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3 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 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
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
到运用。
二 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
——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
1、品读。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
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4、仿写。借景抒情 容情于景的描写景物。
5、把体验——生成——运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四、说学法
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 体验情趣,运用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分钟)
我在课前就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10 分钟)
这个板块主要是围绕课文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翻译全文进行。这一设计主要是完成知识目标,为后文能力目标奠定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范读、自由读、抽读、齐读、评读、默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要求学生按照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来分类积累文言词汇的方法,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一个翻译课文,一个纠错和补充,局部问题由全班共同解决,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主要运动多媒体课件来指导朗读,最后采用小试卷的方式当堂测试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合作体验,自主生成(20 分钟)
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分析苏轼当时的处境“闲”及其含义,及其
背景,作者自称现任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作者人生观,以及运用散文化的现代语言来突破古诗文分析的重难点,学会作者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水平的缺乏,文本和学生之间又有实践的距离,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最重点,在这一板块上我运用了先学后教法。特细化为以下几个板块:
1、对于“闲”字的分析。(3 分钟)
我把这个版块作为分析复杂感情的切入点,让学生一读课文,找出苏轼当时处境的词语闲,理解闲本身的意思是悠闲、清闲之意。让学生二读课文,找出体现苏轼悠闲的词语。那么学生不禁会问:这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生活吗?那么我们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来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让我们明白苏轼乃大学士,但屡次被贬,乃闲居再次。此时的他自称闲人,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这时候学生小组内讨论,学生点评得出结论:那就是被贬的不平、愤怒、自嘲和自我宽慰。
这时学生齐读课文的抒情段落,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作者的心情如此不平, 那么他是怎么派遣的。三读课文明白,讨论明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第二个步骤是品析景物描写。
2、这一个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景的方法。
首先是学生齐读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景物特色。“”品析景物的特点。其次是学生自悟、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思考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个比喻首先是用了明喻,月光如水,本来庸俗的一个句子,但是作者在这里翻出了心意,
将整个庭院都注满了水,还用空去修饰这个色调。接着再用借喻以客代主。最后以竹柏影也点头实情,先客后主,连环比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地步入了一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那么突出的重点方法是:多读,以主题思维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点评师生共同分析。
3、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意境。(10 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已经,从而突破古诗文赏析的难点。这是目前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却比较困难。
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运用电教手段,通过画面赏析,采用连话图文的方式将难点分解。将古文翻译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分解。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当堂测验。那么教学流程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且翻译此句。接着由女生朗读写景文句,学生想象画面。这个时候我用电教手段出示分解画面。第一个画面是月光普照大地。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运用画面来分解难度降低了很多。接着出现第二幅画面, 皎洁的月光和清澈的水。出现第三幅画面,交错的水藻和活泼的竹影。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交错纵横。接着将三幅画面的描绘语言衔接起来,整个意境就出来了。接着学生齐读散文化的语言,将二者进行对比。掌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方法。接着就当堂训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意境。
4、评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生成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当时的处境艰难,并且心怀不平。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可
见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怎么样。了解作者对待挫折所体现出来的乐观。豁达。闲适。欣喜。的人生态度和方法。教导学生积极生活中的坎坷,并从中得到启示: 面对困难,应有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的寻找办法调整心态,改变现状,而不能消极悲观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方法如:(1)面多挫折要有达观的心态。(2)苦闷无计时找朋友倾诉。(3)可寻找其他乐趣改变心情。(4)可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5) 向当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作业设计(当堂训练 14 分钟) 1、后附有训练题。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文,把喜欢的整理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师希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去了解苏轼,从他的身上学到和积累到更多的精神财富。
六、说板书设计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乐观豁达——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
当堂练习题
(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作者 苏轼。
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
酬的苦闷心情。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月色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 字相关。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班级
姓名
学
号
1.填空:
等级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21* 蝉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 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点与难点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