选择以下三种装置中的 (填序号)。
[解析] 由题图可知,气体发生装置B产生的气体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除杂净化,可知装置B为制取Cl2的装置,则装置A为制取SO2的装置,F仪器的作用为防倒吸。制取Cl2所用试剂为MnO2和浓盐酸,固、液混合加热制取气体,故应选①装置。
4.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2)装置D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解析]将Cl2和SO2同时通入水中时,Cl2将SO2氧化,生成H2SO4,Cl2被还原为HCl。
4.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3)为验证通入装置D中的气体是Cl2过量还是SO2过量,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以下试剂:①氯化铁溶液 ②氯化亚铁溶液 ③硫氰化钾溶液④品红溶液 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Cl2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 (填一个序号)的试管内,再加入 (填一个序号)。产生的现象是 。 若SO2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 (填一个序号)的试管内,产生的现象是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6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背景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学习,硫的物理性质,CS2,淡蓝色,蓝紫色,氧化性,还原性,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同一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教案配套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硫1物理性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刺激性,试管中液面上升,SO2易溶于水,溶液颜色变红色,SO2的水溶液显,振荡后溶液红色,褪去再加热溶液,又恢复红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